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峽區熱門景點(觀光局提供)

大板根森林遊樂區
到大板根一定要做的兩件事,就是做森林浴和泡溫泉。這裡原為日治時代的製茶廠,園區內保有完善的遊憩設備,其中還擁有臺灣唯一中低海拔的原生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植物的特色乃為高大樹木、突出的板根及攀附著生的植物,稱為「森林板根現象」,自然生態豐富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園區另規劃三條登山步道,可依體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建議跟隨園區的導覽解說,這樣才能多認識各種珍貴的昆蟲與植物。另外園區內廣受好評的溫泉,則是天天更換新的溫泉水,泡起湯來也讓人格外安心。

三峽歷史文物館
三峽歷史文物館可說是古老建築再生利用的最佳典範,建於1929年,原為日據時代的舊鎮公所,當時是三峽最具代表性的紅磚建築,號稱「全台最美麗的辦公大樓」,1995年改設為「歷史文物館」。文物館本身分為兩層,一樓定期籌辦交流展、主題展,還有各類美術作品的展覽,二樓為三峽人文史蹟文物的展示空間,收藏了為數眾多的當地史料與文物,對於承傳地方文化有相當的貢獻。廣達70坪的兩層樓磚造廳舍,與臺大醫院、公賣局、監察院屬於同一時期的建築物,仔細觀察這些日洋合璧的紅磚建築,會發現它們在設計上有不少共通點。放慢腳步走訪這裡,可看到過去三峽發展的軌跡、昔日的產業類型、瀏覽老街的過往風華,以及曾經興盛的煤礦、染布、茶、樟腦等產業。文物館旁還有一個藍染展示中心,與老街後方的藍染公園連成一氣,在這裡有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即使是匆匆來過一遭,也能親手感受三峽地區具代表性的民俗工藝的魅力,而且僅收取材料費等基本費用。

三峽清水祖師廟
位於三峽街區中心的三峽祖師廟是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草創於乾隆三十四年(西元1769年),民國三十六年祖師廟因年久而斑駁失修,乃推舉李梅樹教授為重建工程的美術設計及工程指導,融合不同流派的匠師與當代藝術家作品風格,因而贏得「民間藝術殿堂」、「東方藝術殿堂」的美譽。走入三峽祖師廟,立刻就會被它富麗堂皇、宗教藝術燦然齊備的殿堂所深深吸引。祖師廟安奉福建泉州安溪清水祖師,清水祖師又稱為祖師公、烏面祖師、落鼻祖師等,相傳是因為祂的神蹟和法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為相當普遍的民間信仰。祖師廟占地約500多坪,以古法建造為「五門三殿式」的廟宇形制,從前殿的石階開始算起,地面、牆壁、柱子,都為石造,正殿五門皆為銅製,廟宇內的龍柱、花鳥柱工藝繁複精巧,藝術成就極高。祖師廟以石為基底,以木為頂,抬頭向上望,處處可見雕刻精美的木作,引人流連忘返。取材自《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二十四孝》中的壁畫與木雕,皆出於名家之手,讓整座廟宇無處不是故事。祖師廟至今仍然香火鼎盛,供奉的主神是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守護神。祖師爺的生平事蹟有多種說法,最為人知的為清水祖師本名陳昭應,福建省人,幼年即出家,因為生前深受鄉民擁戴,故死後建塔奉祀。清水祖師是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明太祖師後來追封他為「護國公」,因此安溪人都尊稱他為祖師公。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總面積達1573公頃,海拔約為300至1728公尺之間,四周為滿月圓山、熊空南山、北插天山、拉卡山、東眼山等山環繞。園區內有蚋仔溪流經,河谷地形陡峭而地勢落差大,乃形成許多瀑布景觀,固有「瀑布天堂」之稱。除了最壯觀的滿月圓瀑布外,在其後方不遠處還有一個銀簾瀑布,而處女瀑布則位於蚋仔溪左側支流上,這座瀑布因經常可見到彩虹,所以又名「虹紗瀑布」。鄰近滿月圓森林遊樂區附近,有一座千戶傳奇生態農場,位於拉卡溪與中坑溪的交會點周邊。這座以觀光養殖漁場為主題的生態農場,除了欣賞美麗的山林風光外,遊客還能吃到養殖在三峽上游清澈溪流中的各種美味鮮魚;例如高營養的高冷彩虹鱒魚,和具有滋補養顏、促進新陳代謝的鱘鰉魚料理。雖然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於三峽市區略遠,不過在夏天依舊是相當熱門的避暑勝地,原因只要去過就能理解。園內有著大豹溪上游的蚋仔溪,在園區內沖刷出滿月圓瀑布、處女瀑布等壯闊的瀑布景觀。園區內建置的蚋仔溪生態步道步道步行約50分鐘可達滿月圓瀑布,另外還有一條自導式森林步道,從柳杉林沿途往上可至東滿步道入口及滿月圓瀑布觀瀑亭,寬敞平緩適合闔家大小前往踏青吸收芬多精。滿月圓不但植被、溪流景觀豐富,每到秋天林相還會轉成一片楓紅,吸引大量賞楓人潮前來呢。

