女性的戰爭與和平之夢

語音導覽

戰爭是什麼?除了充滿陽剛氣味的英勇殺敵、浴血奮戰,除了戰術、武器、金錢和傷亡名單,我們如何抵達戰爭的另一面──那些沒有走上戰場作戰者的生命經驗、那些置身於底層的小人物的記憶、那些在砲聲隆隆中依然努力生活的人們的聲音?

也許,我們需要女性的眼睛、女性的敘述、女性的故事,引領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洞悉戰爭的樣貌。

1942年6月12日,烽火連天的13歲生日,安妮‧法蘭克收到的禮物是一本紅白格紋日記本;兩天後,她開始將置身於戰爭陰影下的所有少女心事,通過文字保留在日記本上。七月,全家人躲進父親公司的閣樓密室,儘管行動受限、處境艱困,她仍持續不輟地以充滿溫度而早慧的筆調訴說面對死亡隨時可能降臨的心路歷程、與家人的衝突對峙、青春期的萌動與渴望,以及對自由、尊嚴和人性的終極信念,直到1944年8月1日,藏身地點被查獲的前三天為止。雖然早早立志成為作家,但安妮恐怕不曾預料,她的日記會成為二戰的珍貴見證,甚至被譽為「改變世界的10本書」之一。

約莫也是同一時期,地球另一端的島嶼上,同樣是花樣年華的少女們,在戰爭的聲響中,在砲火和鮮血鎔鑄而成的時代裡,被迫失去自我,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所有的親情、愛情、夢想與人生,從此埋葬在異鄉的慰安所。與安妮不同的是,戰爭結束後,她們活了下來,以倖存者的姿態;數十年來,即使飽受各方異樣眼光、冷嘲熱諷,漸漸老去的「阿嬤們」終能以堅毅的勇氣自我修復,直視過去的傷痕、解放暗黑的記憶,恰如強韌的蘆葦,遭遇橫逆卻不斷折。

安妮與阿嬤,在遙遠的平行空間,因為一場戰爭而產生連結;她們的相遇,讓我們得以透過女性的視野凝望人類在戰爭面前的靜默、控訴與抵抗,感受其奮力拼搏求生的能量。在那個人人被迫做出不得不然選擇的時代,這是她們的、也是我們的,和平之夢。

註:展覽圖片由安妮之家博物館與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授權。
《安妮日記》英文由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授權,中文由皇冠文化集團授權。

你該知道關於安妮.法蘭克的15件事情

語音導覽

1.1929年6月12日,安妮・法蘭克出生於德國美茵河畔法蘭克福,法蘭克一家為猶太裔。
2.1933年希特勒與其政黨掌權,他們痛恨猶太人。因此在安妮四歲的時候,與父母親還有姊姊瑪歌舉家搬至荷蘭阿姆斯特丹。
3.安妮進入蒙特梭利幼稚園就讀,和也剛從德國搬來的漢娜莉成為好朋友。
4.1940年5月之後戰事連連,德軍佔領荷蘭,納粹迫害猶太人。
5.安妮在十三歲生日的生日禮物是日記本。
6.1942年7月5日,瑪歌收到徵召令:她必須前往納粹德國服勞役。
7.1942年7月6日,安妮、瑪歌跟她們的父母親躲藏到父親公司建築裡的空房中,公司就位在阿姆斯特丹市王子運河畔。
8.父親的四位員工協助他們躲藏:蜜普・吉斯、約翰斯・克萊曼、維克多・古格勒、貝普・佛斯哥耶爾。蜜普的丈夫詹・吉斯也協助了他們。
9.後來,又有四個人進入密室躲藏:赫曼、奧古斯特・范・佩爾斯,跟他們的兒子,另外還有富利茲・菲佛。
10.安妮在密室裡常常寫日記,她想在戰爭結束後出書。
11.1944年8月4日,躲在密室裡的人被逮捕,他們被出賣了。
12.還沒有人查出來是誰出賣了躲在密室裡的人。
13.1945年3月,安妮死於德國的柏根貝爾森集中營。
14.八位躲藏者中,只有奧圖・法蘭克熬過了集中營。
15.戰後,奧圖・法蘭克將安妮的日記出版成冊,取名《密室》。

圖說1:
密室入口的移動書櫃

【安妮日記】世界為何動搖-當歧視無所不在

語音導覽

192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鉅額賠償拖垮德國經濟,造成通貨膨脹,失業率飆漲。基於長久以來歐洲社會對猶太文化的偏見,許多德國人開始將德國問題怪罪於猶太人。

