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古蹟博物館

票亭

語音導覽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坐落於淡水埔頂地區,因為白色的牆體,而被當地人暱稱為「小白宮」。

西元1862年淡水設立滬尾洋關,正式開關徵稅。滬尾洋關是臺灣第一所管理外國貿易的關稅機構,隨後在安平、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等設立的海關,都是以滬尾為本關,總理全臺的關務工作。

1863年清朝同意由洋人擔任副稅務司,並且實質掌控洋關的行政與稅務大權。滬尾洋關在當時的外籍稅務司管理之下,成為具有管理制度的國際港,同時也讓清朝獲利甚豐。

隨著關務日益繁雜,外籍關員也逐漸增加,為了解決住宿的問題,於是購買埔頂土地興建官邸。1875年再增建二棟宿舍,以供書記和低階關員使用,當地人稱之為「埔頂三塊厝」。然而在1884年爆發清法戰爭,損毀了低階關員的宿舍。

到了日據時期,淡水港沒落關稅漸少,於是日本稅關長組織了「五十會俱樂部」,重建被毀的官邸並移作官方招待所和賓館使用。臺灣光復後,由財政部臺北關(基隆關稅局)接收,原有三棟官邸宿舍只留下這一棟,1950年成為當時美籍總稅務司署長李度(Lester Knox Little)的官舍。

1996年小白宮遭到拆除改建新樓的危機,幸好在地方人士、學者專家的全力搶救下,1997年由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市定古蹟),始得以保存至今。

斗子牆

語音導覽

在此可見當年創建小白宮時,所遺留局部黑磚砌成的斗子圍牆,還有後期整建修復時,應用到不同材質的圍牆現況。

水管頭

語音導覽

日據時期積極從事水道規劃建設,於淡水建立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自來水廠,並引大屯山麓的泉源,以供應穩定潔淨的用水,讓當地人省去擔水的辛勞,同時也具有消防的功能。由於取水設備類似郵筒的形狀,所以當地人稱之為「水管頭」。

觀景平臺

語音導覽

從現在的位置,可以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並將淡水的美景盡收眼底。關於對岸的觀音山,舊稱為「八里坌山」、「興直山」,至於日後出現「觀音山」的說法不一。

一說形態如同觀音菩薩仰躺,最高處為觀音的下巴,下凹處為眼窩,接著是額頭,然後延伸入海,整體上越看越像觀音的側臉,因此而得名;另有一說是,在山上以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廟而聞名,於是這座山也就因此得名。

原大門界石與雞蛋花

語音導覽

日據時期重新開設淡水稅關,在其所屬的地界處設立石碑標示,此為淡水關稅所屬地界石的由來。

臺灣光復後,總稅務司署長李度為再確立海關的屬地,又於官舍及淡水海關的用地上,重立「總稅務司公署界石」數座。

現今「淡水稅關所屬地」界石共存四座,在海關博物館籌設之初,收藏其中一座;另外三座則是於2014年,從海關碼頭整修時挖出,其後交由本館典藏。此外,「總稅務司公署 界石」今存三座:一座由海關博物館典藏,一座立於淡水中正路364號前,另一座則由本館典藏。本館又於小白宮內重立「淡水稅關所屬地」與「總稅務司公署界石」數座,以茲紀念。

至於在小白宮前院靠近門邊,還有一棵高大挺拔的雞蛋花,其生命力旺盛香味濃郁,極富異國的情調。據傳為英國人栽植,屹立於小白宮已有百年之久,現在被新北市府公告列為「珍貴樹木」。

龍柏解說牌

語音導覽

英國在殖民亞洲幾個地方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過程中,多運用殖民地式的迴廊建築,而小白宮正是一座典型的代表建築。此類型建築的特徵具有抬高地基、四坡式斜屋頂、四周類似迴廊的涼臺、大窗與煙囪等。

關於小白宮的基座是用石材所砌成,抬高於地面約一公尺,藉以表現出建築入口的尊貴氣派。另外在基座的外側四周,每隔幾公尺就嵌有四方形的鐵窗洞,是做為空氣流通防止潮濕的通風口。

此外在小白宮的東、西、南三面,類似迴廊的涼臺設計,佔去建築面積的很大比例。在小白宮的正立面,面向淡水河有十一個圓拱圈,另在東、西面各有四個圓拱圈。而規律對稱的拱圈,可以達到視覺上協調柔和的美感。

在東、西、南三面的拱圈迴廊,除了可以遮雨防曬之外,還可以增加光照的面積,讓每個空間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提供了最佳的休閒生活空間。同時窗戶的位置,又與迴廊的拱圈相呼應,木質百葉窗既可調節光線,又可加強遮陽的效果。

四坡式斜屋頂的特點在於方便排水,挑高的屋頂也增加了室內空間,除了可以設計成閣樓使用,同時又有隔熱的作用。

關稅展示區

語音導覽

目前的房間是以壁爐為中心,其內牆又分割成三個空間,其中附有壁爐且較大的部分,推斷是做為書房兼辦公的功能,或是小型家居的空間。

雖然臺灣地處亞熱帶的氣候,用不著壁爐來取暖,但藉由歐式的建築形式,反映出殖民主義的思鄉情結。

另外一側較小的空間,其內牆已被拆除,將原本的二間房間合併成為一個較大的空間,推斷應是做為浴室和儲藏室。

正廳

語音導覽

現在的位置是小白宮的正中,且是最大的空間,左右兩扇門接連走道至大門,推斷是做為對外接待的公眾空間來使用,所以是正式的宴客廳,或是較大型的起居空間。

正廳的背面牆上,有兩處不對稱的矩形開口,雖然呈現窗戶的形狀,但並無實際窗戶功能。由於和此面牆相接的空間,原是日據時期增建做為廚房的使用,而開口的大小形狀,剛好符合做為送菜口,所以這個空間曾經兼有宴客、飯廳的功能。

建築風格展示廳

語音導覽

目前的房間計有二扇門通到走道,以平面應有的對稱設計來看,此空間原本是分隔為二間來使用,主要機能應為臥房。

至於內牆推測是在修建時敲除,使其成為一間寬大的主臥室,另外又曾加建一間至迴廊上做為浴室。由於仍可看見圓拱圈的痕跡,所以可確定小白宮的原貌,是有著各四個左右對稱的圓拱迴廊。

票亭

語音導覽

西元1884年爆發清法戰爭,主戰場從基隆擴及到淡水,清朝戰勝議和之後,促成了臺灣的建省。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深知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