三峽老街
三峽老街的建築風韻猶存,不僅為台灣北部最長的老街之一,更為台灣少數完整且具歷史價值之傳統街區。老街上的商家匾額大多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風味十足。每棟街屋建築上都有著不同造型之「山牆」樓面,山牆上的每一個美麗圖騰都記載著當年的繁華榮景。即便後來曾因為建築老舊及人口外移等問題而逐漸凋零,在拆與保留之間幾番拉扯之後,終在政府與地方熱心人士的推波助瀾之下,於民國96年初正式整建完成,讓這條曾經面臨拆除命運的老街完整保存原有的風貌。鳶山山腳下的三峽,原名三角湧街的民權街,不但是三峽早期的市集中心,也同樣是現在新北市三峽區在地居民心裡的重心。你不僅可以在老街上同時發現新奇與復古的玩意,若再仔細用心,隨處可見令人眼花撩亂的早期文物,更可欣賞古典英式建築與日風雅舍。老街上佇立許多古色古香老房樓,外觀細緻雕刻,充滿古早味,觸動視覺與勾勒出思舊情懷。整體街道融合異國風味與他鄉情調,是外地遊客不容錯過的景點。古樸的三峽民權老街,長約260公尺,有一百多座古老街屋,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為其建築特色,民權街口的「三角湧街」路名至今仍然可見。從清朝以來一直都是三峽重要商業街道,許多物資、貨品都在這裡集散,街上盡是製茶、染布、樟腦、茶莊、中藥店、雜貨店等商家。老街上還有豐富的美食,有金牛角、豬血糕及手工豆花等小吃,非常受到遊客歡迎。另外還可造訪有「全臺最美麗辦公大樓」之稱的三峽歷史文物館,這裡收藏了三峽地區豐富的歷史紀錄及人文史蹟,是三峽區重要的文化與觀光據點。另外還可造訪有「全台最美麗辦公大樓」之稱的三峽歷史文物館,這裡收藏了三峽地區豐富的歷史紀錄及人文史蹟,是三峽區重要的文化與觀光據點。極為興盛的商業街,能落腳此處的商家自然也是富有人家,因此有別於中式牌樓,在三峽老街會看到許多中西交融的紋樣設計。這裡也是全台最長且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呢!老街周邊的許多美食也是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回憶呢,像是三峽公有市場裡面有開業二十多年的古早味麵店、傳承三代的豆花店等。也有許多主打懷舊的餐廳讓你走在街上、走進店裡都不失濃濃的復古風。

李梅樹紀念館
1995年始遷入三峽現址的李梅樹紀念館,是為紀念三峽當地知名畫家李梅樹教授而設,紀念館空間雖然不大,卻收藏有李梅樹先生一生傑作及各項文物資料。李教授創作內容以呈現臺灣鄉土之美為主要訴求,畫風走寫實路線,一生最鍾愛的三峽風光畫作,充滿了他強調的「風、土、民、情」藝術理念。然而他有些作品風格卻極為特殊,例如《戲弄火雞的男孩》採用3D畫法,與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梅樹大師熱愛家鄉三峽,更願意耗費半生歲月修建祖師廟,造就祖師廟成為臺灣修整最久、作工最細的廟宇。紀念館內的導覽員之一正是李梅樹大師的兒子,他本身也是畫中不時出現的人物,聽著畫中之人講解畫作,更讓人增添許多趣味感與想像空間。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環狀的土樓外觀十分吸睛,讓遊客可以透過這些客家生活文物、作品及傳統民俗玩具,進一步認識客家文化。除提供與客家文化相關展覽外,還有小朋友最喜歡的故事屋,假日不時會舉辦各種客家DIY體驗活動,客家電視館裡也提供現場主播播報體驗及精彩影集播放等...園區內的活動類型豐富多元,適合闔家大小玩上一天。