1929.6.12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

1932年
六百萬德國人失業,民眾對曠日爭吵的民主議會失去信心。人們開始相信由希特勒所帶領的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又稱納粹黨),這個有著嚴格秩序和紀律的政黨,將帶大家脫離危機,迎來希望。

1933年
希特勒於1月30日擔任德國總理後,展開一連串排除異己的行動。納粹將猶太人、羅姆人(吉普賽人)、同性戀和身心障礙者等視為低劣的人,將其囚禁於集中營。

1933年
感受到危險逼近,安妮和爸爸奧圖、媽媽伊迪絲、姐姐瑪歌離開德國,搬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進入蒙特梭利幼稚園就讀,和也剛從德國搬來的漢娜莉成為好朋友。

1938年
11月9日至10日,納粹在德國和奧地利破壞猶太人的公會堂、商店和家園;殺害百位猶太人、有三萬猶太男子被抓至集中營。這晚,砸碎的窗戶玻璃四散於地,故稱碎玻璃之夜。

1939年
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

1940年
德國佔領荷蘭,納粹勢力擴張。

1941年
住在荷蘭的十六萬猶太人中,有一萬五千人是為逃離納粹而搬到荷蘭;但納粹的反猶政策也開始在荷蘭實施。

1942年
在荷蘭,六歲以上的猶太人被迫在衣服上佩戴黃色的大衛之星,讓人們一眼辨識出「誰是猶太人」。


1942.7.5
「徵召令,大家都知道那代表了什麼,集中營與孤零零的監獄景象立刻浮現我的腦海……」
---安妮˙法蘭克 1942.7.8
姐姐瑪歌收到集中營徵召令。爸爸奧圖與媽媽伊迪絲決定提早躲藏計畫。隔日,安妮一家帶著簡單行李躲進爸爸奧圖公司的閣樓,開始密室躲藏的生活。當時在阿姆斯特丹,約有兩萬八千名猶太人躲藏起來。

1944.6.6
諾曼地登陸後,盟軍在歐洲戰場推進。爸爸奧圖在地圖上標示盟軍攻佔地點,期待戰爭早日結束。

1944.8.4
警察闖入安妮一家躲藏的閣樓。密室居民被逮捕,結束了761天的躲藏生活;兩年多以來,他們第一次走出屋外,和大多數在荷蘭被捕的猶太人一樣,被送到荷蘭東邊的韋斯特柏克集中營,等待轉運。
納粹在歐洲建立了超過四萬座集中營,包括猶太隔離區、轉運營、勞動營、滅絕營等;估計有六百萬猶太人受害。

1945.5.8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各地集中營得到解放。

圖說1:1932年,六百萬德國人失業,民眾對曠日爭吵的民主議會失去信心。

圖說2:集中營徵召令

圖說3:奧圖標註世界局勢的世界地圖

【安妮日記】「親愛的吉蒂,我要告訴妳所有的秘密…」

語音導覽

1942年7月11日,十三歲的安妮寫道「密室很適合躲藏」。荷蘭被納粹占領之後,為了避禍,安妮跟她的父母、姐姐瑪歌、范・佩爾斯一家人、富利茲・菲佛一起躲到了剛剛所說的這個閣樓密室。在密室躲藏期間,安妮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戰爭結束之後,這本日記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安妮在日記裡寫下給吉蒂的信,吉蒂是她虛構出來的朋友,她在信中寫下生活感觸,例如在密室裡發生的爭吵、歡快的時光、幫助他們又供應食物的朋友們無價的援助。安妮・法蘭克希望能在戰爭結束成為知名作家,但是1944年8月4日,躲藏在密室裡的八個人被出賣逮捕,安妮・法蘭克最後在柏根貝爾森集中營被傷寒奪走性命。

「親愛的吉蒂」是每篇日記的開始,也是安妮對最信任的朋友的傾訴。在這裡,我們是安妮的吉蒂,一起走進安妮心底的密室。

圖說1:安妮內頁(複製品)
圖說2:安妮日記封面

密室空間

語音導覽

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躲進爸爸奧圖公司後棟的密室。公司位於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街263號,鄰近西教堂,一樓是儲藏室和工廠、二樓是辦公室、三樓儲存果膠原料和香料。
狹長建築物的後棟空間,因為遮蔽良好,不易被發現;打開掩人耳目的移動書櫃,順著陡而窄的樓梯而上,就是躲藏的閣樓密室。

