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歷史復活節:時空旅人.古蹟尋章

總統府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為業務考量,總統府自114年2月15日起,暫停每月「假日參觀」活動,重新開放情形將另行公告;另「平日參觀」照常開放(政府機關上班日之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2:00,最後入府時間為11:30)。總統府開放參觀完全免費,歡迎蒞臨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總統府一樓開放參觀展場出口處
時間:平日參觀為政府機關上班日之星期一至星期五09:00-12:00(最後入府時間為11:30);另每月1次假日參觀目前暫停開放,實際日程及恢復開放情形依總統府網站公告為主。

總統府前身為日本時代之臺灣總督府,民國35(1946)年更名為介壽館。民國39(1950)年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民國95(2006)年,為彰顯憲政上的意義及符合實際功能,正式更名為「總統府」。民國87(1998)年7月由內政部正式將總統府主體及其附屬空地公告為國定古蹟,範圍包括貴陽街、寶慶路、博愛路及重慶南路所圍塑的街廓。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服務台旁
時間:週一至週日 9:30-17:00

臺北市中山堂(下稱中山堂),前稱臺北公會堂,由日本政府建於1936年,1945年後由國民政府接管,2019年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定古蹟,迄今已有88年歷史。中山堂自落成以來,始終為臺灣重要之藝文展演活動場所,也創下許多藝文展演珍貴的「第一次」記錄,如舞蹈家蔡瑞月首場現代舞蹈創作發表會、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首次公演,已及由楊弦發起,日後帶來民歌風潮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都在中山堂舉行。中山堂1999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接管,近年來每年約有300至400場展演,繼續綻放熱情與活力。


*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
114年7月至12月預計舉辦活動

7/16(三)-11/30(日) 遇見·臺北書院中山堂藝文美學推廣活動
8/15(五)-8/16(六)舞蹈論壇
8/16(六)-8/17(日) 「2024 Dance Now Asia」舞蹈節
9/26(六)-9/27(日) 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更多最新資訊請至 https://www.zsh.gov.taipei/

*活動詳情請上中山堂官網https://www.zsh.gov.taipei/

臺北府城門-北門(承恩門)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光復後,陸續整修舊城門,整修後其餘城門大失舊觀,惟北門保留當原貌,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未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中國傳統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深具建築特色及歷史意義。

臺北府城門-東門(景福門)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東門從碉堡型的城門,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臺北府城門-南門(麗正門)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一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大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砌的城座、門洞則幸運的保持原樣。

臺北府城門-小南門(重熙門)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南城牆則加設有小城門─重熙門,位於台北城南城牆偏西處,為方便板橋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古,頗具歷史價值。

臺北郵局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免費入場參觀(預約導覽請上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網站)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臺北北門郵局二樓郵政博物館臺北館,上樓右轉為集章處1,左轉進入個人化郵票中心為集章處2,星期六日集章處2位於個人化郵票中心門口,亦可詢問櫃檯人員。
時間:郵政博物館臺北館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開放;休館時間為星期一、除夕暨春節初一至初二、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

臺北郵局之前身是位於北門內側京町(即今博愛路)的日式兩層樓房建築,建於西元1898年(明治31年)。西元1913年3月遭祝融全毀,同年11月於同址興建木造臨時廳舍。
西元1928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年輕建築師栗山俊一著手設計新郵局。兩年後臺北郵便局與電信局三層大樓落成,佔地4,000坪,為當時臺灣最大的郵局,又名「京町的郵局」。
臺北郵局的建築擁有古典式樣與現代建築的雙重特質,是西元1930年代臺灣常見的建築風格。鑑於其珍貴性,內政部於民國81年8月14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市定古蹟)。


◎臺北郵局114年7月至12月活動資訊
一、中正區歷史復活節-「時空旅人·古蹟尋章」活動(114/7/1〜114/9/30)
臺北北門郵局古蹟尋章活動,請進入「臺北北門郵局二樓郵政博物館臺北館」(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二樓)蓋章。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開放時間:
1.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2.休館時間:每星期一、除夕暨春節初一至初二、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

