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南區熱門景點(觀光局提供)

鯤喜灣文化園區-龍山寺

全台開基四鯤鯓龍山寺,俗稱全台開基四鯤鯓祖師公廟,為全台灣首座最早主奉清水祖師的廟宇。廟宇約建於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隨鄭成功來台的泉州府安溪縣軍民,自「安溪清水巖」迎來清水祖師神像及漳州府平和縣移民自三平寺迎來「三平祖師」神像,合於四鯤鯓立廟虔誠奉祀。 期間歷經多次重建與擴建,如今廟貌輝煌,廟宇雖名為龍山寺,為主奉清水祖師,並非如其他龍山寺是主祀觀音菩薩。龍山寺最特別的是門神彩繪不是一般常見的門神,而是四大鬼王,相傳為清水祖師降伏的部將,也是潘麗水大師的作品。

鯤喜灣文化園區-海景天橋

遠離喧囂的安平一小段距離,來到一個不像城市的小聚落裡,沿著海邊的道路走,發現路中央架起一座有造型的天橋,或許只有當地的居民與小朋友在走吧,因為一端連著國小,一端連著海灘,住在台南的人,大多都喜歡到黃金海岸或是觀夕平台,每次到這兩處去總是熱鬧非凡,或許兩處的名氣太過響亮,才讓海景天橋得以保持一片寧靜。每個月都有環保團體固定來這裡淨灘,並清算海岸的廢棄物種類,乾淨的沙灘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都市裡的沙灘要保持一定的乾淨,一定有一群非常愛她的人在默默守護著,除了環保團體固定來,社區裡也會有人前來幫忙,為的就是維持城市裡難得的細沙海岸。位於四鯤鯓的這一片沙灘,真的讓人驚豔,原來台南的沙灘可以這麼漂亮【讓貝殼在他應該在的地方,讓不屬於沙灘的東西離開沙灘,來海邊能留下的只有腳印,能帶走的只有相片跟回憶】如果前來造訪,請守護她,這片沙灘是很多很多人共同的心力結晶。

鯤喜灣文化園區-萬皇宮

萬皇宮約建於西元1739年,奉祀主神是代天巡狩葉、朱、李三府千歲,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廟宇建築仿皇宮型態,非常壯麗規模廣大,廟宇內部的彩繪雕刻也都是名師創作,潘麗水、蔡草如、施弘毅的作品都在其中。每12年舉辦一次的萬皇宮王船建醮是當地的大事,在前廣場搭起跟廟宇一樣壯觀的超大型醮台及王船,是許多文化攝影人不會錯過的攝影題材。近年因為喜樹聚落的「喜事集」市集大紅,也帶動的參拜人潮。

鯤喜灣文化園區-萬年殿

位在台南市南區灣裡的萬年殿,是灣裡居民最主要的信仰中心,興建於西元1729年,主祀葉、朱、李三府千歲。每十二年一科的王醮大典非常難得,會有長達數月的建醮活動,此時會恭請廟內主祀的王船出巡繞境,吸引大批人潮參加,一般來說王船信仰總是會將王船焚燒掉,象徵將凡間的瘟疫帶走,不留下瘟疫病痛在民間,但因為王船為當地民眾最初的信仰,因此僅作繞境儀式,並沒有將王船燒掉,是萬年殿最吸引人的建醮特色,因此平日也有許多遊客前來目睹祀奉在廟內的古王船。

鯤喜灣文化園區-保安宮

保安宮建立於西元1946年,雖非百年古廟,但廟宇內卻有著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這在台灣非常難得一見,一間廟宇同時擁有四位國家薪傳獎大師的作品,有剪粘大師葉進祿的剪黏作品,還有潘麗水大師的門神彩繪與樑枋畫,蔡草如大師的神龕壁畫,還有施弘毅大師的石雕,可說是四大名將的作品齊聚一堂,因長年受到香火燻汙,在西元2014年重建時也一併將大師們的作品做了整理修復,以及補強,讓廟宇內外煥然一新,也讓大師們的藝術作品美輪美奐,重新散發著光彩。

鯤喜灣-親水公園

沿著黃金海岸一直往南走,會來到台南海岸最南端的鯤喜灣親水公園,公園剛好位於二仁溪與黃金海岸之間,因為位置靠近海邊,擁有許多熱帶的濱海植物,也讓此處有著「小臺東」的稱號。公園中除各項運動設施外,還有一處跑馬場,由於公園光害少,也是許多人觀星的秘密基地。

鯤喜灣文化園區遊客服務中心(船屋)

此區結合鯤鯓、喜樹、灣裡三處地名,有著很棒的名字叫做鯤喜灣,綿延數公里長的金黃沙灘,每到傍晚與染成金黃的台灣海峽連成一線,因此有黃金海岸之稱,可說是台南人共同的驕傲與回憶。矗立在海岸邊的遊客服務中心,黃色外觀,有如大船停泊在海岸邊,因此被稱為船屋。此處不管哪個時刻都非常美麗,遊客依靠著外圍的欄杆看海,隨著時間變換顏色的天空與海面,都在船屋一整面落地的反光玻璃窗上真實映照,成為許多網紅網美必到的拍照景點,更有魔鏡船屋的美譽。