當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在全臺建造十座新西式礮臺,門額「北門鎖鑰」的礮臺即為其中一座。礮臺臨近淡水河口,也是出海口附近最高的觀測點,因而能充分掌握淡水河及往來行駛船隻的動向。

日據時期的淡水軍事價值,雖然沒有清代的重要,但此地仍保留做為礮兵射擊的演習場所。臺灣光復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守,到了198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經臺北縣政府(新北市政府)整修後開放參觀。由於滬尾礮臺從1886年落成以來,再也沒有爆發任何戰役,所以至今保存仍相當完整。

北門鎖鑰

語音導覽

滬尾礮臺居高臨下視野良好,加上四周土垣及茂密的樹林,位置隱密不易被察覺,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性,是一座防禦性極佳的「暗礮臺」。礮臺的佈局採「回」字矩形設計,坐西北朝東南,而面向淡水河,由外至內分別是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礮座、被覆、甬道與廣場。

土垣又稱母牆,是礮臺外圍以土堆成與礮臺約等高,具有遮蔽與防禦的功能。

土垣與子牆間有壕溝圍繞,提供類似護城河的防禦功能。

礮臺唯一的出入口是東南方的營門,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四字,出入口的半圓拱門、門額皆用觀音山石。

子牆為礮臺主要壁體,為打造堅不可破的礮臺,劉銘傳特別使用西洋的鐵水泥建造子牆。這種鐵水泥,在當時十分昂貴,所以有一部分子牆後來改用土牆,外面再抹上鐵水泥做為增強。目前入口處仍保存兩桶乾固的鐵水泥,當時是以木桶包裝。

覆蓋於兵房上方的泥土稱為「被覆」,質地柔軟具有吸彈效果,被覆上類似煙囪的突狀物則為兵房的通氣孔。

中央廣場

語音導覽

1886年建造完成的滬尾礮臺,廣場內原有座兵署的建築,其後歷經不同時代多次的改建後,其建築現已被夷為平地,只剩一些牆垣遺跡。國軍駐守時期,曾於廣場設置司令台、籃球場等近代設施,目前司令台也已被拆除。

礮臺外緣的土垣、子牆上及內部開放空間等,植物種類可說相當豐富,在北側子牆,是以苦楝為主要樹種,春季開紫色花朵枝繁葉茂,冬季葉片落盡枝幹凜凜,構成礮臺優美的天際線景觀。在廣場走道邊緣,則以蓮霧樹為主,此為國軍駐守此地時為補充物資而種下,每逢夏季時節,滿地皆是掉落的蓮霧,樹梢更是結實纍纍。

彈藥庫、運彈坡

語音導覽

彈藥庫為一個半圓形的穹窿建築,是專門存放彈藥的空間,內有一道牆,隔出走道及保護空間。彈藥庫還有兩個門:一為人員進出的小門,一為運送礮彈的大門。

為方便運送礮彈至礮座,另設有專門的運彈坡,運彈坡為Y字形的通道,相當具有特色,右邊通道通往英國製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礮(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左邊通道通往德國製的克魯伯後膛礮(Krupp Gun)。

西北方主礮座

語音導覽

當年劉銘傳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外國購買三十一尊大礮,安裝於全臺十座新造西式礮臺內。當時滬尾礮臺計有十二吋、十吋英國阿姆斯脫朗後膛礮各一尊,以及八吋的德國克魯伯後膛礮二尊,礮座集中於面海的兩側。

最大的十二吋阿姆斯脫朗礮,設置於西北的位置,用三百六十度全圓磨心礮架,射角可全面涵蓋整個淡水河口及北邊海岸,但今僅存礮架軌道遺跡。礮口前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為因應彈道發射而做的設計。國軍駐守時期,則在礮座前方蓋機槍座。

西方主礮座

語音導覽

德國製的克魯伯礮與英國製的阿姆斯脫朗礮,在19世紀中下葉時都是非常著名的現代火礮。相較於十二吋口徑阿姆斯脫朗礮,八吋口徑的克魯伯礮是採用半圓磨心礮架,軌道遺跡相對小了許多,所以射角較為狹小。

滬尾礮臺的四座礮座,皆屬於後膛礮,後膛礮又稱作「後裝礮」,與前膛礮不同的是,後膛礮是由礮尾裝入礮彈,並將礮閂封閉才能發射。後膛礮的操礮手站在礮膛的後端,較不易曝露位置。礮座旁的子牆,還有數個礮彈形狀的凹槽,做為儲備礮彈之用。

北方甬道

語音導覽

甬道指的是圍繞在子牆內圈的半圓形隧道,做為士兵寢室、儲藏室、彈藥庫以及日常生活空間之用,甬道之間彼此相通,具有士兵作戰調度的機動性。國軍駐守時期,曾於東北側建廚房與浴室,今已拆除恢復原貌。

甬道的材料是以石條為牆基,材料是以唭哩岸石為多,少數是觀音山石,其上再以紅磚砌成不到半圓的弧形拱,磚拱上每隔一段距離鑿圓孔,從甬道內直通戶外以利空氣流通。

東南方甬道

語音導覽

甬道磚拱穹窿所用的磚,是清代常用的燕尾磚(顏只磚),尺寸較西式的磚小,側面還可見一些煙斑。甬道內側兩邊各有一排小洞,其確切功能和作用已不可考,據說是當初施工建築時,為砌築上方拱形屋頂,而鋪設鷹架時所用。

另有一說是牆璧上的凹洞,因國軍駐守期間地面潮濕,用來架設木板做成隔層及掛吊床之用。現今部分甬道的空間,已經規劃做為展示場所,重新賦予礮臺不同的風情。

警衛室

語音導覽

西元1858年「天津條約」及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滬尾成為臺灣通商口岸之一,列強自此享有內河航行權。1862年正式開關徵稅,1863年英國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滬尾洋關首任稅務司,開啟了洋人掌管臺灣海關的時代。

滬尾洋關為清代臺灣第一所管理對外貿易的關稅機構,並兼管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等分關。日據時期由於淡水港淤積日益嚴重,海關總關遂於1916年自淡水移出,並於1921年轉移至基隆港。

1945年臺灣光復後,淡水海關碼頭轉由現今政府管理,其後曾歷經海光藝工隊、河搜(海巡)單位、海軍海蛟四中隊及陸戰隊警三營警七連等國軍單位駐守,並逐一增建鋼筋混凝土房舍。2000年6月,新北市政府將淡水海關碼頭公告為市定古蹟,並於2014年轉型為文化園區對外開放,由於碼頭河岸視野遼闊景緻優美,也成為遊客遠眺淡水落日餘暉的最佳景點。