圖說1:密室的閣樓窗戶,是密室居民窺向外界的唯一管道。

密室成員

語音導覽

1.安妮的父親
安妮暱稱「皮姆」。密室唯一的倖存者。出生於德國。納粹崛起後,和妻子伊迪絲決定舉家遷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接下「歐佩克塔」,是製作果膠公司的荷蘭代理商。

2.安妮的母親。
出生於德國。與奧圖結婚後,擔起照顧兩個女兒和家庭的責任。

3.瑪歌・法蘭克(Margot Frank)(1926-1945)
安妮的姊姊,大安妮三歲,出生於德國。大家眼中的瑪歌,聰明、美麗、乖巧。不僅學業優秀,也熱愛運動。未來的夢想是到巴勒斯坦擔任護士。在密室裡,瑪歌也寫日記,但她的日記並沒有被發現。

4.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1929-1945)
法蘭克家的小女兒,出生於德國。13歲生日時收到紅白格紋日記本,在日記裡寫下密室生活和她的所思所想。安妮喜歡寫作,最大的夢想是成為記者和作家。

5.赫曼・范・佩爾斯(Hermann van Pels)(1898-1944)
奧圖的朋友和生意夥伴。出生於德國。1937年,和妻子奧古斯特、兒子彼得一起搬至荷蘭,並受雇於奧圖的公司。危險逼近時,赫曼和奧圖一起準備躲藏。
在日記中,安妮給范・佩爾斯的假名是范・丹恩。


6.奧古斯特・范・佩爾斯(1900-1945)
赫曼的妻子。出生於德國。是密室裡的主廚,但手邊能用的食材卻不多,而且重複。

7. 彼得・范・佩爾斯(1926-1945)
范・佩爾斯家的獨子。出生於德國。跟著父母躲進密室。彼得夢想戰爭結束後,到荷屬東印度的橡膠園工作。密室生活期間,曾與安妮發展短暫的戀情。

8.富利茲・菲佛(1889-1944)
蜜普的牙醫,也是奧圖的朋友。出生於德國。富利茲曾詢問蜜普,尋找躲藏的地方,蜜普與奧圖等人認為密室裡能再容納一個人,富利茲便成為最後進入的密室成員。
在日記中,安妮給富利茲的假名是亞伯特・杜塞爾。

圖說1:安妮的照片

密室生活

語音導覽

1.食物:
蜜普和貝普趁著上班的空檔,四處替大家採買食物。食物的數量與變化十分有限;密室居民也不斷為食物的分配爭吵。
「住在這裡的二十一個月,我們經歷許多次的「食物週期」──你馬上會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食物週期」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我們只有一道菜或一種蔬菜吃。曾經有好長一段日子,我們只吃菊苣,有沙子的菊苣、沒沙子的菊苣、菊苣配馬鈴薯泥、菊苣馬鈴薯泥砂鍋菜。後來只吃波菜,接著是大頭菜、婆羅門參、黃瓜、番茄、德式泡菜等等。」-安妮.法蘭克1944.4.3

2.洗澡:
密室下方的倉庫工人並不知道密室居民的的存在,因此一切更需小心翼翼──腳踩地板的嘎嘰聲、馬桶沖水的嘩啦聲、說話的嘰喳聲,在工人的工作時間皆嚴格禁止。
「想一下,因為我們沒有浴缸,所以要靠一個錫桶洗澡,因為只有辦公室(我指樓下整層樓)有熱水,我們七個人盡量輪流利用洗澡的良機。但我們性情各有不同,每個人害羞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大家庭的每位成員選擇不同的地方洗澡。」-安妮・法蘭克1942.9.29  

3.生日與節日:
密室生活緊張也時有衝突,但大家竭盡所能不錯過每個人的生日。密室居民送彼此食物、花或書;幫助者也捎來珍貴的禮物。
「又過了一個生日,我現在十五歲了。我收到不少禮物: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五冊藝術史、一套內衣、兩條皮帶、一條手帕、兩罐優格、一罐果醬、兩塊蜂蜜餅乾(小的),爸媽送我一本植物學書,瑪歌送了一只金手鐲,范.丹恩夫婦送了一本相片黏貼本,杜塞爾送麥芽飲料和甜豆,蜜普送糖果,貝普送糖果與作業簿,最好的禮物是古格勒先生送的《瑪利亞.黛麗莎》和三片全脂乳酪。彼得給我一束美麗的芍藥,這個男孩子花了好多心思搜尋禮物,可惜沒有成功。」-安妮・法蘭克1944.6.13)
「今年的光明節與聖尼古拉節差一點落在同一天,只隔一天而已。我們沒有特別準備光明節,只是交換一些小禮物,點了蠟燭。因為蠟燭不足,我們只點了十分鐘。不過,只要唱了聖歌就沒關係。范・丹恩先生用木頭做了光明節用的九燈燭臺,所以這個問題也解決了。」-安妮・法蘭克1942.12.7