鳶山公園
海拔321公尺的鳶山公園裡,有座銅鐘稱之為「光復紀念鐘」,為三峽地區著名的地標。此鐘是三峽區民為紀念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耗資三百多萬元興建,一旁有塊「聖蹟碑」,上頭刻有碑文用以悼念三峽人抗日的義勇精神,緬懷歷史並展望未來。園內另有涼亭、石椅、觀景臺等,佇立鐘前一望無際的遼闊視野,可眺望大臺北地區及青巒疊翠的雪山,是許多人假日休閒之地。

三峽金光明寺
金光明寺為佛光山北區道場總本山,不但是信仰中心,更是社會大眾深入佛法的一所教育學校。除了規劃各種佛學課程外,並經常舉辦各類型社會性專題講座、佛學講座及座談會、讀書會等,以期能成為一座大眾進修的全方位學府。

白雞行修宮
白雞行修宮位在三峽白雞山腰,是行天宮的分宮闈,又稱三峽行天宮,或三峽恩主公廟。廟內主要供奉關聖帝君,殿宇高大,廊柱渾圓,廟貌樸實但卻氣勢恢宏,宮廟與一旁的青翠山巒互相映襯,更顯莊嚴。在門廳之後有廣大之拜亭,香火十分鼎盛。在行修宮地理環境之優,林木蓊鬱,春天時滿山遍開杜鵑花,絢麗無比,冬日則是梅花盛開,一片清幽。隨著宮外兩側的階梯通往後方山腰之登山步道,漫步其中,與林蔭相伴,並有藤葉形成的涼亭,沿路走來令人心曠神怡、舒適快意;若能走至山頂處,更可欣賞一整片松林及相思林,煞是美麗,白雞山因而被列為三峽五景之一。

三峽八安大橋
連接三峽區八張與安溪地區的八安大橋,是新北市政府為三峽興建的重要橋樑,於96年8月5日通車,是三峽建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不僅顧及民眾行的安全、符合防洪設計,還規劃光雕景觀設計與自行車車道,使橋樑兼具休閒、觀光功能,成為三峽新地標,除了為當地居民帶來便利的交通外,遊客要進入老街也更加便利。

皇后鎮森林
座落於新北市三峽區竹崙里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青山小溪,土壤肥沃,佔地約六甲,它被清澈如鏡的竹坑溪和群山美境圍繞著。園區內提供法式料理美食、庭園景觀座位區、溪邊座位區、游泳池、露營地等。徜徉在青山綠水之中,怡然自得的休閒度假氣氛油然而生,來到皇后鎮,讓人忍不住想放鬆心情、卸下平日生活的繁雜瑣事。寬敞的園區,放眼四周盡是綠意,除了群山、草地、森林步道、溪流等自然原始景觀,也規劃有游泳池、烘培坊、餐廳、露營區,豐富的景觀和設施吸引不少偶像劇到這裡取景拍攝,包括《敲敲愛上你》、《放羊的星星》,以及2011年上檔的《醉後決定愛上你》,星光閃閃,浪漫百分百。

台灣農林熊空茶園
距台北喧囂約40分鐘車程,位處新北市三峽群山之中,占地168公頃,海拔700公尺高,陵線下盡入眼簾的有機茶園和蒼山翠谷,一個令台北人心嚮往之的絕美秘境──「熊空茶園」。 足足有7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大小的熊空,隨著四季幻化,不同時節前來都能領略截然不同的綺麗景致,如春天,園內遍植的桃花、山櫻花隨春風起舞,肆意綻放美麗;夏天,綠意盎然下萬物更生,不時可見蝴蝶羽化、蜻蜓點水,夜晚螢火蟲點點映照星光,還有樹蛙、獨角仙、台灣獮猴等豐富生態;秋天,在染紅的楓紅隨性創作下,為山景增添無盡詩意;到了歲末冬寒,風情更是萬變,有時一整天的暖陽曬得人好幸福,在寒流來襲時,還有令人驚喜的瑞雪白了山頭。

牛角坑生態休閒農莊
位於三峽的牛角坑生態農場,地形有如一對牛角,因而得名。農場內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和主人用心研發自製的養生素食餐、農產品等,讓遊客十分驚喜、稱道。農場主人邱老師伉儷教職退休後,全心經營農場,所栽種的各種花樹、蔬菜等,完全不施以化學農藥,長得非常好,一年四季,百花輪流開放,包括:茶花、梅花、櫻花、百合、孤挺花、臺灣原生種野牡丹等,其中光是茶花就有百餘種,是北臺灣賞茶花的勝地。也由於環境純淨,螢火蟲、山鳥、獨角仙等動物生態相當豐富,適合都市人前來體驗。