洋樓

語音導覽

淡水海關共分為關署區、官邸區以及碼頭區。關署區興建於1869年,設有辦公室、船員宿舍和倉庫等建築,位於現今紅毛城下方的停車場,今已不復見。官邸區則於1866年至1875年期間,陸續興建稅務司官邸與宿舍,當地人暱稱為「小白宮」的「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就是其中僅存的一棟。

碼頭區從清代開始逐步建設,工程直至日據時期才完成。當時淡水港的碼頭區,集中於滬尾街的後段,即今「得忌利士洋行」的對面,而商船停泊的界線,則從今日捷運站的西面,一路來到渡船頭的渡口,與淡水海關所在地仍有一段距離。1893年海關關署前方的河岸,逐漸出現供船隻停泊的「汲水」構造,與關署隔街相對的河岸區域,成為今日海關碼頭園區的主要範圍。

B、C棟倉庫

語音導覽

日據初期淡水河岸附近的碼頭,已有多處突出的棧橋式「汲水」、上岸處以及卸貨處。當時海關碼頭與滬尾漁港(淡水第一漁港) 之間,還有一大塊的河灘地,直到1900年代開始進行海埔地填埋工程,才使淡水河岸逐漸轉化為今日的樣貌。

海關碼頭於填埋工程完畢後,隨即增建數棟建築,包括倉庫、宿舍、檢查所等功能建物。

機電室

語音導覽

今日的海關碼頭,是指面對淡水稅關關署,以及英國領事官邸的碼頭區域,保存範圍又可分為東段、中段和西段:東段碼頭是由觀音山石、卵石級配、混凝土及三合土等砌成;中段主要為唭哩岸岩;西段亦採用觀音山石的交丁砌石而成;碼頭堤面則設置有繫船柱,外觀為方柱及圓柱形。

過去由國軍接管海關碼頭時期,由於不對外開放,所以民眾難以窺視其內部樣貌,反而也保留更完整早期的河岸幽靜景緻。此地有寬約兩百多公尺長的腹地,為老街至漁人碼頭的重要節點,也是眺望淡水河夕陽的重要據點,有其完整腹地與特殊歷史背景脈絡。

得忌利士洋行

語音導覽

坐落於淡水中正路老街後段的「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為19世紀末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的歷史見證。該建物分為前棟與後棟,依當時空間的使用功能來命名,如前棟的「第一檢查場」,以及後棟的「輸入品倉庫」。

洋行前棟建築物是面寬五開間的樓磚石砌構造,屋面鋪有傳統的仰合瓦,其主要結構可分為正立面的磚連拱、兩側石砌的山牆,以及位於內部的西式木構架拱等三大部分。其中磚連拱的結構,包括樑柱構架及拱兩部分,兩側山牆屬承重牆的系統,木構架拱則為山形構架與木拱的組合。其中仿哥徳風味的木架構拱,為目前全臺僅見之例。

後棟建築物則為矩形的廣間型建築,結構主體是由屋架、柱、牆體以及基礎所構成,屋架則由特殊形式的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組成,是支撐屋頂載重作用的主要構架。另外,東西兩面山牆與北面牆體為斗砌磚牆,南面牆面則由九個磚拱牆組成。

得忌利士洋行的修復於西元2013年3月完成,該建築承續洋行過往的歷史,並藉以傳達淡水街區歷史面貌與記憶,已成為淡水老街連結埔頂地區的文化資產新亮點。

淡水藝術工坊

語音導覽

位於淡水中正路298號的淡水藝術工坊(Tamsui Art Gallery,TAG),為新北市首座公共綠建築,曾被評選為臺灣「鑽石級」綠建築,原址為日據時期四連棟形式的日式警眷宿舍,西元2011年配合「淡水河口藝遊網」北區旗艦計畫落成啟用,成為淡水歷史街區一處嶄新的藝術與文化創意空間。

本建物外觀為四層樓鋼骨建築,正面採用大面觀景窗,可引入充足的日照光,同時一覽淡水河美景;屋頂上形似煙囪的銅質圓錐構造與太陽能光電板,則可以產生空氣對流的效果、減少夏日悶熱,並具有提供夜間照明、節省電費耗量的功能。此外,為保留與舊有建物的歷史連結,亦將原日式宿舍拆除的瓦片,再次運用於新建物的室內裝修上,展現本建築物的時空性與獨特性。

目前一樓主要做為文創商品展售區,二樓設有餐飲區及多功能舞台,三樓則由淡水古蹟博物館定期規劃辦理各式藝文展覽、講座及教學體驗活動,期望透過藝術造景、創意思考、空間再利用及活化等模式,提升在地藝文生活品質,並藉由與周邊居民、商家、遊客的交融互動,活絡淡水文化產業與觀光遊憩的整體發展。

滬水一方

語音導覽

「滬水一方藝文空間」位於淡水漁人碼頭麗寶購物商場的三、四樓,新北市政府為強化淡水漁人碼頭休憩特色、提昇觀光服務水準,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BOT模式由企業完成興建,成為福容觀光旅館與商場的附屬回饋設施,西元2011年完工後,交由淡水古蹟博物館經營管理。

滬水一方基地共計兩層樓,面積分別為二百四十坪與三百六十坪,過去曾做為藝文展示空間與文化園地,目前三樓規劃為積木展覽主題空間,除展出一系列豐富、精彩的積木作品外,場內並提供種類多元的積木池與積木教具,提供來訪遊客自由創作體驗,感受積木的寓教於樂功能。除了適合親子家庭前來共遊,亦十分適合學校社團、安親班等教育機構做為校外教學之用。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語音導覽

多田榮吉為日據時期淡水街長,他原籍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其家族歷代為知名地主,多田榮吉是族中的長男,從小立志成為實業家。西元1897年首度來臺,1905年輾轉來到淡水從事淡水稅關酒保工作,1919年創立「淡水興業組合」,鼓勵半農半漁的淡水人從事家庭副業。1930至1933年期間,被任命為第四任淡水街長,致力推動淡水道路建設、圖書館改建和開設學校等公共事業,對當年淡水的發展貢獻良多。

