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無定位服務)

遊客服務中心

Guide vocal

遊客服務中心是位於本館入口的第一棟主要建築,原為臺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車站,目前作為遊客服務中心,一樓提供遊客資訊、摺頁索取及博物館導覽的集合點等相關服務諮詢,並有嬰兒背帶、輪椅等用品借用。

四連棟

Guide vocal

目前各位腳下所踩的金光路,在金銅礦業興盛的時期,是金瓜石對外的交通要道。
順著金光路的紅磚道往內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四連棟,它是目前金瓜石地區可見良好而完整的日式宿舍。金瓜石的日式宿舍依其設置面積、樣式的差別,在住宅配置大致可分為四種:獨棟獨戶、雙併、連棟與長屋,不同的樣式亦代表著居住者在身分或地位上的差異。
據推測四連棟應為1930年代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所興建,提供當時的日籍職員及其眷屬居住,現在所看到的四連棟為四戶相連,每戶都有各自的玄關、客廳、起居室、廚房、浴室、廁所等設備,亦有前後院。
順應著坡地高低差構築出具有高低層次的建築,基座外觀的人字砌駁崁與紅磚、黑瓦構成金瓜石山城獨特的地景特色。
如今內部分別參考了日治時期與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時期居住於此居民的生活樣貌,供參觀者想像當時的居住環境氛圍。

三毛菊次郎宅

Guide vocal

金瓜石日式宿舍依其房舍面積、樣式的差別,也顯示居住者在公司中的階級或地位上的差異。在金瓜石聚落群中規模最大的日式建築是太子賓館,其次則為三毛菊次郎宅。
在紅磚牆下方的「三毛菊次郎宅」,曾經是日治時代歷任「日本鑛業株式會社金瓜石鑛山事務所」的所長宿舍,三毛菊次郎為倒數第二任的所長,因在其所長任內以公司名義捐款協助地方學校興建校舍,而受後人懷念。
其住宅面積寬敞,昔日更擁有寬闊的庭院與視野,是極具代表性的獨棟獨戶式建築,於2015年獲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煉金樓

Guide vocal

日治時期的煉金樓,據說曾經是存放黃金的場所。在戰後,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籌備時期,亦曾短暫作為煉金工廠,後來煉金工廠遷移至水湳洞,煉金樓即轉為其他用途,此區內、外整體空間也成為礦山居民口中的「俱樂部」。
煉金樓的造型特殊,洋樓式的外觀加上雕花的欄杆與洗石子紋飾,在日式宿舍與臺灣聚落中顯得相當不一樣,由於這棟建築曾經用來收藏金子並曾作為煉金使用,在本館成立後,即命名為「煉金樓」。
煉金樓的建築本體為兩層樓磚造結構,二樓外牆的頂部裝飾文(GC)意義不詳,有人猜測是金銅(Gold、Copper)的縮寫;煉金樓整體外牆的十三溝面磚,在木造宿舍環繞的金瓜石聚落當中,則顯得造型格外特殊。

金屬工藝館

Guide vocal

根據地方耆老的印象,金屬工藝館的前身「金光路55號」大約建於民國63年(1974)左右,是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的俱樂部及餐廳,後期則一樓部分全改為餐廳,二樓則規劃一半的空間作為圖書室,是當時金瓜石居民的休閒與飲食中心。
在老建築再利用的精神下,本館於98年重新整修打造成為常設展示館,命名為「環境館」,展示金瓜石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
107年,呼應新北市及本館自開館以來持續推廣臺灣金屬工藝的目標及立館宗旨,環境館的空間,已調整為金屬工藝館,原來展示於環境館的內容,將在修正更新後,納入108年黃金館常設展規劃中。
金屬工藝館的展示內容包括館藏傳統金飾與金屬工藝典藏品、金屬工藝的基礎知識、臺灣金工藝術家介紹等等,透過展品的呈現與介紹,搭配數位科技等互動多媒體的展示手法,民眾將可進一步認識臺灣金屬工藝的美學與創意。

