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學園區探索館

1F入館處
科學園區探索館前身為1980年園區成立時之第一批16棟的標準廠房之一,此區也是宏碁電腦等公司早期的發源地。2001年時該區15棟舊標準廠房陸續拆除改建,將園區僅存的第16棟廠房整建為史料館,於2007年3月開幕,並正式命名為「科學園區探索館」。2018年3月科學園區探索館歷經整修後重新開放,結合數位多媒體與園區新產品展示,期盼能提供外界全新展示氛圍。
本館一共有3個樓層:一樓為前瞻館,介紹創新及綠能產品。二樓為產業館,介紹園區六大產業及廠商產品。三樓為文化館,介紹園區的歷史及發展。
【思益優】
GXNPC1
這是國璽幹細胞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治療腦中風的新藥,是2018年的創新產品獎的得獎作品之一。它可以大幅改善腦中風的不適,像是說話口齒不清或是行動不便等。

1F綠能前瞻區
【氫能燃料電池機車】
Fuel cell scooter(ZES6.0C)
這是亞太燃料電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氫燃料電池機車。有別於一般充電式的環保機車,這臺機車藉由氫氣來產生動力。打開機車的座墊,可以看到裡頭有兩個氫氣罐。再來看看腳邊這個電池,裡頭有一個特殊的裝置,在騎乘這臺機車時,它會抓取空氣中的氧氣,並和氫氣罐裡的氫氣結合,進而產生動力。氫跟氧結合會產生水,所以這台機車不排放廢氣,而是排出少量的水,沒有排氣管的設計,非常乾淨環保。這臺機車最高時速達每小時50公里,最大里程數則是86公里;換言之,如果騎乘超過86公里便須更換氫氣罐。
【無需電力之追日發電系統】
Passive Solar Track
這是菘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不需要電力的太陽能板。兩側黑色罐子裝有混合液態物質,當太陽移動時,造成兩端的熱力的不平衡而產生壓力差,進而帶動整塊太陽能板變換方向。竹科管理局入口處也有一塊相同的太陽能板,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隨著太陽的移動,太陽能板每天的角度都有些許不同。

2F積體電路產業區
【積體電路產業】
積體電路產業是我們園區六大產業裡最大宗的產業,約占有七成。園區裡有著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積體電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IC。上游是IC設計,即是把工程師設計出來的電路圖做成光罩。中游是IC製造,先是把多晶矽原料放進一個圓柱的容器裡融化,接著用拉晶法讓它形成晶柱,之後再切成薄片狀。經過研磨和拋光之後就形成了像鏡子一樣的空白晶圓片,最後再把光罩利用特殊技術曝光到空白晶圓片上。下游的IC封測便是不停地做測試確保每個晶圓片功能完整。
【來飛眼】
Lyfie eye
這是鈺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360度全景影像的攝影鏡頭。因為它是球體式的,所以在拍照攝影時可以翻過天花板一圈再到地板,相當於垂直和水平各360度,因此實際上有720度的視角。來飛眼的重量僅有18克,不僅方便攜帶更容易操作,只要插上手機就可以隨時記錄下生活中的大小事。
【全球首顆十奈米三叢集高效能智慧型手機單晶片】
MediaTek Helio X30(MT6799)Worldwide 1st 10-nanometer High Performance Tri-cluster System-On-Chip Smartphone Processor
這是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的Helio X30(MT6799)10奈米手機晶片,為2017年的創新產品得獎產品之一,是全球首顆採用先進10奈米製程工藝的智慧型手機單晶片。你可以想像10奈米是怎麼樣的概念嗎?人類頭髮的橫切面大概是3-5萬奈米的大小,這樣你就能知道10奈米有多微小了。目前市面上已經有7奈米晶片的手機了。

2F光電產業區
【光電產業】
光電產業是新竹科學園區的第二大產業。一般我們說到光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LED,也就是發光二極體。LED的原料是藍寶石晶球,經過切割和研磨會形成晶棒,之後再一片一片切下來變成晶片。有沒有發現它的製程跟IC很類似呢?眼前這個4吋的晶片上有很多的小白點,一個點就是一顆LED,最後經過封裝就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燈具。
LED除了做成燈具還可以跟面板結合,市面上看到的面板有分成LCD(液晶)跟OLED (有機發光二極體)兩種。LCD跟OLED最大的差別就是LCD本身並不具有發光功能,需於面板後方加上背光源,才可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影像,產生出來的光較亮且刺眼 ;而OLED本身的原料是有機發光體,可自體發光,發出來的光是比較柔和的淡黃色,也因為可自體發光的關係,不像LCD需要比較多層材料才可發光,所以OLED會比LCD來得輕薄許多。
【優視家OLED護眼檯燈】
LUMLIGHT OLED eyecare lamp
這是機光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用OLED面板做成的護眼檯燈,即使將光源開到最強後直視,雙眼也不會覺得刺眼不舒服。此檯燈可插換OLED燈片,不需更換整座檯燈,十分環保。