多田榮吉故居原址為清朝學海書院學田,後成為日本學產財團的產業。該建築建造於1934年,是全淡水、乃至全臺較早接自來水的民宅,使得這棟建築在人文意義之外,也具有地區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地位。

臺灣光復後,多田榮吉以六千元將建築賣出,從此長期成為私人所使用,由於有人居住的緣故,房屋的修繕格外受到重視,對於建築物的壽命延長實際上有著正面的效果。然而該房屋被經濟部以接收日產名義收歸國有,將所有權登記在經濟部名下,並持有土地登記謄本證明,經多次協調後住戶與擁有所有權的經濟部,均贊同列為古蹟保存,由市府列管。

南門入口

語音導覽

來到紅毛城古蹟園區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在大門旁,爬滿綠色藤蔓的南門;這一座中國式的石砌城門,是清朝初期所遺留下來的。

西元1724年淡水同知王汧在整修紅毛城時,增設東、西大門及南、北小門;但自從英國租借之後,則在整修圍牆時拆除了東、西、北三門,僅存南門做為主要出入口。

簡報室建築物

語音導覽

這棟建築是英國領事館的僕人宿舍,在1933年由建築師J. C. Wynnes 所設計的四拼式宿舍,於1934年4月25日修建完成。內部可供四戶使用,每戶計有客廳、臥房及廚房等相同的單元構成。

然而在後來的使用中,隔間多被敲除,廚房也改為儲藏室使用,公共廁所原另建於圍牆邊,現今已不存在。

九面國旗區

語音導覽

紅毛城的九面旗幟代表著紅毛城三百餘年的歷史演變過程,其間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中華民國的管理或代管。

從1628年到1980年,曾經有九個國家或政權的旗幟在紅毛城的天空飄揚:最早的是西班牙人,在1628年最先來到這裡,建立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人從臺灣驅逐,離開的西班牙人毀掉原來城堡,荷蘭人於原址附近重新建造安東尼堡(Fort Antonio),也就是現在的紅毛城;明鄭時期,曾有派兵駐紮於淡水河口,並將紅毛城做為糧倉之用;1724年清朝整修紅毛城,並增建四個城門。

但「天津條約」簽訂後,滬尾開港通商,清朝失去領事裁判權及關稅自主權,1867年英國與清朝簽訂永久租約,將紅毛城做為英國領事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底淡水英國領事館被日本封鎖,暫由日籍雇員代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8年英國人重回紅毛城,1972年英國領事館撤出紅毛城,委託大英國協會員國澳大利亞代管,同年中澳斷交後又委由美國代管,1979年中美斷交,經政府全力交涉後於1980年正式收歸國有。

紅毛城主堡廣場

語音導覽

1628年西班牙人來到淡水,因軍事考量在淡水河口興建「聖多明哥城」,做為軍事、政治、貿易和傳教的根據地。1642年荷蘭人北上進攻雞籠(基隆),打敗了西班牙人,於被拆毀的城堡原址附近重建新城,稱為「安東尼堡」,此四方形城堡即是淡水紅毛城的由來。由於當時的當地人習慣稱荷蘭人為「紅毛」,「紅毛城」之名由此而來。

紅毛城主堡是以「外石內磚」的工法砌造,為一座堅固的方形城砦。其內分上下二層樓,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讓主堡更加穩固。英國人進駐之後,除了將尖形屋頂改為平臺式外,也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在二樓南側增建的露臺,是為了方便前來洽公的民眾,而面對淡水河與觀音山的露臺上,設有雉堞及槍眼,是為了便於居高臨下看守防衛。堅固的結構,加上防衛守備的功能設計,使紅毛城成為淡水河口易守難攻的軍事堡壘。

其實當年荷蘭人所建的紅毛城外觀與現在略有不同,在未整修前曾是灰白色的牆面,直到英人租借之後,陸續增建二樓的露臺、頂樓的角樓,也將外牆改塗為朱紅色,變成現在所看到的紅色城堡。

紅毛城主堡一樓室外空地

語音導覽

主堡的平面成正方形,每邊約十五點二五公尺,西面朝向臺灣海峽、扼守淡水河出海口,南面俯瞰淡水河、與對岸觀音山遙遙相望。它的牆壁非常厚,約有一點九公尺,牆體的內部為「外石內磚」砌法,靠近內側的牆體則以紅磚搭成圓拱形,外側的牆體則多用石塊堆砌。

牆壁最外層原本在荷蘭時期,是粉刷成灰白色增加掩蔽性;到了英國租借時期,則配合維多利亞時期的風尚,改將整座城牆塗為朱紅色,據考證其塗料產地為南洋印尼巴達維亞,石塊用料則是就地取材。

主堡的高度約為十三公尺,內部分隔成上、下兩層。底層有兩個並列的東西向開口穹窿;上層同樣也有兩個並列的穹窿,但圓拱方向與下層不同、成南北方向。上、下兩層樓的圓拱互為九十度角,運用力學原理增加牆體結合力。主堡的東側及北側還有很深的壕溝。

草地網球場

語音導覽

網球運動發源於 14 世紀的法國,但最早的草地網球,則發源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不僅在英國打草地網球,來臺租借紅毛城時,也以草地網球做為休閒活動。

1860年英國租用紅毛城做為英國領事館,並在紅毛城東側加蓋領事住家,即英國領事官邸;而紅毛城與英國領事官邸中間的大草坪,則是英國人當時用來打網球的場所,坐在領事官邸迴廊喝著下午茶,欣賞草地網球,十分具有英式風格。

紅毛城古礮區

語音導覽

園區裡的火礮,多半是英國人在淡水或其他地區發現的,並收藏這些火礮做為裝飾物,在這裡可看到清朝中國式及英國式的礮。清朝的礮是以觔為單位,有五百觔、八百觔及一千二百觔等,上面還鑄有清嘉慶的字樣,其中更有清嘉慶時期,駐防滬尾的水師守備營所遺留的大礮,礮身上鑄有「嘉慶十八年夏 奉 憲鑄造臺湾 北路淡水營大砲 一位重八百觔。」

至於英國的短礮,其礮身上可以看到皇冠的標識,礮身尾部有個固定的環,可以用繩子穿過,可知它是在船上使用、做為近距離防禦的短礮。這種礮因打出去後座力強,須由二個人拉住繩子固定,從前面裝入火藥後用礮子塞住,再予以點燃,一般稱之為前膛礮。如操作不慎會發生炸膛,也就是將礮身後部炸開,因此,園內有一門前部被炸開的礮,如果是當時荷蘭人離去前的破壞行為,那就極其珍貴。