金瓜石太子賓館

Guide vocal

金瓜石太子賓館據說是日治時期田中鑛山株式會社為招待1923年前來臺灣視察的日本皇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臺視察時所興建的臨時行館。雖然最後皇太子並未前來礦山地區,但民間仍以太子賓館稱之。
太子賓館佔地360坪,房屋建坪約141.5坪,庭院內有水池,造景優美﹔另外後院有射箭場、迷你高爾夫球場舊址,為一和洋折衷式建築。周邊林蔭濃密具有隱密性,其建築類型屬傳統日式書院造樣式,融入西式空間,形成當時時興的和洋折衷式建築,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日式空間的細膩美學。
戰後,金瓜石太子賓館由臺灣金銅鑛務局接收,並改名為第一招待所,之後由臺灣電力公司接管,並在1995年重新整修。
2007年3月金瓜石太子賓館,獲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古蹟體包括建築物本體、圍牆、圍牆內庭園、圍牆外廣場等,目前僅開放外部庭園,供遊客參觀。

金瓜石神社參道起點

Guide vocal

沿參道上行約20至30分鐘的路程,可以看到金瓜石神社遺址;金瓜石神社又名為金瓜石社、山神社、黃金神社。
金瓜石神社創建於明治31年(1898年) 3月2日。為當時礦山經營者田中長兵衛(田中組),有鑑於金瓜石礦山事業開始之時,土匪出沒頻繁,從業人員人心不安,為了安定人心,所興建的神社,供奉大國主命、猿田彥命、金山彥命三神。
昭和11年(1936年) 4月,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出資於原地整建社殿,並種植觀賞植物、設置休憩所。整修後的神社於昭和12年(1937年)7月15日落成。
民國96年(2007年)3月14日「金瓜石神社」遺址因其獨具的稀少性,獲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神社原始建築包括本殿、拜殿、洗手亭,以及沿階梯而上的參道,參道兩旁有三座鳥居、五座旗幟台和一座入苑銅牛。可惜的是,神社建築在戰後遭到破壞,如今僅存兩座鳥居、幾盞石燈籠,以及社殿的地基與樑柱;登上神社後,可欣賞基隆山與茶壺山之美,沿著神社步道再往上行可至本山四坑遺址與地質公園。

礦業運輸設施

Guide vocal

為了運送礦石和採礦資材,金瓜石地區留有許多運礦軌道的遺跡。
眼前腳下可以看到的輕便台車道,是金瓜石地區早期為了運送礦石和採礦資材之需所使用的軌道,是極具代表性的礦業運輸設施。
從本山五坑運送礦石出來的礦車軌道,到今日被稱為勸濟橋的鐵橋及延伸過去細長道路都包含其中,過去舖設的軌道往東一直連接到今天勸濟堂上方的斜坡索道,往西甚至一路可以通往九份輕便路,而礦石即由此再運往水湳洞的選礦製煉場進行選煉,本館特別保留這段輕便車道,供遊客懷念過去的時光軌跡。

銅沈澱池

Guide vocal

現在看到的則是銅沉澱池的簡易縮小版模型。
金瓜石地區除了產黃金外也出產銅礦,金瓜石產銅的方式除了以硫砷銅礦提煉以外,另一種方式則為「礦水收銅」,因礦區地下水流經地下各種礦體,溶解其中氧化礦石後形成硫酸銅,流出坑外後即成所謂「礦水」,將礦水導入放滿廢鐵的木槽中,水中所含的銅即與廢鐵產生「置換作用」,而沉澱附著於鐵面上,翻洗鐵面後,銅即隨水流入沉澱池,每月排水收集一次,濾乾後即是沉澱銅泥,所產之沉澱銅初期全數海運至日本冶煉,一直到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末期才興建粗煉銅工廠。銅泥產量隨季節雨量多寡而異,全年銅生產量可達六百公噸以上。