二、臺北北門郵局古蹟大廳開放參觀時間:
🔴開放日期:每周二、四(國定假日除外)
🔴開放時間:上午9:00至 下午17:00

三、臺北郵局「捐熱血 郵愛心」活動
1.時間:114年7月22日 上午9:30〜下午4:30
2.地點:臺北郵局內部廣場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 - 請由忠孝西路警衛室進入)
3.活動內容:捲衣袖,捐熱血。每一袋救命熱血都可兌領一份精美禮品。

四、臺北郵局樂齡集郵社團
歡迎對集郵有愛好的朋友參加「樂齡集郵社團」聚會,有專業講師講課,亦有集郵同好一起分享豐富的集郵資訊、知識。歡迎來電2311-4331#6817廖先生報名。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集章請注意開放時間:園區目前開放時間為06:00-20:00,實際開放時間以園區公告為準。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本館開放時間為週三至週日09:30–16:30,週一、週二、國定假日休館

*植物繪圖展(預定於7/25-9/21)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腊葉館
時間:週三至週日09:30–16:30,週一、週二、國定假日休館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原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座落臺北植物園西側,興建於1924年(大正13年),2008年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
日治初期為開發臺灣森林資源,從事「臺灣植物調查事業」,研究人員自野外採集植物個體,經乾燥製作成「植物腊葉標本」,以便保存、比對及分類植物種。本館為臺灣第一座專為收藏植物腊葉標本而興建的陳列館,是過去植物學研究的標本典藏寶庫。

臺北水道水源地(自來水博物館)

음성 가이드
무비 링크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自來水園區票口(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臺北好水環保束口背袋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自來水博物館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自來水園區」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如使用IG:請貼文標記「taipeiwaterpark」,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臺北水道水源地】
臺北市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始於日治初期,當時的臺灣衛生條件不佳,傳染病盛行,成為日人來臺初期亟待解決課題,1896年,後藤新平以衛生顧問名義來臺協助衛生改善工作,建議總督府延聘英國人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擔任專案技師,來臺進行衛生工程及水道建設相關調查,協助負責衛生工程包括了水源調查,隨行的有其學生濱野彌四郎。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生前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萬噸,用水人口12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自來水博物館114年下半年活動介紹:
【2025臺北親水節-再玩一下夏】
6/28~8/31於自來水園區舉辦2025臺北親水節,期間園內開放水鄉庭園,提供兒童溜滑梯、各式水柱、水瀑等清涼消暑遊戲設施,讓全家大小一同來玩水;此外,6/28~7/13期間特別推出期間限定雙滑水道設施,千萬別錯過!自8月起,還有豐富的原住民、父親節、古蹟探訪活動,讓遊客共度歡樂又清涼的暑期生活。

【2025秋OUT音樂節】
10/11-10/12將結合台大公館在地特色及推廣區域觀光,舉辦各式多元音樂風格之舞台演出,吸引學生、青少年族群造訪公館商圈,並將人潮延伸至自來水園區、公館水岸廣場、河濱公園,在舒適的秋季,一起走出戶外沉浸在音樂饗宴當中。

【2025公館聖誕季】
每年12月配合聖誕節慶,於自來水園區打造夜間景觀燈飾與日間花卉造景,提供休憩與拍攝亮點。今年預訂12月20日(星期六)邀請知名音樂團體舉辦聖誕音樂會,傳達聖誕溫暖祝福,同時讓民眾感受公館水岸藝文魅力。

*定時導覽資訊:
自來水博物館 週二至週日 10:00、14:00
觀音山蓄水池 週四、週六 14:30

*飲水思源頭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TeFiACKYk

李國鼎故居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李國鼎先生是當代臺灣經濟發展的關鍵人物。他自1965年起,陸續擔任如經濟及財政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等財經要職,對臺灣經濟由農業轉型工業、再轉型至高科技產業發展有卓越貢獻,被譽為臺灣經濟奇蹟重要推手及科技教父,成就享譽中外。1988年退休獲聘為總統府資政,直至2001年辭世。
李國鼎故居是他在財政部長任內時入住的官舍,辭世後科技產經界人士發起保留,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公告為市定古蹟,2010年起對外開放,建築本體及屋內陳設都保留著主人居住時的原貌。