4.學習
(1)范.丹恩先生:沒上課。經常查閱科瑙爾出版社的百科全書與字典,喜歡閱讀偵探小說、醫學書籍與愛情故事,精彩的與無聊的都看。
(2)范.丹恩太太:上英語函授課程。喜歡閱讀傳記小說,偶爾看看其他種類的小說。
(3)法蘭克先生:正在學英語(狄更斯!)與一點拉丁語。從不讀小說,但喜歡嚴肅且有點枯燥的人物與地方描述。
(4)法蘭克太太:英語函授課程。什麼都讀,除了偵探小說。
(5)杜瑟爾先生:正在學英語、西班牙語與荷蘭語,卻沒有顯著的成績。什麼都讀,附和多數人意見。
(6)彼得.范˙丹恩:正在學英語、法語(函授課程)、荷蘭語、英語及德語速記、商業英語書信、木工、經濟學,有時加上數學。很少閱讀,有時讀讀地理書。
(7)瑪歌.法蘭克:英語、法語及拉丁語函授課程,英語、德語及荷蘭語速記,數學、立體幾何、力學、物理、化學、代數、幾何、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荷蘭文學、簿記、地理、現代史、生物、經濟學。什麼都讀,偏愛宗教與醫學類。
(8)安妮.法蘭克:法語、英語、德語及荷蘭語速記,代數、歷史、地理、藝術史、神話、生物、聖經史、荷蘭文學。喜歡閱讀傳記,枯燥與有趣的都讀,還有歷史書(有時讀讀小說語閒書)。」(安妮・法蘭克1944.5.16)

閱讀和學習成了密室裡最重要的消遣!貝普替密室居民訂了不同的函授課程,包括語言和速記;爸爸奧圖也成了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幫著大家一起複習學校功課,希望戰後跟上學校的進度。

圖說1:密室生活的狹小空間
圖說2:函授課程文件

密室居民的結語

語音導覽

1.奧圖・法蘭克
密室唯一的倖存者

2.伊迪絲・法蘭克
1945年1月,因病死於波蘭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

3.瑪歌・法蘭克
1945年2月,因病死於德國柏根貝爾森集中營。

4.安妮・法蘭克
1945年2月,姐姐死後不久,也因病死於德國柏根貝爾森集中營。

5.赫曼・范・佩爾斯
1944年,死於波蘭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的毒氣室。

6.彼得・范・佩爾斯
1945年5月,死於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

7.富利茲・菲佛
1944年12月,死於德國諾因加默集中營。

8.奧古斯特・范・佩爾斯
1945年,死於被送往捷克特雷辛集中營的途中。

圖說1:密室的餐廳

幫助者-她/他們的選擇

語音導覽

「我很快就意識到總有一天我們必須要躲起來,才不會被驅逐出境。跟范‧佩爾斯先生徹底討論了一番,我們最後決定的法子就是藏身在王子運河街263號辦公室的閣樓裡,可是只有克萊曼先生與古格勒先生願意全權負責藏匿我們,辦公室的兩位秘書願意配合,這法子才管用,兩位秘書分別是蜜普・吉斯與貝普・佛斯哥耶爾,這四位很快就同意了,儘管他們很清楚這樣一來自己背負了多麼危險的任務。納粹法律之下,任何協助猶太人的人都會被嚴懲,還可能鋃鐺入獄、被驅逐出境,甚至被槍決。」---1971年6月10日,奧圖・法蘭克致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信函

「他們每天上樓來,跟男人談論生意與政治,跟女人談論食物和戰時的不便,跟小孩談論書報。他們擺出最愉快的表情,在生日與特殊日子帶來鮮花與禮物,永遠樂意盡其所能。有一件事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其他人在戰場上或抵抗德國人時展現英雄氣概,而幫助我們的人每天以精神和關愛證明他們的英雄氣概。」---1944年1月28日,安妮・法蘭克寫於密室閣樓

1.蜜普・吉斯(Miep Gies)(1909 – 2010)