壓風機(臺金時期)

Guide vocal

各位現在看到設置在五坑坑口旁的壓風機,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時期所購置,分別為500及600馬力,它們負責將空氣加壓,經由流通的大小風管將風力送進坑內主要巷道與支巷,以帶動風鑽機,並將坑內廢氣抽換出來,除了提供風鑽機動力,同時也是四到六坑的空氣來源,供給在坑道中的礦工氧氣,作為空氣循環交換之用,為辛苦的礦工們提供生命安全的保障。

壓風機(日治時期)

Guide vocal

壓風機可將空氣加壓,經由連通的風管,將風力送進坑內。除了提供風鑽機的動力外,也是四到六坑的空氣來源。這兩座壓風機購於日治時期,皆為400馬力,後因年久,效率較差,日後較少使用。

本山五坑

Guide vocal

在總面積不到五平方公里的金瓜石礦區,所有坑道連接起來,總計長度卻有六百多公里,比台灣島的長度還要長1.5倍。為了讓民眾能夠親身體驗實際的礦坑坑道,特別從本山五坑舊有坑道內,向上掘進一條長約110米的新坑道,將這總長約180米的新舊坑道設計成坑道體驗區,並利用蠟像展示當年的採礦過程,模擬當時採礦的工作情境,使民眾更加了解昔日金瓜石礦工採礦運礦的真實工作樣貌。
除了讓參觀的遊客能夠一窺礦坑的工作環境,從進入坑道參觀的流程也是依照採礦進坑工作時的程序:先在入坑準備室做安全介紹,再入內參觀體驗,藉此過程讓遊客身歷其境,並對採礦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認識。

黃金館

Guide vocal

黃金館為昔日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採礦辦公室,於本館成立後,經由整建再利用後作為展館使用,除了以鋼筋補強結構外,並藉由洗石子與玻璃牆施作建物之外觀。
在黃金館的展覽以常設展的方式呈現,分別介紹金瓜石礦業發展的歷史、礦業生活老照片、坑道剖面圖、採礦工具及礦工文物、還有私人煉金模型等等。
此外還介紹黃金在科技、生活上的應用、黃金的特性,並展示難得一見的黃金與金屬工藝藝術品及220公斤的大金磚,供遊客近距離欣賞。
另外,三樓則設有淘金體驗區。

黃金館2F簡介

Guide vocal

黃金館二樓的展示主要以「黃金」作為主題,從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的面向來認識黃金。除了豐富多元的各種展示引人入勝之外,更令人眼睛一亮的,就是遠近馳名的鎮館之寶:220公斤的999純金大金磚!
大金磚重達220公斤,曾於2005年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登錄為世界最大的金塊。黃金是含金的礦石經過搗碎、研磨、加熱熔化及反覆提煉等程序才能取得,足見220公斤黃金的珍貴與價值。
大金磚的鑄造是將特殊材質的石模挖空成金磚模樣後,放入等重量的金子高溫熔鑄而成。由於金子與石模一體成形,鑄造出來的金塊結晶相當漂亮,技術史無前例。

昇平戲院

Guide vocal

一、昇平物語
昇平座
日治時期興建完工之「昇平座」空間規劃,1樓有玄關、辦公室、販賣部、觀眾席、放映室、警察官臨監席、影片儲藏室、浴廁設施、舞台、後台、廚房等。2樓有休憩室、接待室、觀眾席、舞台迴廊等。

昇平戲院
戰後易名為「昇平戲院」,1970年代,九份礦業沒落,人口外移,再加上電視普及,戲院於1980年代結束營業。
在昇平戲院全盛時期,歌仔戲、電影、新劇、布袋戲等表演整月滿檔,座無虛席,連走道都站滿觀眾。戲院內廁所不敷使用,走道上還會放置小便桶應急,盛況可見一斑,是九份、金瓜石和瑞芳主要的娛樂場所。