臺北酒廠(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園區可免費參觀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位於臺北市的樞紐地段,園區內的建築多為歷史建物,其中更有12棟建物登錄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園區內原定有3棟建築為古蹟身份,2021年3月29日臺北市第135次文資審議會後,古蹟由原本高塔區、烏梅劇院及煙囪3處外,另指定試驗室、清酒工坊、蒸餾室、再製酒作業場、鍋爐室、包裝作業場、維修工場等 7處建築,而四連棟及米酒作業場則廢除歷史建築身分變更指定為古蹟,共計12處建築。

過去這裡是酒廠與樟腦工廠,現在以台灣文化創意的旗艦基地為願景,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獨特的「會展演店」經營模式,每年上千場次的活動均可吸引數百萬人次的造訪,不只是臺灣文青必訪的朝聖景點,也是國際遊客體驗臺灣生活美學的櫥窗,至今更已成為臺灣工業遺址活化再利用最廣為人知的場域,亦為民間單位與政府部會合作默契良善之示範場域。

華山1914文創園區 官方網站
https://www.huashan1914.com/w/huashan1914/index

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2006年公告為市定古蹟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原是日治時期臺灣銀行株式會社的高級主管宿舍,大約在1905年建造完成,光復後作為臺灣銀行及政府官員宿舍。運璿先生於1980年行政院長時期遷入,至2006年辭世,在此共居住26年之久。
佔地866坪的宅邸,除了常設展示台灣經濟發展之風華與歲月,以及運璿先生個人生活之點滴,亦不定期更換展覽內容、舉辦各種活動,是一個有深度卻易親近的文化場域。

紀州庵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紀州庵,是一家日治時期的料理屋,開設於西元1907年。「紀州」,取自紀州藩,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個藩,也是紀州庵店主人平松德松的故鄉,位於今日的和歌山。「庵」,指的是茅草覆蓋的房屋,因為紀州庵料理屋建立的初期,屋頂由茅草製作而成,因此命名為「紀州庵」。紀州庵的特色是可以在店內欣賞河畔風光,只要走過川端橋,就能眺望新店溪上的河畔落日。

當時有三棟建築,本館、離屋、別館,我們今天保存下來的這棟古蹟,就是當時的「離屋」,是一個長條形的木造建築空間。離屋的空間可以分為廊道、大廣間、床之間與庭園,大廣間有60疊榻榻米的大小,且中間沒有柱子遮擋視線,空間非常開闊。

1940年代,由於太平洋戰爭日趨緊張,紀州庵成為暫時安置傷患的處所。1945年日軍戰敗後,日人皆須遣送回國,這裡成為日人暫時居住的地方。
1950 年代,紀州庵轉為公務人員眷舍,成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及社會處的第一宿舍,幾棟建築皆被分割改建成數個區塊,提供給不同的住戶,園區內也陸續增設了多戶磚構平房,成為密集的住宅區。

2002年底,住戶大多已搬遷,本館和別館因失火而燒毀,只剩一棟離屋宛如廢墟般隱蔽在樹叢中,紀州庵周邊樹林茂密,四周更設有圍籬,讓人不敢靠近。
2004年,紀州庵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立古蹟,2011年紀州庵文學森林整建完成,由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進駐經營,讓這裡成為民眾散步、休憩、賞讀文學的一片園地。

*紀州庵官方網站
https://kishuan.org.tw/index.php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農園可免費參觀,館舍111年10月中新開幕,已啟用!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客家文化中心 一樓服務台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8:00(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限量小筆記本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貼文須公開,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占地約4.03公頃,公園座落於臺北市汀州路與師大路的精華地段,蘊藏豐富自然生態及人文內涵,為臺北市民認識客家文化的據點與休憩場所,並提供臺北都會客家群聚交流、展現生活記憶之處。