蜜普・吉斯(Miep Gies)從1933年開始進入奧圖・法蘭克的公司服務。1942年7月5日,她與丈夫詹・吉斯(Jan Gies)(1905 – 1993)一起到法蘭克家中,儘量將家私打包帶去藏身之處。
蜜普在一次的訪問中說明這些好心人是怎麼分工合作的:「貝普負責麵包與牛奶,克萊曼與古格勒經營公司,並為藏起來的人帶來書籍與雜誌,我的工作就是提供蔬菜與肉。」
蜜普的丈夫詹也幫忙照顧閣樓裡的人們。他是反抗軍的一員,可以取得購買糧食所需的配給券。

2. 約翰斯・克萊曼(Johannes Kleiman )(1896 – 1959)
奧圖・法蘭克與約翰斯・克萊曼結識已久,1923年奧圖・法蘭克想在阿姆斯特丹開間銀行,在籌備的時候認識了約翰斯・克萊曼,克萊曼從1940年開始任職於奧圖・法蘭克的公司。

3.貝普・佛斯哥耶爾(Bep Voskuijl)(1919 – 1983)
貝普・佛斯哥耶爾(Bep Voskuijl)在戰爭爆發前進入奧圖・法蘭克的公司工作,她是最年輕的雇員。法蘭克一家人藏身於秘密閣樓的時候她才剛滿23歲,根據奧圖・法蘭克的說法,安妮與貝普感情好得出奇,常常發現她們躲在角落裡竊竊私語。戰後,常常有人向貝普打聽安妮與閣樓密室的事情。

4.維克多・古格勒(Victor Kugler)(1900 – 1981)
維克多・古格勒(Victor Kugler)從1933年開始為奧圖・法蘭克的公司工作,他主要的工作是香料業務,常常帶著雜誌與期刊給躲藏在密室裡的人們,讓他們有點東西可讀。他每個禮拜為安妮帶來《電影與戲劇》雜誌的時候,安妮都樂壞了。

安妮對我的影響是_

語音導覽

密室居民被捕後,蜜普和貝普在散落雜物中發現安妮的日記本和筆記本,偷偷拾起手稿,藏在蜜普辦公桌最底層的抽屜裡,想等著安妮回來後交還給她,但她們只等到爸爸奧圖。
奧圖閱讀日記後,很驚訝,決定完成安妮的夢想-以安妮自己訂的《密室》為名,1947年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安妮夢想成真,但她沒想到,日記被翻譯成超過七十種語言,甚至改編為戲劇、電影、漫畫;千萬人聽見了安妮的聲音,並且深受感動和啟發。
安妮的日記本和其他手稿、筆記本因歷史價值和訊息,2009年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紀念

安妮之家博物館

1957年5月3日,與奧圖‧法蘭克密切合作之下,安妮之家(the Anne Frank House)誕生,這個獨立運作的非營利組織維護安妮‧法蘭克的藏身之處,向大眾開放,吸引全世界認識安妮的生命故事。
以安妮‧法蘭克的生命故事為依據,安妮之家規劃教育課程與開發產品,旨在幫助年輕人認識反猶太主義、種族主義與歧視的危險,瞭解自由、平等權利與民主的重要,並在世界各地舉辦這些活動。
「已發生的事情再也不能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向過去學習,瞭解無辜人民被歧視與迫害意味著什麼。我相信,對抗偏見人人有責。」─奧圖‧法蘭克
透過安妮‧法蘭克的生命故事,我們更能理解與同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數以百萬計被迫害的猶太受難者的遭遇。他們的遭遇就是從偏見與刻板印象而起──即便是今日,這種現象依然會造成反猶與其他形式的歧視、排擠孤立與迫害。

安妮.法蘭克基金會

巴賽爾安妮‧法蘭克基金會(the ANNE FRANK Fonds Basel,簡稱安妮基金會或AFF)是唯一直接由安妮的父親奧圖‧法蘭克創立的組織,奧圖是安妮一家唯一的倖存者。安妮基金會為瑞士立案慈善組織,奧圖‧法蘭克指定基金會為其概括繼承人,使基金會成為安妮日記與其他著作的版權所有者,也因此基金會與其指定之出版商共同負責安妮‧法蘭克文字作品的完整性,基金會也負責授權改編自安妮作品的電影或戲劇。奧圖‧法蘭克決定基金會的營收為慈善用途,主要用於打擊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基金會也支持其他掛有安妮‧法蘭克名字的組織,雖然在組織與法律上這些皆為獨立單位。