二、昇平再起紀念性建築物
1994年颱風吹毀昇平戲院屋頂,經年閒置後,戲院僅存正立面牆、四邊牆體,以及二樓圓弧樓板和山牆。2009年捐贈予新北市政府,並於,2010年6月28日核定為紀念性建築物,同年10月,以修復及補強的模式,進行戲院整修工程,重現1960年代的空間場景,2011年8月重新啟用。

三、節目檔期
每月節目檔期表請參考本館官網

1941 金瓜石事件紀念石

Guide vocal

新北市瓜山國民小學校友會為紀念「1941金瓜石事件」,捐贈金瓜石在地礦石,置於本館戶外空間,以紀念該事件,一方面訴求和平意念,一方面向大眾介紹金瓜石礦石的特殊之處。校友會並訂於每年6月與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於紀念石前共同辦理「1941金瓜石人權追思音樂會」。
日本統治臺灣末期,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人擔心臺灣人趁機叛變,捏造金瓜石事件,發動莫須有的武力鎮壓,逮捕金瓜石地區一百多名地方仕紳、耆老、菁英,嚴刑逼供強迫認罪,登錄有案的三十三名受難者皆為瓜山國小校友或家長。在政權輪替後,瓜山國小校友會有鑑於歷史不能磨滅,以金瓜石樹梅礦場的礦石,在受難者被逮捕的集中處(現為黃金博物館園區)設置紀念石。
過去稱「金瓜石事件」發生於1942年,後經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委託專業研究調查後發現,金瓜石事件極可能發生在1941年;瓜山國小校友會因此將每年舉辦的追思音樂會更正為「1941金瓜石人權追思音樂會」。
紀念石上有著一千多萬年前的古海遺痕,並歷經一百萬年前火山與金礦淬鍊,由後人取之作為1941金瓜石事件的紀念礦石。紀念礦石見證金瓜石的起落與再生。保有遠古海底之貝類化石,與含金黃鐵礦,是金瓜石地區獨特且重要的含金岩石。

試鑽石(往勸濟堂的橋旁)

Guide vocal

由黃金博物館黃金館通往金瓜石勸濟堂的橋旁邊,可以看到一個大石頭,上面有許多小洞,這些小洞是測試風鑽機鑽頭所留下來的痕跡。
礦石的開採十分不容易,因此礦工須使用許多器具,才能順利進行採礦工作。鑿岩從早期的手鑿改為機械後,礦工於入坑前要預先準備好鑿岩用的鑽頭。因出入坑不易且費時,為確保入坑後的採礦工作能順利進行,礦工於入坑前,往往會先將坑口附近的岩石拿來測試鑽頭銳利與否,積年累月,便留下一個個小洞,見證了採礦時期的黃金歲月。

磺火燈(黃金館1F)

Guide vocal

臺語稱沼氣或瓦斯為磺火,磺火燈實則為電石燈,其原理就是利用電石(化學名稱是碳化鈣)與水反應時會生成乙炔,於出氣孔將乙炔點燃後,便可以產生火光用來照明,以取代蠟燭燈及煤油燈。
電石燈結構主要分成上部水槽,外部加水孔、內進水孔、水量調節螺栓和出氣孔,以及下部電石槽。上部水槽及下部電石槽有螺紋可以組成一體。在礦場使用的電石燈會在出氣孔加上一個反射鏡,用來集中光源,可以使需要照射的區域更遠更亮。燈具外有掛鉤與提孔,可以懸掛起來做區域照明,或提著行走照亮前面的路徑。
早期的電石燈是用生鐵鑄成的,又重又貴,而且進水量不易控制。當進水門開大了,水量過多產生大量的乙炔,氣體便會從進水門排出,產生冒泡的現象。有人看到電石燈冒泡時,便趕忙將進水門關緊,這時乙炔只能從燈頭出氣孔排出,發出吱吱聲響,而一時大量的排氣往往會導致燈頭鼓起來。
電石燈在坑內常成為礦工測試氧氣是否不足的救命工具。當電石燈火焰突然變小或熄滅時,如果燈內還有電石,水也充足,但電石產生的乙炔卻無法燃燒,即代表此地的氧氣不足,有窒息的危險,提醒礦工應立即撤出,不宜停留或繼續深入,因此,也被礦工稱為「救命燈」。
在電燈發明後,金瓜石及九份地區的電石燈已逐漸被電燈取代。尤其是使用更方便的電池燈及安全帽燈引進後,電石燈便走入歷史。