英國領事官邸外

語音導覽

光緒年間英國人認為有增建領事官邸的必要,遂於1877年在紅毛城主堡東側的空地上,建造一棟一層的木造英國領事官邸,使辦公與官邸分立;但因潮濕及蟻害侵擾,1891年將其改建為兩層樓的紅磚建築。整座領事官邸分為上下兩層,至於拱圈迴廊式洋樓,是一座典型的英國殖民地式建築。官邸前庭保留大面積的綠地,主建築退縮其後,散發出獨特雅致的個性,與紅毛城剛毅的軍事風格,可說是大異其趣。

領事官邸正門兩側立柱共有十二幅磚雕:其中可看見磚刻「VR1891」字樣,VR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縮寫 (Victoria Regina),1891是領事官邸落成的年代。最特別的是在磚雕上,刻有象徵蘇格蘭代表花的「薊花」,與象徵英格蘭代表花的「薔薇」,磚雕優雅而引人注目。外牆的屋簷有磚砌成的裝飾帶,二樓迴廊外牆則有蛇腹線,二者非常華麗美觀。

在領事官邸抬高的地基,其中鑲嵌有中式「錢紋」通氣孔,這樣的設計除具有通風功能,同時又寓有「大富大貴」的吉祥意涵,是中式建築常見的手法。領事官邸的屋頂設計,稱為「四坡式斜屋頂」,在屋架上面鋪閩南紅瓦是其主要特徵,不僅方便排水,又可加高室內的空間、產生隔熱的作用,是建築手法上的巧妙思考。

紅毛城主堡一樓地牢及放封院

語音導覽

走進主堡一樓前,可以看到廁所、浴室、廚房及巡捕居住的地方,這些都是英國人進駐紅毛城後加建的。為了執行領事裁判權,英國還將一樓原本的兩個大空間改成四間小牢房,好將一些在臺灣犯罪的外國人,暫時集中居留,等待日後送回原國家審判。地牢的門上還可以看到送飯口及窺視孔。而對人權最為保護及尊重的英國,不例外地在室外圍起一處犯人活動空間,也就是放封院,做為犯人曬太陽、紓解筋骨的地方。

紅毛城主堡二樓

語音導覽

荷蘭人建造紅毛城主堡的二樓時,偌大的空間裡僅有一根柱子,在英國人進駐後,才將它隔成四個空間,做為領事及書記辦公室、起居室、臥房、廚房和客廳使用。

在紅毛城修復工程中,意外發現每扇窗底部的紅磚下,隱約可見一處凹龕,推測是用來架礮或是礮車轉圜的空間,應是在荷蘭時期就已放置。另外,牆面內部發現留有純泥漿砌成的土墼磚,上面還有泥巴和稻殼,以及一扇被封閉的門。據推測這一扇門是英國早期,為了方便進出廚房和客廳所做,而加蓋露臺後便封了起來。其他包括文件保險箱、鑰匙盒、大金庫、文件焚化爐、滅火器和嬰兒車等,都是英國人所留下的遺物。

在二樓入口左側,有一座很陡的木梯,可以登上屋頂平臺,平台中央略為隆起,以利屋頂排水;屋頂四周有雉堞,是英國人所增建,其特色是在磚牆上加一塊石壓條。

整體來看紅毛城主堡,是結合了荷蘭與英國的古堡建築風格而成,其構造堅固外貌雄偉,聳立在淡水河口,成為臺灣歷史風霜的真實見證。

英國領事官邸一樓迴廊

語音導覽

領事官邸一樓的迴廊採用弧形拱,二樓的迴廊採用半圓拱,迴廊兼具遮陽擋雨效果,在此更可以感受到當年官邸內的悠閒時光。官邸迴廊的欄杆採用綠釉花瓶欄杆,結合了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的特色而成。

抬頭仔細觀察領事官邸的一樓,其東西兩側的迴廊天花板,採用特殊的樓板作法,以波浪鐵板拱的構造,架在「工字鐵樑」之上,這種極為特別的構造,是19世紀末期出現的建築技術,同時也兼具了防火功能,在鋼筋水泥尚未普及運用前,可謂當時最進步的建築技術。

英國領事官邸一樓入口

語音導覽

領事官邸內有許多房間,供領事及眷屬居住。官邸建築為坐北朝南,俯瞰呈倒T字形。

一樓建在約一公尺的臺基之上,從入口進入室內,便可看到一座有扶手的精雕旋轉大樓梯,一樓西側是客廳及書房,東側是餐廳及配饍室,後側是客人盥洗室及傭人的房間;二樓則有數間大臥室,以及數間盥洗室、客廳、餐廳和主要臥室,每間皆有壁爐設計。

其中客廳、門廳及餐廳地板的幾何圖案花磚,是國外進口的拼花磚,值得停下腳步來仔細欣賞。

英國領事官邸一樓餐廳

語音導覽

領事官邸裡的餐廳設計溫馨典雅,餐廳後另有一間相連的備餐間,在當時管理森嚴階層分明的官邸裡,僕人是不能隨意進入領事的空間。因此,廚師在廚房做好菜後,就由僕人送到備餐間裡,待要上菜時再遞到送餐口,由在餐廳服務的僕人送上桌。

而在壁爐旁邊和餐廳的門口,設有服務鈴,領事只要按下按鈕,總機端的鈴聲就會響起,指示地點的號碼牌會同時落下,管家便可知道領事所在位置,即時提供服務。

英國領事官邸一樓客廳

語音導覽

英國人在離開的時候把大部分的傢俱移走,現在所看到的傢俱和裝潢,是根據當時的照片及文獻所做的情境模擬。

唯一從1891年至今未改變的是腳下所踩的地磚,稱作維多利亞地磚,也有人稱為拼花地磚或鑲嵌地磚。它的特色是將土與顏料混合後再去燒,整個高度色澤一致,不怕磨也不褪色,這種磚在英國也已經停產,因而更顯得珍貴;滾筒式的大花窗簾是當時最流行的顏色;廳內設有壁爐,但對從高緯度國家來到低緯度的領事而言,壁爐不是為了禦寒,而是對家鄉情懷的投影,同時也能達到防潮除濕的效果。客廳與餐廳的電動吊扇,則是1941年英國G. E. C. Kingsway所生產,一直保存至今。