藍晒圖文創園區

自從海安路上的藍晒圖消失之後,現在於前身為舊司法宿舍的區域內進化為3D的藍晒圖,夜晚打了燈,光彩奪目的白色線條在藍色的牆面上四射出來,加上一旁打著黃色燈光的老樹,成了台南夜間的亮點,面對著新光三越百貨台南新天地的藍晒圖文創園區,自從開幕後一直都是年輕族群聚集人潮滿滿的熱門景點,裡面的文創特色小店各有值得探訪之處,公共區域內的彩繪牆與藝術裝置更是園區內的拍照熱區,吸引著許多人在裡面流連忘返。

水交社文化園區

水交社,是一個位於府城南郊,富有多元文化意義與歷史價值的空軍眷村。它經歷了清代、日治時期、戰後的空軍眷村,到現今都市更新以及 文化保存的各個時代,其所遺留下來的獨特歷史建築與周邊人文史蹟,使其成 了臺灣戰後重要的文化記憶之地。並且,於2004年,市府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名稱將其指定為市定古蹟,作為保存臺南眷村文化資產的重要據點。周邊並有工藝聚落,是個讓金工、木藝、陶藝等各面向之創作者,展現結合工藝美學與城市生活的休憩新場域。

鹽埕出張所(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

根據文獻,西元1665年明鄭時期,鹽埕即有曬鹽場,當時稱為瀨口鹽場,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曬鹽場。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即今習稱之「鹽埕出張所」,建築本體於日治時期為鹽務辦公室,是目前保存下來的日式廳舍中,唯一採用「移築」而建成。市府於2003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17年修復完成後委託在地深耕,成功將老針織廠房改造成精緻咖啡館之「漫漫弄咖啡店」來經營,未來將結合鹽埕當地巷弄與故事,期能為南區帶來新的觀光景點。 本建築原屬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官署系統,專司鹽專賣。1919年重新建造時,將原位於高雄紅毛港的原烏樹林支局紅毛港出張所廳舍建築本體移築至臺南鹽埕重建作為臺南支局廳舍,玄關使用了懸魚、寶塔、寶珠和牛腿等常出現在日式建築中的裝飾性元素,破風板也使用特殊造型,迴廊柱及斜撐以簡單的倒角修飾木構件邊緣線條,融合西洋風情與日式裝飾,屬和洋混合風格之建築,目前所保存下來的廳舍,僅有此棟為移築而成。後側的「附屬家」則是於現地所新建,建築風格為日式傳統民居形式。

鯤喜灣文化園區

鯤喜灣文化園區腹地廣大,最北邊由安平商港與鯤鯓碼頭開始,一路延伸到最南端的二仁溪畔的南區親水公園處,包含著黃金海岸以及喜樹藝術聚落還有灣裡商圈等地,區域內沙灘綿延,沿著海岸線有不少值得探訪的景點。 鯤鯓造型特殊的海景天橋,一旁海堤上的木棧道可騎單車或散步賞景,伴著日落欣賞白色平整的沙灘,都讓人驚豔;黃金海岸是許多台南人假日午後前來踏浪戲沙首選,親子在沙灘上奔跑放風箏,情侶牽手散步約會,三兩釣客在堤岸邊垂釣,都是此處常見的景致。 連接到新興的喜樹藝術聚落,由社區阿嬤們一同做出來近乎逼真的魚筆袋與各種蔬菜造型的包包聞名全台,讓許多人慕名前來朝聖。 再到灣裡參訪萬年殿300多年歷史的古王船,及灣裡長老教會是當地亮點,灣裡黃金商圈各式的老店小吃更是不能錯過。

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是台南最南端的海岸線與高雄茄萣相鄰。從台南安平漁光島起至黃金海岸,有長達近5公里的海岸線沙灘,每天下午總是有許多遊客在此散步、踏浪、放風箏,金黃色的夕陽打在沙灘上呈現出一片有如黃金般閃亮的沙灘景致,這也是黃金海岸的名稱由來,日落傍晚時分是黃金海岸最熱鬧的時候,入夜後人潮不但沒有散去,反倒被海岸邊的露天咖啡座所吸引,此時繽紛色彩的燈光亮起,從熱情的黃金海岸變身為浪漫的月光海岸,是許多情侶約會跟三兩好友夜間聚會的好去處。

臺南市客家文化會館

新穎的會館建築在西元2010年落成啟用,來到門口看見暖色系木質招牌及花紋燈籠,就可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格,會館內紙傘與紅燈籠的布置更將客家風情呈現於此。裡面陳列許多客家文化相關的生活用品與農家器具,對於客家的人文歷史、手工藝、美食、建築等等,都有詳盡的介紹。其中客家信仰的部分提到敬天法祖,為客家人基本的信仰觀念,其源於古老傳統華人文化。在此可深刻體驗客家族群好客及勤儉的優良傳統,讓各地的旅人更能理解客家文化。