大自然的礦物寶庫(黃金館2F)

Guide vocal

眼前所見五顏六色的結晶體都是貨真價實、來自國外的天然礦物標本,但其實這些礦物在金瓜石也都能看到。現在,請由上而下仔細觀察展櫃中這些礦物標本的外部特徵,如顏色、光澤、晶型等,也請仔細閱讀這些礦物的標籤內容,包含名稱、化學式……你會發現這些礦物從展櫃上方至下方,化學式從氫氧化物或氧化物,變成不含氧的硫化物。
展櫃的展示其實反映金瓜石礦物組成是隨著深度的變化的,以本山礦場為例,淺中層處含金量隨深度增加而減少,但含硫礦物隨深度逐漸增加。此外,地表環境易受風化作用,屬於氧化環境,但越往深處,風化作用的影響漸小,變成了不含氧的還原環境,這也是為何你會看到上方的標本都是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下方的標本則屬於硫化物。
礦物組成隨深度的變化,深深影響金瓜石的採金行為。最一開始,日本人為了採掘金礦,於本山礦場一處逐漸往下開採。1904年,日本人於本山三坑處,首次發現俗稱「黑礦」的硫砷銅礦,之後越往下挖,黑礦含量越多。為了提煉出共生在其中的金礦,日本人改良了製鍊方法,且為了建設新的製鍊場而將礦業設施範圍從金瓜石漸漸擴增到水湳洞。這種因礦物種類改變人類行為的案例,絕對是放眼望去全臺灣,僅金瓜石擁有的特色。

臺灣的礦物寶庫(黃金館2F)

Guide vocal

金瓜石地區除了具有垂直方向的礦物組成變化外,側向的變化也是非常顯著。以本山礦場為例,這裡的母岩為安山岩,當本山安山岩體受到本脈斷層的錯動,岩石中產生裂隙,滲入地底深處被加熱的流體便會沿著這些裂隙移動,過程中與周遭的安山岩產生置換作用,越靠近流體通道中心的岩石被二氧化矽取代,形成了矽化安山岩,再往外一些則陸續受到黏土化,以及青磐岩化、或稱綠泥石化作用影響。
仔細觀察眼前展櫃中岩石標本的陳列方式,最右側是最靠近流體通道處,無論是安山岩、或更下方的沉積岩如砂岩、頁岩,都被矽化作用影響,再往外則可見黏土化的岩石,然後是青磐岩化。從外觀來看,矽化安山岩與黏土化安山岩很明顯呈現淺白色,青磐岩化安山岩則帶點綠色。若有機會觸摸這些岩石,你會發現矽化安山岩非常堅硬,用金屬器具敲擊時會有清脆的聲響,反觀黏土化安山岩比較鬆軟,敲擊時只會出現悶悶的聲音。
換質作用產生側向的岩石變化,也影響地表地形特徵。因為矽化與黏土化岩石軟硬程度不同,在受到相同的地表作用力影響時,軟的岩石受風化侵蝕而消逝,留下堅硬的矽化岩,最後就會出現顯著的山峰與山稜特徵。待會走出戶外往山上看,著名的茶壺山、半平山、或是緊鄰五坑旁邊如犀牛角的山稜,都是矽化岩所構成的地貌。

Mode d’aperç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