三峽拱橋
與祖師廟同為三峽特有景觀之三峽拱橋,起造於日據昭和七年(1932)十月七日,翌年(1933)六月二十八日竣工,為當時對外交通之孔道。站在拱橋上,可以看出三峽的自然環境特色,橋下是三峽非常重要的溪流三峽溪;往上游方向看,前方鳶山聳立;右邊建築物密集處為本區之街市中心。此橋以特殊的三個相連彩虹為設計理念,故亦稱虹橋。外形優雅簡鍊,為昔日三峽區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在水運衰落後,虹橋雖然風光不再,但風采英姿依舊,特別在夜晚燈光照射下,從遠處望去,有如三道彩虹照亮整個三峽區,散發不一樣的古樸美。

三峽興隆宮媽祖廟
見證了「三峽」的繁榮、歷經八個朝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明治、民國),經過烽火洗禮的老廟「三峽興隆宮媽祖廟」是三峽區民眾信仰的中心,延續迄今已有二百三十年的歲月。現供奉主神:【天上聖母】俗稱【媽祖】,是由一群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籍的先民們,於乾隆初年入臺墾荒,為求海域平安,故於福建浦田「湄洲祖廟」隨身恭請蒞臺,先民有感「媽祖」神威顯赫,於乾隆四十年間(西元1775年)籌資創建「興隆宮」,並由當時參與的十二姓氏設為七股信徒,於每年「媽祖」聖誕日,輪值奉祀、主持慶典。甲午戰爭,滿清政府訂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進入三峽,不甘外來異族統治的三峽人,群起抗日,三角湧聯甲局藉「興隆宮」成立﹝義勇營﹞,挾擊日軍,故日軍在屢功不下,實施焦土戰術,入街即燒,三峽市街盡付一炬,並火燒三日夜,「興隆宮」也難逃烽火災害,毀於兵役戰火之中。日治時期大正五年,三峽市街改正﹝現在的老街、民權街﹞「興隆宮」在原廟址上分配到一間民房,做為媽祖的宮殿,從此「媽祖」委身於民之中,原有廟宇剩餘的土地,均被日本當局出售,身為「媽祖」信徒的我們,莫不以恢復原來大廟的舊觀而努力,目前已辦妥寺廟登記﹝北縣寺字第一四三號﹞。

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中心
舊稱三角湧街的三峽民權街,是三峽染布業極盛時的集中地,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染布工作,每一家店面也都有各自的祖傳配方和特色,推出的產品種類多,品質好,更吸引大量外地商家前來批貨。現在的三峽民權街還保留許多當時的建築,外牆上刻著「染坊」字樣,形成相當有趣又兼具歷史味的景觀。由於藍染在日據時代西裝及和服流行後,便開始式微,至今已斷了幾十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為了不讓藍染文化就此消失,輔導成立三峽染工坊,致力於保存和推廣藍染文化。三峽染工坊目前主要推出的服務,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等,也有網路商店提供線上訂購商品和體驗活動預約。三峽染工坊針對不同對象,推出不同的DIY藍染體驗套裝行程,一般體驗時間為1到2小時,包含三峽藍染簡介、染色技藝教作、方巾染色等。藍染是台灣傳統的染布技術之一,是以曾為台灣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的藍草為染劑,經繁複的印染程序,製成藍白相間的花布。三峽的染布業曾在清領晚期成為當時北台灣的染布中心,而今日的三峽老街便是當時北部數一數二的染紡街,直至現在仍能看見老街上林立各家染紡的牌樓。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染布工作,而各家也都有不同的代表特色和祖傳配方,現在的三峽染布業雖然已不若往時風光,但是仍然保留了許多當時的染坊建築。三峽染工坊(藍染展示中心)就是為了保存藍染文化而成立,來到這裡除了認識藍染文化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親手體驗藍染DIY,製作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藍染商品!位於三峽老街旁有座染工坊,在清代三峽作為染布業的集中地,當地染坊可說是一時興盛,至今仍可在當地的老建築上看到染坊字樣,雖然產業面臨沒落但當地人仍積極保存這項傳統文化。以保存三峽地區文化為志的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所成立的三峽染工坊,提供各式藍染體驗DIY並積極推廣藍染商品,來到三峽可別只想到金牛角,記得體驗看看充滿創意的藍染DIY呦。

德興有機生態教育農場
德興有機生態教育農場位於新北市三峽區鎮中心不遠處,佔地約2甲多,可說是都市旅人休憩場所的好選擇。它可說是臺灣農場中少有的模範,園內採用古早的有機種植方式,讓所有的農作物都可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園方還會舉辦生態解說、自己動手採收等活動,並且在園區的步道、洗手間都規劃了無障礙活動空間,歡迎喜歡種植蔬果或熱愛大自然的朋友,有興趣的話,不妨一起光臨。