阿嬤

語音導覽

她受到傷害而又不止於傷害
她牽涉國家而又不止於國家
她關乎性別而又不止於性別
她既是議題而又不止於議題
在這裡,「慰安婦」是一個個擁有真實生命的女人
你正站在活生生的歷史入口-

我們以對上一代女性的尊稱「阿嬤」,稱呼她們。她們歷經台灣這片土地的父權文化、族群衝突,以及戰爭苦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亦捲入戰爭,一群年輕女性被徵集至戰場作為「慰安婦」,推估至少兩千人受害。
聯合國於1996年將「慰安婦」稱呼為「軍事性奴隸」,以標示日本政府當年嚴重侵害人權的戰爭罪行,全世界至少三十萬人受害。1991年起,國際社會展開對日求償,開啟以倖存者為主體的人權運動,乃近代女權的重大進展。我們記憶這段歷史,呼籲世人持續關注當代女性人權,期許超越生命創傷、激發前行力量,讓歷史傷痕成為和平基石,以實現尊重、平權、無暴力的未來。

破碎而遙遠的天空-慰安所的日子

語音導覽

1.慰安婦制度緣起

二戰時期,日本不斷向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擴張,軍隊所到之處頻傳性暴力事件,國際輿論嘩然。為維持佔領區治安,避免軍力受性傳染病影響而戰力下降,日軍因此大量設置「慰安所」,並派遣許多「慰安婦」至此服務。

日本在臺徵集「慰安婦」手段,包括勸誘詐欺、強迫移地勞動、人口買賣等方式。

2.台籍「慰安婦」海外生活境遇

在慰安所的日子,「慰安婦」沒有自由與尊嚴,身心均受傷害。「慰安婦」是日軍用詞,未能呈現弱勢婦女在慰安所中遭受的不人道對待,實際上是隱蔽「性暴力」的曖昧詞彙。
此外,二戰期間盟軍在海上佈滿水雷,用以炸沉日軍船隻,有些「慰安婦」在船運途中不幸遭遇水雷而罹難。再者,在戰區生活的「慰安婦」也因空襲、炸彈、槍砲攻擊,而在生死存亡間飽受驚駭。

3.蘆葦之歌

1992年韓國金學順女士出面控訴日本政府,是「慰安婦」首次發聲。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援會)設專線,開始尋找倖存的臺籍「慰安婦」。收到申訴及經多年調查,確認的臺籍「慰安婦」共59人。

她們歷經近50年的沉默隱忍、自我禁錮,在婦援會的陪伴下,化成溫柔堅忍的力量。透過身心工作坊,阿嬤們面對生命創痛、撫慰彼此,並勇敢爭取自身權益,1998年開始多次對日訴訟。阿嬤們對生命的態度好似蘆葦般,遇逆境彎曲卻不輕易折斷。她們用自己的步伐,在女性人權運動的路上前進。

圖說1:
臺灣「慰安婦」倖存者李玉串1946年從印尼泗水前往廈門的通行許可證(複製品)。日本戰敗後,李玉串隨同日本紅十字船撤退到泗水。等待一年後,才在臺灣同鄉會協助下,搭船先往廈門,再轉返臺灣。

圖說2:
菲律賓第一慰安所亞細亞會館規定。日軍為避免性病蔓延,針對慰安所的經營者、出入官兵與「慰安婦」,訂立監督與管理辦法。(資料來源:《昭和17年伊洛伊洛市派遣憲兵隊雜書綴(比島防衛540)》)

圖說3:
花蓮秀林鄉沙婆噹山洞

溫柔卻堅強的妳們-阿嬤的故事袋(盧滿妹)

語音導覽

盧滿妹
Lu Man-mei
(1926-2011)
出生於新竹湖口庄,客家人。
滿妹3歲時,出養給生父的堂兄,自小跟著養母採茶貼補家計。17歲時,她在新埔遇到商人鍾阿瀾,慫恿她到海南島當護士,強調工資遠比臺灣高,滿妹急欲改善家境,又怕養父母擔心,竟不告而別。
在海南島,慰安所老闆娘要求滿妹提供性服務,令她痛不欲生。18歲時,她挺著8個月身孕被遣返臺灣,在海南島一年多的日子,滿妹沒拿到任何工資,不敢提及在海南島的遭遇,生下名為「海雄」的男嬰,卻只活了38天便夭折。
38歲時,滿妹經人介紹結婚,但先生聽聞她的過去後,態度丕變而不顧家。丈夫去世後,滿妹陸續收養一男一女,晚年生活貧困的她,靠著幫警察洗衣服、做褓姆,勉強維持溫飽。