黑橋牌香腸博物館

黑橋牌香腸博物館在台南頗富盛名,早期是由府前路旁的烏橋仔起家,所以命名為黑橋牌,來到工廠門口就令人驚豔,外觀有如精品店一般華麗,門口的大碗公仿造以往廟口香腸攤玩骰子的情景,讓遊客一進門就開始玩起來。進到香腸博物館,建議從3樓慢慢逛下來,館內有很多復古的場景,重現台南銀座商圈繁華地段,也將幾十年前台南街上的場景搭了出來,搭配螢幕上播映黑橋牌香腸的沿革歷史讓整體氛圍更加提升,說是袖珍版的台南歷史博物館也不為過,企業形象牆上掛滿員工簽名的香腸,很有代表性的意義。2樓的肉品櫥窗,做得非常逼真,看起來讓人食指大動;1樓主要是販賣區及休憩區,有各種黑橋牌的食品以及熟食區的香腸有多種口味可以買來試試看,也有桌椅可以坐下來休息或吃點東西,是一處好玩又好吃的景點。

鹽埕天后宮

位於南區鹽埕的天后宮建於西元1758年,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武惠尊王,過去附近居民多經由廟後的「帆港」將鹽場產出的鹽運往安平,故此廟也被當地人稱為「帆港天后宮」。廟宇內同祀的武惠尊王為泉州神祇,姓氏為黃,卻被稱為洪祖公,原來是因為武惠尊王神像為紅面,早期大家總用台語稱呼為紅祖公,後來日久誤傳為洪祖公,才會有大家誤以為武惠尊王為洪姓的誤解,也是一個小小的趣味故事,廟宇外另還供俸一座石碑,媽祖指示石碑已修成正果,應當受香火祭祀,也讓鹽埕天后宮多了一尊特別的石頭公。

新百祿燕窩觀光工廠

一進到工廠內,裝潢的有如精品店一般,乾淨明亮的空間讓人印象很深刻,先到播映室看了導覽影片,活潑的導覽員會帶著解說一圈,裡面採用許多動畫方式解說在東南亞燕子的生態與燕窩產生過程,動畫做的很可愛,也有些許的互動體驗。廠區裡也模擬了燕屋的場景,因為燕窩取得不易,所以想出了讓燕子來房子裡築巢的辦法,也模擬了東南亞採燕窩的工人上梯用後視鏡查看的有趣場景。DIY是一個考驗耐性的大挑戰,發放下來的是半成品的燕窩,燕子有羽毛有細毛,所以會卡在透明的燕窩中,要用夾子細心的把細毛雜毛挑乾淨,據說熟練的工人一天也挑不了幾百公克,可以挑戰一下自己的細心及專注。互動的大頭貼機,也是遊客的必玩項目,有場景可以選擇,玩法跟大頭貼機差不多,就看創意了,完成滿意的照片後可以選擇寄mail給自己或是發布在新百祿的FB粉絲頁上。

鳳凰吊橋

鳳凰吊橋橫跨竹溪之上,連接古老的竹溪寺和市立體育公園,長約25公尺的吊橋建於1982年,外型雖然小巧卻與周邊景觀非常搭配,但為何取名為鳳凰吊橋則不可考,或許與台南被稱為鳳凰城或是附近有鳳凰樹有關,明清時期竹溪一帶是府城文人墨客喜愛的遊覽勝地,兩側竹林茂密,溪流潺潺,有著竹溪煙雨的美稱。

鹽埕北極殿

建於西元1684年,主祀玄天上帝,其歷史演變與在地早期鹽田文化息息相關,300多年來護佑在地以務農及曬鹽維生的鄉民們,為在地人的精神信仰寄託。早期鹽埕人將曬好的鹽從北極殿附近的「泮港」運往安平等處,現雖已不見河港痕跡,仍可從廟宇附近錯綜複雜的街道一窺端倪。北極殿每12年一次的大建醮遶境路線,也大致上與古地圖中河道相同,由此更能看出其曬鹽歷史的關聯性。從在地信仰中找出鹽埕舊港的歷史脈絡,更呼應著「北港媽祖,南港上帝公」的形容。

竹溪寺

說到台南名匾「了然世界」,就一定會聯想到竹溪寺,竹溪寺建立於1661年,是台灣最早的佛教寺院,跟彌陀寺、開元寺、法華寺並稱為台南的四大古剎。西元1693年台灣知府吳國柱曾附建「竹溪書院」於寺廟中,當時寺院內竹林蒼鬱,還有潺潺流水的小溪,景色有如江南般的優美,因此每到佳節良辰吸引了不少當時居於府城的文人墨客前來賞景吟詠,現今雖已不復見當時景觀,但因竹溪寺與竹溪相鄰,優美的溪畔景觀依舊,常有白鷺鷥在此停留覓食,溪畔兩岸林木扶疏,又緊鄰著體育園區而吸引了許多人在附近散步健行。

Mode d’aperç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