千戶傳奇生態農場
千戶傳奇生態農場早期只是一處專業的虹鱒養殖場,在休閒風氣漸漸吹起時,開始逐步擴充設施,先設置了餐廳,之後收集許多特殊的魚種,包括臺灣的各種溪魚,以及大陸特殊魚種如鱘魚、胭脂魚,還有鱷魚、烏龜等等水產、兩棲及爬蟲類動物,在養殖場內,安排的參觀路程中,每個魚種都有詳細說明,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各種魚類生態,園內安排的教育活動還有國寶魚臺灣鱒影片介紹、本土性動植物介紹、魚梯介紹、蜜蜂生態參觀介紹以及戶外教學解說等。 養鱒場魚池的配置也經過設計,讓鱒魚養殖過程一一呈現在參觀者眼前。目前場內設有觀光鱒魚養殖場(包含集約式養鱒場、釣鱒場、飆鱒場)、自動化鰻魚養殖場、鱘魚場、蕨類生態園區、觀光果園(冬季柑橘,元旦至春假開放)、庭園品飲區,團體可預約養殖場參觀、魚類生態、魚梯等解說。蕨類生態植物園區內,收集附近山區約80種蕨類植物,於欣賞自然景色之餘,也可領略「蕨式風情」的自然之美,團體可預約蕨類生態解說。

蜜蜂世界
來到蜜蜂世界,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畫有蜜蜂圖形的牆面,在老闆的帶領下,別擔心蜜蜂會對你產生攻擊,因為蜂場主人是將牠們關在蜂盒裡,加上煙薰,讓牠們一刻也不敢靠近你。但為了讓學生可以了解蜜蜂的習性,老闆還是會打開蜂盒,讓你瞧瞧蜂巢的奧秘,你會發現蜜蜂稱得上是個靈巧的建築師,小小的蜂窩裡常密密麻麻的築滿了巢室。巢室略呈六角形,直徑只有零點五公分左右,一間一間緊密連接,整齊有序,彷彿經過精心設計似的。除了有蜂場主人熱情的介紹,讓大家了解蜜蜂習性外,一旁門市則陳列著蜂王乳、柑花蜜、蜂王酒等,其中還有曾得到國產優質蜂蜜評鑑的龍眼蜜,香甜滋味,非常適合做盛夏消暑的飲品。

簡單生活藍染工作室
工作室裡的工作人員在幾年前無意中接觸藍染,進而得知藍染乃是早期家鄉的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但因化學染料的發明而迅速蕭條,於92年元月回到老家大豹溪畔成立藍染工作室,推廣藍染文化。工作室裡除了藍草就是染液,生活雖然簡單卻很充實,因此工作人將工作室取名:"簡單生活藍染工作室"。背對大板根溫泉區,面對大豹溪的工作室除了推廣藍染、植物染外,也開放民宿、聚會場地租用,讓想偷得浮生半日閒、愛山愛水的朋友也能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中。

鴛鴦谷遊樂園
在大豹溪的公路上行走,很容易就看到「鴛鴦谷」的招牌,沿著大門進來,就是寬廣的停車場,在這裡就可以聽到潺潺流水聲,可以充分享盡大自然的靜謐。這裏的河床地形十分平坦,很適合全家在這裏戲水賞魚。

鳶山登山步道
鳶山位於新北市三峽老街的西南方,山頭因形似一隻飛翔的鳶而得名,名列三峽五景之一。相傳鄭成功的軍隊曾駐紮於此,卻遭到兩隻怪鳥的侵襲,鄭成功下令軍隊以大砲攻擊它們,其中的一隻則掉在三峽區的山頭上,成了鳶山。鳶山雄峙於大漢溪沖積平原之南,視野奇佳。鳶山公園居高臨下、亭台座椅、草木扶疏,這裡常見三峽居民至此跑步,假日更可看見遊客前往,黃昏時可以眺望大漢溪、三峽街區,萬家燈火初明,霧氣、燈光加上山嵐,景色十分好看,由於交通便捷,因此園區內還真是越晚人潮越多,越夜越美麗。鳶山頂上,矗立著一個建於民國74年的光復銅鐘。此銅鐘由當時三峽的鎮長張秀豐所建,主要是為了紀念臺灣光復40週年,也象徵人類追求和平的崇高理想,頗具時代意義,山頂上迂迴盤旋的山徑也種滿了油桐樹,是健行尋幽的好地方。全段步道長度合宜,難易適中,老少咸宜,途中佇足景點亦多,長春園、中埔生態步道、獅頭巖仙公廟等均為造訪當地推薦景點,亦可結合鄰近三峽老街、祖師廟行程,適合規劃一日旅遊行程,三代同堂家庭共遊,亦相當合適。