圖說1:現在的我
圖說2:未來的我,滿妹唯一的嗜好是抽菸,這是她在慰安所養成的習慣。悲慘處境中的微小慰藉,終其一生,滿妹沒有離開過香菸。
圖說3:5圓夢計畫-警察

溫柔卻堅強的妳們-阿嬤的故事袋(宛女)

語音導覽

宛女
Wan-nu
(化名。1923-2010)
出生於臺北,閩南人。
宛女出生後即被出養,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工作,先後在撞球場、食堂、酒家當服務員。20歲時,老闆娘招募店員去南洋工作,說薪水高、地點比臺灣安全。宛女想賺錢貼補家用,和20幾個女孩一起從高雄坐船,前往菲律賓馬尼拉。
一到馬尼拉,宛女發現戰火遠比臺灣猛烈,慰安所和日軍經常遭到空襲。後來老闆娘被炸死,同去的女孩也先後在戰火中罹難,最後只剩下宛女一人。
二戰結束,她歷經艱辛回臺,卻發現在菲律賓存的血肉錢,銀行完全無法提領。她很憤怒,也很無奈。生活陷入困境的宛女,只好輾轉執壺於臺灣各地酒家。

30歲結婚,但宛女為了還債生活非常辛苦。她一生堅持不曝光,2010年逝世前,一直住在租屋處,始終為家中經濟操煩。

圖說1:三隻禽鳥在河邊

【小宇宙】
她抱著心裡的小宇宙
穿過無數地獄
最後完整地
把美交到我們手上

她抱著心裡的小宇宙
不顧野獸撕咬
把禽鳥和游魚連同花朵
偷渡給永恆時光
---曾淑美

圖說2:拿花的小女孩和樹上的鳥

溫柔卻堅強的妳們-阿嬤的故事袋(Iyang Apay)

語音導覽

Iyang Apay
(漢名:林沈中) (1929-2013)
出生於花蓮銅門部落,太魯閣族。
Iyang Apay來自傳統部落家庭。14歲時,三個兄長全被徵召為高砂義勇軍,遠赴南洋作戰。17歲,日本警察親自上門、要求她到花蓮榕樹部落營區為軍隊洗衣、煮飯。不久後,Iyang Apay每天被迫在營區山洞提供性服務,受害期間長達420天。
戰後有過幾段婚姻,但丈夫因耳聞這段「不名譽」的過往而離婚。阿嬤表面始終樂觀開朗,卻常因暗夜噩夢驚醒,夢見自己在黑洞中,耳邊盡是爆炸聲。糾纏一生的陰影,直到晚年阿嬤信了主,能在平靜中離世。
面對始終不向歷史認錯的日本政府,Iyang Apay說:「雖如同電線桿很難動搖,還是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求償運動)。」

圖說1:現在的我
圖說2:未來的我
圖說3:圓夢計畫-郵差。「如果有來生,希望能當一個有開黑頭車上下班的公務員。」
---Iyang Apay(林沈中)
對她來說,「公務員」代表能力及穩定,是她這輩子所渴望擁有的。婦援會透過花蓮縣壽豐郵局的協助,讓阿嬤有機會可以體會「一日郵差」的工作。

溫柔卻堅強的妳們-阿嬤的故事袋(吳秀妹)

語音導覽

吳秀妹
Wu Hsiu-mei
(1917-2012)
出生於桃園龍潭,客家人。
秀妹因家貧8歲成為養女,19歲後再被轉賣到旅社當女傭,被迫提供性服務,因不堪虐待後逃出。23歲時,茶店老闆稱被要求到廣東開設食堂,經日本警察體檢通過後,秀妹帶著恐懼被迫到戰地前線當「慰安婦」,每日接客逾20人,還有等不及的日軍趴天窗窺看,受害達300天。
一年後生父病危,秀妹申請返臺探父,老闆要求她即去即回,扣押全部的錢和衣服。返臺後先在中壢與父母共同生活,戰爭結束前,她草草結婚,但婚後遭虐,沒多久便離婚;40歲時再婚,相處不錯。因秀妹無法生育,領養外甥女當養女,2012年在親人的環繞下安詳以終。