園區內有「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臺北市音樂戲劇中心」、「客庄生活館」等3棟館舍,室內提供藝術創作空間、主題展覽、表演藝術展演、多樣化課程、親子活動、特色咖啡廳、客家美食、等多元體驗;戶外設置伯公亭、敬字亭、茶山水田、生態溝渠、水車、農村體驗區等設施,並於露地栽培多樣客家時令農作物,推廣有機農特產品與食農教育,另有跨堤平臺廣場、自行車道等健康景觀休憩空間。


更多活動訊息請詳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HakkaPark

原警察局中正二分局(牯嶺街小劇場)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大廳免費參觀,牯嶺街小劇場建築古蹟導覽場次將陸續公布,更多活動及演出資訊請參考:牯嶺街小劇場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LTAGT

牯嶺街小劇場是台灣「前衛劇場美學」與「歷史文化資產」共存的一個指標性所在地。
原建於1906年的日本官舍,戰後改建為警察局。警局遷離後空間閒置,經藝文界人士奔走爭取,於1998年規劃成為展演空間。不僅是官方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先驅案例,也是台灣第一個以劇場營運為名義、由政府委託民間藝文團體經營的場地。
週末時常有戲劇演出和許多講座、影像放映活動,一樓大廳則開放民眾免費參觀,除了牯嶺街小劇場的歷史介紹,也歡迎在連農牆留言互動,找一找曾經來劇場的導演、演員和劇場工作者們的簽名和留言 !

寶藏巖聚落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60及70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1980年7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於是,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1999年,龍應台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作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並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聚落,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從2006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串起各群體彼此交流。然而,隨時空的遞延與調整,過去「藝居共生」中的「居」已非過去僅針對社區居民,而是聚落內各單位藉由「住居、進駐」,透過藝術計畫、生活經驗、環境課題、多元文化等,各群體彼此串聯及交流,激發創造出更多元的聚落面貌。寶藏巖的「藝居共生」,已成為孵育創意人才的共生聚落,並持續有機發展中。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國史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館免費入場,歡迎蒞館參觀。

*展場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及特別開館日9:30至16:30;閱覽室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臺北9:30~17:00,新店9:30~16:30)。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實體紀念章設置於國史館大門入口二側。
時間:週一至週五及特別開館日9:30至16:30。特別開館日請詳國史館官網公告(https://www.drnh.gov.tw/)。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時遞‧光域」限量紀念品─不銹鋼金屬隔熱杯墊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國史館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請標記「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本建築日治時期為交通局遞信部,設計者為森山松之助,井手薰擔任工程股長。建築注重防震、防火設計,建築外觀線條化繁為簡,細部裝飾則仍運用古典元素,可窺見日治時期建築由西洋歷史式樣建築過渡到現代主義形式的特色。
戰後,歷經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等機關使用,1971年由交通部正式接管。1998年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2006年交通部搬遷後,同年12月20日正式登記國史館為本建築之管理機關,2010年4月國史館擴遷揭牌啟用。

*國史館活動網址:https://reurl.cc/W0m197

台灣民主紀念園區(中正紀念堂)

음성 가이드
무비 링크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特展除外)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國定古蹟臺灣民主紀念園區指定範圍包括「正面牌樓」、「民主廣場」、「民主大道」和「中正紀念堂」。正面牌樓高30公尺,寬80公尺,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形制,民主廣場位於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之間,時有團體在此周邊廣場舉辦藝文展演活動。穿越民主廣場為民主大道,兩旁花壇種植各色花草,主堂體高70公尺,由臺基、堂體及屋頂構成,室內有展廳及演藝廳等空間,供各界進行展演活動。

解嚴以後,隨著臺灣政治轉型,園區空間因為具有大型廣場並鄰近博愛特區,屢次成為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重要集結地點,最著名者如民國79年(1990)之三月學運,抗議學生曾於廣場樹立大型野百合塑像,其抗爭訴求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是臺灣回歸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重要里程碑。同時此處亦為臺北市中心最大的公園綠地,是周邊居民日常生活休憩、運動、社交的開放空間,更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展演場所,對臺灣民眾而言具備多重、複雜的歷史記憶與意涵。