五寮尖登山步道
五寮尖之海拔為639公尺,五寮尖又叫湊合山或鳳髻尖,山形如同五座像拳頭般高低起伏的岩峰,站在山峰上可遠瞰三峽溪流域和鶯歌、樹林,視野開闊。攀登五寮尖常須繩索拉爬、四肢並用才能前進,其中一段名為峭壁雄峰段,為長約30餘公尺的斷崖,崖壁草木不生,左右皆為萬丈深淵,行走起來須小心謹慎。

龍山岩石景浮雕
位於五寮尖山更深入山區的龍山岩,是座小廟,地點正在五寮尖的稜線鞍部,其後方為阿屘坑山,廟前之產業道路下步行可抵五寮,從進入龍山岩的叉路再深入,可抵龍山岩石景浮雕,據說此地以前沈浸於海底,經過造山運動後才浮出地面,浮雕前立有白板黑字解說牌,值得細細觀賞。

黑松三姊妹
從龍山岩至石景浮雕,沿途會經過一片天然樹林,其中三株造型特異的黑松,當地人稱為黑松三姊妹,為何出現這三株松樹,當地人也百思不解。穿過濃蔭蔽日的樹林後,則為沿稜線的岩壁山路,從黑松林至石景浮雕步行,有些路甚至狹窄到僅容下雙腳併排的寬度,走起來須特別小心。

湊合十八洞天
三峽河流域蜿蜒漫長,地形景觀變化不小。在中游以上,多是峽谷地形,可以認識溪流驚人的侵蝕力量。湊合為三峽河的兩大支流:插角溪與五寮溪的匯合處台地。在台地下方有一座年代久遠的醒心橋,從橋上俯視峽谷兩岸,險峻的山壁寸草不生,溪底似乎深不可測,溪流衝擊著河中的巨石,發出震人心肺之聲響,此即湊合谷。湊合谷的河床系硬質岩所構成,久經河水侵蝕切割之後,形成谷底波濤洶湧,怪石嶙峋之佳景其中尤以十八洞天一帶溪谷非常具代表性。十八洞天之得名,係由於河邊山岩有十八個洞,每一洞中皆有積水,小的如盆,大的如窟,歷歷可數,因此得名。

湊合賞鳥區
湊合位於往五寮與插角的分歧點上,從湊合橋出發往插角國小金敏分校繞行一圈,是條輕鬆的賞鳥路線。根據臺北市野鳥學會民國七十六年底的調查,三峽共有鳥類八十三種,湊合一帶就發現了四十四種,以活動於鄉野間和雜木林裡的鳥類為主。常見的有麻雀、小白鷺、綠繡眼、白頭翁和家燕等。在寒冷的冬天,鳥類會因避寒而遷徙;中低海拔的林區,常見大批從異地飛來的候鳥,以及自高海拔下移的留鳥,是觀察鳥類生態較恰當的季節。一天之中,則以清晨和黃昏為佳,可以看見鳥類群出覓食的景象。

白雞山登山步道
海拔740公尺,「白雞」這奇特的地名是取自附近「白石垵山」、「雞罩山」兩座山的首字合稱。白石垵山(白石鞍山)即是「鹿窟尖」。鹿窟尖、雞罩山、白雞山,合稱「白雞三山」。白雞山是「白雞三山」的代表山,其位置不在熊空山列的主稜上,而是在雞罩山與鹿窟尖山中間向北分出的支稜上的山頭,頂上有一巨岩石塊,形狀貌似雞抬頭挺胸,顯得特別孤傲挺拔,正與雞罩山、鹿窟尖兩山,形成三角鼎立之勢。

雞罩山
海拔780公尺,在熊空山列中,雞罩山是主稜上的一座名山,山頂上有一顆三等三角點,是有名的「白雞三山」之一。雞罩山南坡平緩,北坡卻多見異常陡峭的岩壁,從白雞山方向仰視,山稜高聳峭立,氣勢壯闊雄偉。雞罩山南臨插角溪,山上可欣賞蜿蜒如帶的河流,北邊則倚白雞縱谷,山水環繞、景致靜謐幽美。

鹿窟尖山(湊角山)
海拔643公尺「白雞三山」之一的湊角山也叫鹿窟尖山,山頂有一顆四等三角點,雖與雞罩山連稜併立,卻又自成一格、外形像尖形鳥嘴的裸岩峰,山頂上展望極佳,是山友喜歡登臨的北郊名山之一。