圖說1:現在的我
圖說2:未來的我。「基金會的活動,我最喜歡手可以舉高高的瑜珈,感覺做了以後骨頭很鬆軟。到京都認識的那些日本朋友,在洗溫泉時幫我洗澡,讓我很感動,到現在我也不時會思念她們。」---吳秀妹
圖說3:圓夢計畫-空服員。「希望下輩子有機會能當個空中小姐也不錯!」---吳秀妹
對她而言,「空服員」是「有讀書、有能力、有自由」的象徵,也是她遺憾此生缺乏的能力。婦援會在中華航空公司的協助下,讓秀妹阿嬤以93歲的高齡,成為世界上最年長的一日空服員。

溫柔卻堅強的妳們-阿嬤的故事袋(陳蓮花)

語音導覽

陳蓮花
Chen Lien-hua
(1925-2017)
出生於臺北,閩南人。
蓮花出生不久即出養,養父是木炭工人,家境貧寒。19歲時,一位日本人說要招募女子到菲律賓做看護助手,強迫養父簽下蓮花的工作同意書。
蓮花從基隆港出發前往菲律賓宿霧,負責點名的臺籍日本兵用閩南語告訴蓮花:「妳不是做看護婦,是慰安婦!」才知道自己掉進地獄。
留給阿嬤一生恐懼的不僅是慰安所生活,還有需躲避空襲、隨軍隊逃亡的日子。返台後,蓮花和在宿霧相遇的臺籍日本兵結婚,感情深厚,珍惜得之不易的平靜生活,因此讓她不敢公開控訴日本政府。
直到其他姊妹陸續凋零,她終於挑起對日控訴的擔子,給了真名、給了「真面目」,即使病痛纏身,她還是挺身而出、爭取權益。

圖說1:畫自己的身體
圖說2:歌本。蓮花阿嬤覺得最開心的事情之一是「唱歌」,這本陪伴她多年的手抄歌詞本,阿嬤總是隨身攜帶。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語音導覽

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92年起,展開台籍「慰安婦」調查工作以及進行對日求償人權運動。2004年,我們開始醞釀夢想,希望能找到一個場地,保存「慰安婦」阿嬤的生命故事,記錄她們為女權發聲、不凡且堅毅的生命力量。場地尋找過程歷經無數的挫折與困難,直至2015年11月,在臺北大稻埕確定這棟典雅的古老建築。

憑藉著使命感與勇氣,我們決定獨力募資打造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作為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展示及女性培力的多功能社會教育基地。

阿嬤家於2016年3月8日揭牌,其後展開募款與籌建工作。感謝來自各界的支持,包括:首批於FlyingV募資平台七百八十九位捐款人對第一期工程款的贊助、海內外民間捐款、一路陪伴協力建館的許多夥伴們,阿嬤家終於得以在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正式開館。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募資興建的女性人權館,她的成立,奠定了台灣25年來「慰安婦」人權運動追求社會正義與人權價值的里程碑,也代表著婦援會對性別暴力受害女性的全力守護。

我們在這裡記憶歷史,持續關注當代女性人權。我們邀請所有的性別共同攜手,超越生命創傷、激發前行力量,讓歷史傷痕成為和平基石,為台灣的世世代代,實現尊重、平權、無暴力的未來。

結語

語音導覽

戰爭結束之後

這樣近的身體,那麼遠的歷史。
這樣近的傷害,那麼遠的故事。
這樣近的哭泣,那麼遠的回聲。

安妮和六位密室躲藏同伴在集中營裡失去生命;阿嬤在慰安所遭受苦難,死裡逃生後,卻因他人異樣眼光繼續禁錮自己。
受迫的生命故事,能否喚起我們反思─在迫害事件中,我們站在哪裡?我們能做什麼?

誰傷害了她們?
加害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他們有選擇嗎?

為什麼受傷害的是她們?
她們有選擇嗎? 她們能改變嗎?

有人活下來嗎?
是誰伸出援手?

如果傷害再發生,我會是誰?
如果傷害不應再發生,我該做什麼?

日常生活中也有歧視、偏見造成的傷害嗎?我站在哪裡?我可以做什麼?


在戰爭與和平的世界之外,
那裡有個地方,
許多女人與男人在那裡相遇,
讓我們擴大那個地方,
讓我們都在那裡相遇。
--Zainab Salbi

圖說1:生命樹。在阿嬤家種下一棵種子
長成大樹的過程
是一篇篇刻骨銘心的生命故事
眼淚滑落 葉子飄下 花朵盛開 鳥兒歌唱 都在悄悄地傳遞著
心門一打開 便能再次接收陽光帶來的溫暖
被愛擁抱了 有勇氣向上前行
然後給予自己和世界更多更多的愛
---林文貞

此為預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