*封面照介紹:自由廣場牌樓-蔡羽軒攝
*景點照片1:生態池之美-利宜庭攝
*景點照片2:3樓多媒體人權展區照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提供
*景點照片3:南洋杉步道-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提供

*官網網址
https://www.cksmh.gov.tw/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簡介影片-臺灣華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2VFyVYoYI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開放時間:每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1樓服務台
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18:00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神秘小禮物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如使用IG:請貼文標記「ncpi_taiwan」,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座落於臺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本建築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直至今日,在熙來攘往的街道旁已悄然矗立超過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航業有限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均曾設址於此,2014年獲臺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並經文化部指定修復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基址,續以深耕臺灣攝影文化發展,賦予古蹟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覽活動詳情:
📌展覽「虛空之境:虛空之境:當代攝影中的領土與都市凝視」
3樓展間「領土」6/24 - 11/2  | 2樓展間「都市」7/17 - 11/23

📌暑期教師研習活動「歇熱(hioh-jua̍h)的寫真講座:對鏡頭看台灣文化佮語言」:7/23、7/26、7/29

📌暑期親子活動「夏日影像特攻隊」:7/5、7/27、8/16、8/23

📌團體導覽預約: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Detail.init.ctr?actId=50016

📌官網:https://ncpi.ntmofa.gov.tw/Default.aspx

📌當期活動:https://ncpi.ntmofa.gov.tw/News_Actives_photo.aspx?n=8001&sms=15675

原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음성 가이드
무비 링크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大門入口右手邊,電梯前方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官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228.Museum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禁書時代展-滾輪保密章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請貼文標記「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粉絲專頁、「 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一、歷史沿革:從教育基地到國家紀念場域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07年掛牌,2011年2月28日正式開館,為臺灣轉型正義的重要館舍。
原為1931年落成的「臺灣教育會館」,由日治時期總督府營繕課建築師井手薰設計,融合現代主義與日式折衷風格。會館由臺灣教育會管理,作為教育推廣與展覽空間,也是當時美術展的重要場地。
戰後由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為「臺灣省參議會」會址,見證臺灣地方自治發展歷程。1958年省議會南遷後,建物轉為美國新聞處,提供圖書閱覽、展覽與表演,成為臺灣人接觸國外事務的場所,為當時重要的國際文化窗口。
1990年代美國新聞處遷離,社會開始關注建物保存與再利用。1993年建物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建築空間與參觀資訊
館舍地上三層,保留原始格局,設有無障礙設施。常設展以實體及互動方式呈現二二八事件歷程與歷史背景,融合史料與現場感體驗,引導參觀者認識臺灣人權發展歷程。
空間配置包括:一樓南翼展演廳、北翼辦公與展示空間及戶外庭園廣場;二樓為常設與特展區;三樓為藝文空間。設有經常性舉行展覽導覽、真人圖書館/講座、人權影展等活動,團體可預約參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延伸參訪建議:串連南海學園文化聚落
紀念館位於南海學園文化區,可搭配參訪鄰近機構,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植物園等,串連歷史、藝術與自然教育資源。亦可延伸至總統府、中正紀念堂,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參訪路線。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活動資訊:

「成為一個普通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30 週年特展」
展覽期間:2025年7月8日(星期二)至2025年8月10日(星期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展覽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3樓藝文空間/台北市南海路54號3樓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有想像過,30歲時,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

「成為一個普通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30週年特展」希望透過回顧與展望,邀請觀眾看見台灣三十年來的司法改革歷程,如何造就改變,讓許多重要權利成為每個「普通人」的日常,也看見在歷程中奮鬥的人們,一路上留下的腳印,使後人亦步亦趨,進而開創未來的改變之途。

這場展覽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司法改革的集體願景。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臺北記憶倉庫)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館一二樓展覽皆為免費自由參觀

「臺北記憶倉庫」原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是一座興建於1913-1914年間的紅磚造房,為臺灣少數保有三井集團菱形商標之建築。其空間作落在北門、臺北車站旁,且鄰近淡水河、大稻埕碼頭,反映當時臺北興盛的貿易發展,見證商貿運輸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2016年臺北記憶倉庫配合西區門戶計劃實施,以異地重組方式向東搬遷51公尺保存,並於2018年完工,以「臺北記憶倉庫」為場館名稱重新亮相,作為訴說臺北西區城區發展故事的歷史建築。