三峽紫微天后宮
民國六十一年曾清合媳婦身患重病,藥石罔效,群醫束手,後因天上聖母慈悲降鑾,得以救治痊癒,為感念天上聖母神威顯赫,曾清合率眾善信由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天后宮恭請天上聖母(三媽)而成立永和天后宮;後因濟世及慶典不克容納眾善信,遷至中和;三媽神恩浩蕩,德被十方,於民國七十二年得到三峽區竹崙里七位地主(鄧慶雲、鄧忠明、李阿仁、張新生、曾榮儀、曾榮杉、李添丁)熱誠捐獻七仟餘坪建廟用地,中永和的信眾們即籌措建廟基金,並開始進行闢路整地工作;民國七十四年由中和喬遷至紫微山,改名為紫微天后宮。「紫微天后宮」是「虎尾天后宮」的「分香宮」,因此,「虎尾天后宮」是「紫微天后宮」的「母廟」,而「山上天后宮」則為「紫微天后宮」的「祖廟」。故,「紫微天后宮」每年「天上聖母」聖誕千秋時,是先到母廟「虎尾天后宮」過爐參拜,再回祖廟「山上天后宮」謁祖。「紫微天后宮」的起基不在紫微,而在永和。永和「媽祖」的信徒從「虎尾天后宮」分香建壇參拜時,顏其額曰:永和天后宮。後來「永和天后宮」因故遷至中和時,改其額曰:中和天后宮。「中和天后宮」有信徒曾文才、曾清合及游惠雄等三人,係為三峽區紫微山的人,均為「媽祖」虔誠的信徒。游惠雄在三峽紫微山有塊土地,欲捐出做為「媽祖」的廟地,於是和曾文才、曾清合兄弟兩人,極力奔走,並結合三峽區紫微山當地居民出錢輸力,終於將「中和天后宮」遷建於紫微山,且改其額曰:紫微天后宮。

熊空溪樂樂谷
樂樂谷位在前往熊空的途中,是個長條形的天然露營地,四周綠樹蓊鬱,保有原始自然景觀。清澈的溪水誘使人們迫不及待跳進水裡嬉戲,是夏天高人氣的玩水地點。目前溪流已被挖掘成游泳池,可供遊客游泳、划船、捉蝦或戲水,露營地的設施十分齊全,提供營具及烤肉工具出租,是年輕學生們舉辦露營活動最適合的地方。

雲森瀑布
雲森瀑布是「雲心」、「森山」瀑布的合稱;也有人將「雲心」、「森山」,再加「姊妹瀑布」,合稱之為「雲森三瀑」。三座瀑布都位於中坑溪的上游。中坑溪是大豹溪的支流,大豹溪注入三峽溪,三峽溪匯入大漢溪,成為淡水河。瀑布水量充沛,從岩頂傾瀉而下,為雙層簾幕狀,在綠林的襯托下,瀑幕顯得格外好看,遊客可下到瀑底,再仰頭觀瀑,氣勢相當震撼。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
民國81年(1992年)3月農委會為了保護插天山的稀有動、植物資源,於是成立「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北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位於新北市南端,恰好在新北市與桃園縣交界處,行政區域分屬新北市烏來區、三峽區與桃園縣的復興鄉,主要入口處有烏來福山村、三峽滿月園森林遊樂區、東眼山森林遊樂區及上巴陵之達觀山自然保護區等處。進入山區之後,沿途滿眼翠綠,流水潺潺,不時可見穿梭林間的小動物,實為踏青與從事生態觀察的好去處。本區具代表性植物為珍稀植物—台灣山毛櫸 (Fagus hayatae),此外如紅星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族群,本區也是其重要的生育地之一。在野生動物方面,台灣黑熊、大紫蛺蝶、藍腹鷴和褐林鴞,也曾出現於本區。

茶山房肥皂文化體驗館
位於三峽山區的茶山房肥皂文化體驗館,是新北市政府認證的優質觀光工廠,工廠位於馬路邊的靜巷內,廠內卻提供活潑熱鬧的製造體驗活動。來到茶山房,可以看到手工肥皂如何跟三峽在地特產的碧螺春綠茶、天然茶樹籽產生化學作用,交織出純粹而美好的自然芳香。體驗館一樓設有周邊商品館,販售各種種類的手工肥皂,若想要體驗製造樂趣,直接與櫃檯預約報名即可。來到二樓,就是製造體驗教室,現場有親切又年輕的導師指導學員製作手工肥皂,即使是小朋友也能輕鬆學會。

三峽農特產文化館
北部最大的團膳供應商以當地有名農特產為材料,研發出一系列以三峽農特產為主題的特色商品,透過農特產文化館,讓遊客可以享受在地美食佳餚。主題館有農特產與達人影片介紹,懷舊風的三峽柑仔店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要是肚子餓了,綠茶蛋捲、碧螺春方塊酥、碧螺春冰淇淋或紅麴黑豬肉香腸,都是別具特色的佳肴等你來大快朵頤一番!