英國領事官邸一樓書房

語音導覽

與客廳一牆之隔的書房,地磚上的使用明顯不同,充份表現英國人對於個人與公眾空間的明確區分,一般來說,像是客廳、門廳、餐廳等公眾空間,為了顯現主人的氣派與身份,在佈置上會比書房、臥室等個人空間來的華麗,因此可以發現書房壁爐的樣式,也比客廳簡單許多。

還有一塊象徵英國主權的紋章,在英國租借紅毛城期間,曾被高掛在南門和紅毛城主堡上,原始的紋章於英國離開時一併帶走,目前放置在書房裡展示的是複製品。

英國領事官邸一樓僕役呼叫鈴及僕役空間

語音導覽

注重空間階層的英國,對主人與僕人的空間也有很嚴謹的區分,在英國領事官邸,倒T字型的建築內,前方的二層樓建築,屬於主人的空間;後方則是僕人僅能活動的空間,除非主人需要,否則僕人是不能進入主人的空間。

同時,入口處的樓梯是僅有主人能夠使用的,來到連接主人跟僕人空間的通道,會發現另一座較狹窄的樓梯,官邸裡的僕人僅能以此座樓梯上下樓提供主人服務。

領事官邸一樓的僕人空間設有僕役呼叫鈴,是一種為了方便主人傳喚僕役的呼叫鈴總機。呼叫鈴的按鈕設於門廳、客廳、餐廳、臥室等處,當主人於各房間按下按鈕時,總機鈴聲就會響起,而代表各房間的號碼牌也會同時落下,讓僕役能查知何處需要即時的服務。

甬道建材

語音導覽

甬道下方建材為唭哩岸石,屬砂岩的一種,因為甬道濕氣較重,石材經年累月處於陰暗潮濕環境,有青苔附著,顯出青黑狀態;正常狀況下,石材內含石英〈二氧化矽〉成份,如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閃閃發亮的光澤,十分耀眼亮麗,現已禁採,是早期臺灣建築重要的建材之一。

甬道建築結構

語音導覽

甬道上方建築,採用磚塊建材,堆砌出拱形結構建築形制。磚塊來自廈門的手工磚,磚塊與磚塊中間採用三合土〈糯米、黑糖、石灰〉為黏著劑,加上廈門磚特有的上下凹槽結構,增加磚面的摩擦力,有如木造榫頭的建構,拱形的建築結構,得以支撐上方被覆約2公尺的厚土和大樹,也是耐震的建築工法。

甬道孔洞遺跡

語音導覽

甬道兩邊牆面唭哩岸石上留下雙邊對稱的長方形孔洞,孔洞並沒有鑿通到甬道外面,合理推估是清朝興建礮臺時,為了構築拱形屋頂,建築工人搭鷹架時留下的證物。歷史更迭,礮臺歷經清朝、日據、國民政府時代,國軍駐守時期,甬道成為士兵居住的營房,國軍運用兩邊孔洞架設木條,上方成為士兵睡覺的大通鋪,下方為通道和軍備室。

甬道隔間

語音導覽

清朝在修築子牆時,甬道推估應該是四通八達、沒有隔間的蔽體,士兵在裡面可以來去

穿梭,人不會曝露在外面,設計是為了安全的考量。目前的隔間,應該是國軍為了實際運用的需要,這一堵牆明顯的是用水泥構築,牆面裸露的磚塊也和廈門磚不同,推估應該是國軍駐守時修建的,理由應為機密性或官和兵的職階區分,特別隔出來的空間。

木製格柵式拉窗

語音導覽

木製格柵式拉窗,推估木材應是整修時重新建構的,但是建築形式是修舊如舊,這種木製格柵式拉窗,是本地早期民居常有的構造形式,可以調節陽光、空氣和風量,礮臺是洋式結構,窗戶是中式結構,這是中西合璧的見證。從窗戶木條的數目,奇數的配置,也符合陽宅的風水吉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甬道空間利用

語音導覽

滬尾礮臺是清朝留下的洋式礮臺,形式相當完整,74年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現更名為國定古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建物,開放民眾參觀以來,吸引大批的訪客,子牆甬道內除了常設展外,也會不定期的舉辦各式展覽,為了不破壞古蹟本體,鐵架是某次特展時搭建的,用來吊掛展品,不是支撐屋頂用的。

理學堂大書院

語音導覽

理學堂大書院是由和淡水有深厚關係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所建造。1880年,馬偕首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的傳教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的情況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牛津郡的鄉親慷慨樂捐,讓馬偕帶回臺灣興建學校,馬偕運用這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學校。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在1882年7月竣工開學,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為了紀念牛津郡鄉親的捐款,英文名字是「Oxford College」,後人也稱作牛津學堂。
理學堂大書院是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建材,使用廈門運來的磚瓦,建築方位坐北朝南,仿照臺灣四合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理學堂大書院位於真理大學校區內,附近有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淡水女學堂、馬偕墓園、外僑墓園與八角樓,都是極富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建築。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語音導覽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是新北市淡水區內「歷史建築」的傳統民宅,古厝的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學者專家的研判應在1884年清法戰爭之前,當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時,清軍曾於此駐兵並圍剿法軍獲勝。古厝位於淡水區淡海新市鎮重劃區內,展現淡水近百年閩南人建築的特色與居家環境的人文氣息。公司田溪一帶的開發可追溯至荷蘭時代,而程氏古厝為該地區碩果僅存的農宅,周遭有竹葦環繞、渠水流過,是舊農業社會三合院形式的代表性建築,保存完整,見證淡水地區開發的歷史。
新北市淡水休閒農業協會進駐程氏古厝的這段期間,已將藝文體驗、鄉土教學及旅遊行程等帶入這座古樸的三合院空間中,讓程氏古厝成為新北市生活美學與文化創意的藝術基地。

淡水龍山寺

語音導覽

臺灣較著名的龍山寺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龍山寺、臺北艋舺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以及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建於1858年,主祀觀音菩薩。這座寺廟在早年時,前有廣場、後有花園,附近是淡水代表性的市集。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相傳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使得這座寺廟增添神蹟色彩。
淡水龍山寺坐西朝東,是一座風格古樸造型簡潔的閩南傳統建築,平面配置呈現狹長型,以石雕、木刻、神祇塑像最為精美。因位於老市場內的住商混合區,使得淡水龍山寺在宛若不見天日的市集內,不易被外來者所注意。寺廟的東面入口與南面清水街相鄰,長久以來都被固定攤販所佔據,使得原本路寬狹小的清水街,成為攤販集中的市場,而各攤位都各自設置遮陽避雨棚,一路緊連相接,清水街猶如不見天日的「暗街仔」,雖然對當地環境衛生造成部分影響,但是這種「暗街仔」特殊街道景象在臺灣已不多見,而顯得更加珍貴。