2F電腦周邊產業區及生物科技產業區
【電腦周邊產業】
電腦周邊產業是園區最早發展的產業。
【行動掃描器 行動COCO棒 2 Wi-Fi 無線專業版】
Mobile scanner MiWand 2 Wi-Fi PRO
這是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手持式行動掃描器,打破笨重傳統掃描器的印象,不需連接電腦即可操作使用。輕巧方便攜帶的設計,內建記憶體和WiFi功能,可將掃描的檔案隨掃、隨存、隨分享,十分便利!此款掃描器提供了兩種掃描方式,使用者把想存取的紙張放進下方紙張插入口後即啟動掃描;另一種方式則是手持操作,此方式不限於掃描紙張,任何平面都可以任意輕鬆掃描。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手持模式時,最高解析度可達1200dpi,當掃描A4全彩300dpi也僅僅需要1.6秒。
【生物科技產業】
生物科技產業是目前科學園區中最新的產業,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醫療器材、生技製藥和應用生技。
【安視艾麗爾預載式人工水晶體植入系統】
Asqelio™ Preloaded IOL Delivery System
當人們因為白內障等眼疾需要更換眼睛水晶體時,應用奈米醫材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水晶體不僅可以過濾紫外線還可以抗藍光,是白內障患者的一大福音。至於做人工水晶體手術時會用到的導引器,因為衛生安全考量,是屬一次性的無菌醫療器材。
最左邊的是最新型的二合一植入系統。已經預先載入了安視艾麗爾折疊式疏水性人工水晶體,在手術時可以減少接觸鏡片的操作,大幅降低傳統手術的繁瑣步驟,提升安全性和效率。手術切口大小僅2.2-2.4毫米並且適用於全部的鏡片度數。

2F通訊產業區及精密機械產業區
【通訊產業】
因為網路通訊的蓬勃發展,將全球推入了物聯網的世界,也就是說所有事情都離不開網路,因此通訊產業的運用變得更加重要。
眼前看到這四台合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路由器,也就是生活中常聽到的無線分享器(wifi機)。
【Multy U AC2100三頻全覆蓋無線延伸系統】
Multy U AC2100 Tri-Band WiFi System
有著新穎時尚外型並搭配炫麗LED 指示燈的路由器,首創懸掛式設計榮獲2019年德國IF設計大賞,讓原本只能默默待在角落的冰冷科技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家中擺設不可或缺的要角。
【802.11ac雙頻智慧型天線基地台】
802.11ac Dual Radio Smart Antenna Access Point
這台大大圓圓的路由器適用於高密度的使用環境,例如:飯店、校園、博物館、健身中心等,可以提供多人同時連線使用。
【4G LTE-A行動家用熱點路由器】
4G LTE-A HomeSpot Router
小一點長條形的路由器是給小家庭或是旅行時攜帶使用。
【AC2600 MU-MIMO雙頻無線Gigabit路由器】
AC2600 MU-MIMO Dual-Band Wireless Gigabit Router
這台有四根天線黑色的路由器,則是電競專用,不但網速更快,它的頻寬也大大提升,即使多人連線也不會互相影響、延遲,提供跨樓隔牆不斷訊的遊戲及影音串流體驗。
【精密機械產業】
臺灣是世界最大半導體設備需求市場,吸引許多外資設立研發中心,使得竹科精密機械產業獨步全球。
【大氣晶圓搬送機器手臂】
Atmospheric wafer-handling robot (RR757)
這是樂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運送晶圓片的機械手臂,也就是在無塵室裡看到的晶圓片傳輸機。旁邊有個控制台,有自動傳輸和手動傳輸兩種模式可以選擇,大家可以試著操作看看。仔細看一下機械手臂的前端有三個小圓孔,這個圓孔就像吸盤一樣透過吸住晶圓片來運送。這個傳輸機裡有一個感測器,當地震發生時,所有的動作都會被切斷,唯獨吸盤仍會繼續吸住晶圓片,避免晶圓片有任何損壞。

2F產業應用與結合區
【產業應用與結合】
由於跨領域技術應用的趨勢,全球各家廠商仍在不斷探索使用者的習慣以創造新藍海。
【紅外線魚眼網路攝影鏡頭】
PD771 5MP IntelligentIR Fish-eye Network Camera
這是一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紅外線360度魚眼網路攝影機。它的防水、防爆、防塵都是最高等級,可以浸在水下一公尺,持續30分鐘都不會進水;鏡頭經過強力水柱測試,可達防爆效果;因為完全防塵所以不需要清潔,可安裝於室內或室外,不會受到天氣影響。涵蓋的範圍可達方圓10公尺。
【光療儀】
LED Bio-Light
這是千才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的光療儀,利用LED發光二極體發射出醫療用紅光、藍光和黃光。波長660奈米的紅光最具穿透力,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其功能是改善新陳代謝、促進傷口癒合以及淡斑美白;波長415奈米的藍光可以抑制油脂分泌、消炎殺菌治療青春痘,並達到肌膚油水平衡;波長590奈米的黃光可以滲透皮膚真皮層1-2公釐,主要效用是促進膠原蛋白增生、提升血液和淋巴循環。

3F文化館
這面牆介紹了新竹科學園區設立的幾位重要推手。孫運璿先生主導了工研院的成立、李國鼎先生努力推動全國科技發展、徐賢修先生構想設立新竹科學園區、何宜慈先生擔任新竹科學園區首任局長並奠定園區基礎。
回顧大事紀,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正式成立,1986年新竹科學園區的電腦週邊產業,其多項產品的產量均達到世界前三名。在1993年產業導向轉變,新竹科學園區的IC廠商數及產業總營業額首次超過了電腦週邊產業,為新竹科學園區產業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新竹科學園區亦帶動了全國其他科學園區的創設。為了平衡南北發展,在1997年成立了南部科學園區,2002年設立了中部科學園區。
新竹科學園區創設至今,透過無數的堅持努力,發揮承先啟後的精神,持續完善基礎建設、整合各項資源並不斷創新。雖然經歷了數次的全球性危機,仍堅定不移向前邁進,成就了今日的新竹科學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