北大特區藝術大道
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周邊的新市鎮發展十分蓬勃,美輪美奐的住宅大廈林立,道路寬敞,綠樹成蔭。特別是自臺北大學正門外的學勤路,依著一整排住宅大樓外而建的人行藝術大道,總長約1.2公里,當地居民喜歡午後來此散步漫走。整條藝術大道與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每走幾步就能欣賞由小朋友創作的馬賽克拼貼作品,讓這條大道變得充滿藝術感。另外藝術大道上還有海洋公園及特色公園,走累了可以坐在公園裡小歇片刻,而在各大樓建築間還設有名為松、竹、梅的特色步行街廓,儼然成為北大特區最迷人的景點。

長福橋
僅供行人通行的長福橋,是通往清水祖師廟的觀光橋樑。長福橋護欄雕刻著138隻石獅,中段設有七座中式涼亭。走在橋上,眺望周遭山光水色,感覺相當迷人,橋上及橋頭有許多童玩攤位,為熙攘的人潮增添悠閒步調。長福橋也是不錯的戶外表演場所,假日時,可見老阿伯在橋上表演打陀螺特技,道具齊全的專業演出,讓許多遊客拍手叫好。

甘樂文創展演空間
到三峽一遊,除了三峽老街與老街美食,這兒最近開始出現一處充滿文創、藝文氣息的樂活空間-「甘樂文創」。由老厝重新改建而成的甘樂文創,外觀清新宜人,室內擺設處處可見藝術家與在地文物結合而成的創意成果,滿載三峽在地的獨特氛圍,自成一隅特色獨具的休憩天地。在這裡,每月還會定期舉辦小型展演,包括電影賞析、音樂會等等。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是土生土長的三峽人,相當重視台灣本土的環境、地方與產業整合,甘樂文創就是從這個概念出發:認同原鄉文化、堅持在地深耕,推動更多人發現這塊土地的美好。回到故鄉,不惜從零開始,拾綴生活中動人的元素,加以拼貼、包裝、說故事,並整合社區營造、文創商品、藝文展演與餐飲服務,甚至推出親子互動的生態教育課程。此外,自2010年9月開始,甘樂文創也發行了在地青年的獨立刊物-「甘樂文創」創刊號,內容從社會議題、在地文化到藝文資訊,以期更加深入推廣「甘樂精神」。坐落於三峽老街的「甘樂文創」,由老屋改建而成,定期舉辦音樂、戲劇與攝影等展演活動,是由一群年輕人們建立起來的藝文展演空間。他們創辦獨立刊物、經營展演平台、以實際的行動力關懷這片土地與人,很適合來此喝杯咖啡、享用餐點,感受創新的生命力,店裡牆上掛著甘樂文創自己發行的各期「甘樂誌」期刊,非常有趣。

台灣農林大寮茶文館
走訪充滿日式風情的大寮茶文館,屋外有大樹環繞,遼闊的四面山景可賞;屋內則陳設了有關台灣農林的歷史發展,從百年大事紀、全台茶廠的分布圖,到有機茶園介紹等都有詳盡的展示。仔細遊逛,還能發現一些能喚醒兒時回憶的老東西,像是泛著古木紋理的老櫥櫃、舊意十足的復古擺鐘等,質樸原味的老物件並未隨著時代變遷而被淘汱、遺忘,反倒有著療癒人心的作用。尤其遊客在飽覽館藏後,還能在古宅內品茗茶香,別有一番屬於文化美學的深刻體驗。

藍染遊客服務中心
藍染遊客服務中心經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於99年9月初施作完成,為符合藍染公園意象,整合藍染元素與遊客服務功能,設立「藍染遊客服務中心」。現由活力三峽志工團隊經營,志工成立活力三峽實驗染坊,致力於藍染文化推廣,以三峽藍染產業發展史、染布工序解說圖示、示範教學區及藍染作品解說區為主要展示重點,其餘為藍染商品展售場地及藍染技藝體驗、提供遊客服務諮詢、在地小農商品、文宣品陳列、三峽風情影片播放等,並以社區藍染產業上下游人力養成計劃,開辦藍染技藝研習等課程、三峽文史環境生態導覽、三鶯走路節等…,提升遊客對三峽文化之認識,老街在地服務多樣化,創造城鎮觀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