淡水福佑宮

語音導覽

由於臺灣海峽海象難測,早期臺灣移民者必須越過危險的「黑水溝」來臺,運氣不好便要葬身波濤。當時更有「6死3留1回頭」的俗語,便是在描寫渡海的困難。因此,移民者在上船前都會先前往媽祖廟祈求順利抵臺,待事業有成之後,就在臺灣建廟還願,媽祖就這樣成為臺灣民間最普遍的信仰。淡水福佑宮建於1782年,在1796年落成,由於滬尾港當時是進入臺北盆地的登陸港,匯聚眾多不同籍貫的人士捐獻,反應各地人士對媽祖的一致信仰。福祐宮坐落於淡水老街,是淡水老街崎仔頂(重建街)之起點,作為滬尾街的中心,證明這座廟宇和滬尾街發展的關係極為密切。
淡水福佑宮位置坐北朝南,前方緊臨淡水河,後面倚著崎仔頂,正是所謂「前有水為鏡,後有山為屏」的良好地理形勢。石雕是整座廟宇在裝飾上最為繁複及精采之處,材料多以觀音石雕琢,題材多變化,從麒麟、龍、白虎、喜鵲、蝙蝠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到描述當時農業社會「漁、樵、耕、讀」的生活百態,造型樸實渾厚、生動感人。最具特色的磚雕,雕有寓意生活幸福、富裕、長壽的象徵圖案,反應出當時人們盼望的生活目標。

鄞山寺

語音導覽

在清朝的寺廟史上,定光佛寺全臺只有兩座,一座是中部彰化的定光庵,另一座就是淡水鄞山寺。淡水的鄞山寺建於1822年,建物大致上完整保存當年的原貌,甚至連一般寺廟很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都還相當完整,在臺灣建築史上相當具有研究的價值。鄞山寺不但是少數閩西汀州客家移民的信仰中心,同時也兼具移民「會館」的功能。所以淡水鄞山寺的左右護室有些客房,作為同鄉的暫居之所。
鄞山寺的配置不但反映了永定建築的特色,寺廟坐東朝西,背後是大屯山,有如交椅,前面朝向淡水河口,形勢雄偉壯觀,是風水傳說的「蛤蟆穴」。也許為了符合這種說法,寺廟後方左右空地鑿有兩口井,被視作蛤蟆眼,而寺廟前半月池為蛤蟆口,即是所謂「後山為屏,前水為鏡」的風水寶地。寺廟三川殿的彩獅、老虎、麒麟在建造時也別有一番巧思,彩獅舞弄著「旗」與「球」,麒麟耍「戟」與「磬」,合起來就是「祈求吉慶」,不難看出鄞山寺處處都彰顯著先人對上蒼與這片土地的感念。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語音導覽

1862年淡水海關正式開市徵稅,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茶、煤、樟腦為出口大宗。1897年英商殼牌公司買下嘉士洋行,作為遠東地區貿易一環。之後陸續增建倉庫、油槽,作為儲放油品的倉庫,並鋪設鐵軌接通淡水火車線,便利貨櫃裝載油品,此處也被稱為「殼牌倉庫」。早期因各種油品所形成的濃厚油臭味,使淡水人民以「臭油棧」來稱呼它。1944年10月美軍飛機空襲北臺灣,油槽中彈起火,整整燒了三晝夜才被撲滅,成為淡水人記憶中最難忘的「火燒臭油棧」。此後殼牌倉庫逐漸沒落,只做為備用倉儲。
此處擁有四座大倉庫、三座小建築物、油槽遺址,約近4千坪的土地面積,見證淡水開港、日人據臺、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臺灣等重要歷史時刻,也是臺灣少數僅有的工業遺址古蹟。2000年6月被政府公告為古蹟,殼牌公司將百年古蹟捐給在地文化社團,即淡水文化基金會。園區內設有「淡水殼牌故事館」,展出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亦為淡水社區大學辦學場域,並不定期舉辦各項藝文展演活動。

滬尾偕醫館

語音導覽

1879年馬偕獲美國籍同姓馬偕船長遺孀的捐款,得以興建醫院,為了紀念馬偕船長伉儷,便將這棟中西合璧的建築取名為「滬尾偕醫館」,這是臺灣第一所西式醫院。1884年清法戰爭烽火波及淡水,醫館負擔起救護工作,搶救受傷的軍民,劉銘傳為此特別頒獎表揚。1901年由於馬偕辭世,曾一度關閉,直到1906年加拿大宋雅各醫師(Dr. J. Y. Ferguson)來臺,才重開醫館。不久,鑑於淡水港日趨沒落,為了因應時代將醫院規模加大,亦為紀念臺灣醫療先驅─馬偕,1912年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使用,至此偕醫館功成身退。
偕醫館是由馬偕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有著中式閩南瓦的屋頂和西洋拱形的門窗,極富趣味,而建物則是由淡水知名的泥水匠師傅建造。雖然醫館外貌樸實,內部格局單純方整,在當時是極具現代化的醫院,有病例檔案、醫學報告,病人掛號時以黑、白木札區分初診、複診,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等民眾教育。醫館在1912年退役後,先後曾充作神學院、圖書館、幼稚園和學生宿舍之用,建築體亦作修築整治,至1992年最後整修完畢。

淡水禮拜堂

語音導覽

因為馬偕博士的關係,淡水成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的根據地。馬偕於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後便積極展開傳教工作,並且認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這是第一代的教堂。
淡水禮拜堂隨著1901年馬偕去世,淡水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由於實際及擴展需要,教堂於1915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1928年因不敷使用而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大部分由馬偕的兒子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1932年改建,至1933年9月30日完工。目前淡水老街上美麗的禮拜堂已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

碼頭堤面排水口

語音導覽

海關碼頭在臺灣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地位,今日此處可見清朝、日據時期及戰後三時代的建設。淡水港口繁榮之時,曾有十多個國家的船隻停泊於此,碼頭區內清朝時期的洋樓與兩座日據時期的港務倉庫,都成為淡水開港通商時的見證物。
從這個位置往橋頭對面看過去,可以看見碼頭堤面的排水口,滿潮時排水口會被河水淹沒。由於排水口設在與堤岸垂直之處,因此,僅有此處陸地可以看見。碼頭區部分排水口加裝有鐵柵欄,推測可能是為防止動物或河水中的雜物、髒污堵塞所設置。

海關碼頭舢舨船

語音導覽

淡水海關在19世紀下半曾經是全臺最大的貿易商港,隨著河口泥沙淤積,臺灣縱貫鐵路建設完成,基隆取代淡水港的地位,而曾經航行於淡水港的大型商船與帆船,如今演變成舢舨船。
淡水舢舨船最大的特徵,是船頭魚眼的彩繪圖案,一般認為是承襲清朝來往於大陸與臺灣的船舶,為了保佑船隻平安,而有彩繪的傳統。從魚眼可以分辨這艘是貨船還是漁船喔!貨船的魚眼是「向前看」,象徵船能明辨方向,迅速平安抵達目的地;捕漁的船則是「向下看」,象徵能看見魚群動態,祈求大豐收。
受到現代造船技術影響與考量船舶耐波性問題,新打造的船隻在設計上採用了流體力學原理,外型上越來越流線。傳統舢舨船的蹤跡正逐漸消失在河面上。

繁華的滬尾洋關

語音導覽

滬尾關屬於新關編制(又稱洋關或海關),徵收國際貨物關稅,當時另有常關(或稱舊關),徵收國內交易貨物稅款。開港前臺灣的貿易對象原以中國大陸為主,日本、南洋為輔,開港後躍昇成為國際商港,貿易對象遍及全球。1888年滬尾港貿易額達到頂點,佔全臺總貿易額74.9%。
由於出口貿易的旺盛,帶來進口貿易與大量的從業人員,不僅扶養本地人口增加,也陸續吸引中國移民的湧入,同時造就如板橋林家等大家族的誕生。由於淡水港貿易的繁盛,北部的稅入因茶、樟腦的出口凌駕南部,帶動臺灣經濟重心轉移,是促成劉銘傳將政治中心北移的重要因素。繁盛的貿易使臺灣歲入漸增,亦是清末臺灣得以修築鐵路,架設電纜、電報等現代化措施之主因。

忠義池

語音導覽

海關碼頭自軍方接管以來,在此興建多棟建築。位於園區入口的小水池取名為「忠義池」,象徵海軍「忠義」的軍風。現今的忠義池畔題有「蛟遊四海」的石塊,說明海軍曾在此進駐,也見證一段軍方接管的歷史。

珍貴榕樹優雅走過半世紀

語音導覽

走進淡水海關碼頭,第一眼看見的是廣闊優美的觀音山及淡水河景,而享受海關碼頭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坐在堤岸邊的榕樹陰影處,靜靜的享受悠閒的氣氛。
淡水海關碼頭的榕樹,都是多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樹木亭亭如華蓋,在靠近夕照秘境的登船斜坡附近堤岸,樹枝沿伸出提岸,低垂於水面,相當優雅。
榕樹為淺根樹木,對於平坦地面的水土保持,有很大的效果,且具有防風沙功能,相當適合種於海邊與河邊作為防風林。淡水海關碼頭靠近河口,且土地潮濕,相當適合種植榕樹,日本時代的淡水稅關四周種植相當多的榕樹,成為河畔景觀的一大特色。

西段碼頭與海關秘境

語音導覽

目前所在的位置是海關碼頭的西段堤岸,西段碼頭約於1901年動工,構造與材料和東段大致相同,但繫船柱為混凝土圓柱體,與東段差異很大,推斷應是後期修建。淡水海關碼頭視野極佳,可以遠眺關渡大橋、觀音山、淡水河口與臺北港。而此處位置又隱蔽於樹叢中,遊客常常忽略此地而直接離去,因此這是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絕美海景最佳觀賞點,堪稱海關秘境。

那段軍方接管的碼頭歲月

語音導覽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應該在民國40~50年使用人力車的時代,當時的道路仍是兩線道,還未拓寬為現在的四線道。攝影者應該是站在紅毛城旁,家畜試驗所正門的道路上拍攝。
照片中海關碼頭的A棟洋樓和B棟倉庫清晰可見,還有軍營常見的籃球架,軍方曾在B、C棟倉庫旁興建宿舍,現已拆除並改成草坪區,讓民眾可以野餐休憩,不定期設置大型藝術品,供民眾欣賞、拍照。

日據時期倉庫

語音導覽

碼頭區的建設自清朝時期起,直至日據時期1920年末期碼頭工程完工,才逐漸形成現有的樣貌。其中保留的兩棟倉庫,原作為放置貨物使用,牆面採用清水紅磚,內部空間加設木隔牆,窗框和門框以白漆勾勒,形成強烈顏色對比,無論是牆體、屋架均採用西式構造,為造型簡潔以功能實用為主的建築。
海關碼頭位於河口,平日濕氣較重,不但要防範強風暴雨,若適逢漲潮,還有可能發生海水倒灌的情況。昔日存放倉庫內的商品,必須保持乾燥,才能避免發霉腐壞,而B、C棟兩座倉庫的通氣孔開口,外低內高,當氣流從戶外吹入時,較重的濕空氣難以沿著牆內通道上升,因而比較難以進入;而當海浪打到外側通氣孔時,水也不容易流入倉庫中。在沒有空調設備的時代,就有如此巧妙的設計,可見建築師的巧思。

倉庫屋頂桁架別具特色

語音導覽

桁架是支撐屋頂的巨大三角形結構,是西洋式倉庫常用的屋頂結構,因建築須存放相當數量的貨品,利用衍架結構可以使屋頂變大,擴大整個倉庫的面積。
淡水有三座近百年倉庫,就有三種不同的桁架,分別在淡水海關碼頭倉庫(市定古蹟)、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市定古蹟),和得忌利士洋行(紀念性建築)等三座近百年的倉庫可以觀賞。
海關碼頭B、C棟倉庫(上圖),為中柱式桁架(King post truss),也就是在三角形結構中間有立柱。這種桁架結構種類在臺灣很普遍,尤其在1920年代後的倉庫、禮堂和鐵路月臺遮棚常見得到。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下右),為偶柱式桁架(Queen post truss),也就是在三角結構中,作雙柱的桁架類型。可以在原英商嘉士洋行古蹟園區的B、C棟倉庫看到。
得忌利士洋行(下左),在前棟「第一檢查場」為仿哥德風味之木架構拱,造型特殊優美,為全臺獨有,更具特色。

此為預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