場館官網:https://taipeiinfohub.com.tw/
場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infohub?locale=zh_TW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臺灣文學基地)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每週二至週日 AM10:00 - PM18:00(每週一休館)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服務中心、齊東舍、展覽廳、創作坊、文學厝
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臺灣文學基地位於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是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批採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落。日治時期為文官宿舍,其中27號日式宿舍曾為國民政府時期參謀總長王叔銘上將官邸,因此又被稱為「將軍宅第」。
齊東街因位處市中心,日式宿舍一度面臨拆除,幸而在地居民及專家學者的努力,促成鄰近九幢日式宿舍的歷史建築保留,這也被視為「臺北市市民重要且無價的歷史文化資產」。
目前臺灣文學基地共包含七幢歷史建築,由國立臺灣文學館營運,園區內枝葉扶疏、鳥叫蟲鳴,是都市沙漠中難得的綠洲。館內定期舉辦文學跨域展演、講座、說故事等活動,也可以近距離與國內外駐村作家互動交流,歡迎大家前來體驗別具風情的臺灣文學!

* 臺灣文學基地下半年展覽及活動列表:
1.「不願被消失-日式宿舍到文學基地」常設展:即日起~
2.「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即日起~2025/10/12
3.「駐村作家系列講座」:駐村期間週末活動
4..「繪本好時光」:每週三14:30~15:30、每週六10:30~11:30
5.「母語說故事」:每月第三週之週日10:30~11:30


*最新展覽及活動訊息,請至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https://tp.nmtl.gov.tw/home/zh-tw
或粉絲頁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teratureBaseHub。

原臺灣軍司令官官邸(孫立人將軍官邸)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大廳(志工服務台)
時間:週一至週五11:30-21:00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官邸限定運動毛巾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孫立人將軍官邸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孫立人將軍官邸」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台北市定三級古蹟,由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並於西元1909年(明治42年)落成,建築風格採「和洋併存」的樣式,強調文化、自然與和諧,為當時高等官舍流行的建築格局。官邸在日治時期曾作為數任日本總督的別館,光復以後曾作為陸軍總司令官舍,是見證台灣近代史軍政權力轉移的重要場域。近年經修復後委外經營,現今營運融合古蹟意象與創作者理念,將空間以文創餐飲型式活化運用,傾力於教育與藝文活動推廣,讓老建築的歷史與生命力淵遠流傳。

*照片說明:
1. 經典和洋並置式百年官舍
孫立人將軍官邸為臺北市直轄市定百年古蹟,是日治時期興建保存至今少見的「和洋併置」建築設計形式,為當時高等官舍流行的建築格局。

2. 以一代名將為名之高階將領官舍
1945年國民政府遷臺後,本官舍轉作為陸軍總司令之官邸,一代名將孫立人將軍在其擔任「台灣防衛司令官邸」以及「陸軍總司令官邸」等官職時居住在此近8年的時間,而後因「孫立人兵變案」而遷離,為了紀念孫立人對台灣的功勳與貢獻,文資局於2017年將此建築更名為「孫立人將軍官邸」。

3. 藝文餐飲注入老建築的活化再生
從日治時代的總督別館到光復後的陸軍總司令官邸,建築規模僅次於現今台北賓館的官邸過去一直有著神秘濃厚的軍系色彩,近年在民營化開放後成為民眾可走進享受藝文的風雅餐廳。

*參觀資訊
開放參觀時間:平、假日11:30 – 21:00
(若遇餐宴活動包廳或包館情形則不開放參觀)
導覽服務:每周一至周五11:30、12:30、13:30、15:00、16:00、17:30

*免費導覽預約平台:https://tinybot.cc/artgogo/
每梯次導覽時長為30分鐘,每梯次限額20名,額滿為止。
逢國定假日、活動包場、週六日皆不開放導覽服務。

*孫立人將軍官邸(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unLiJenResidence

舊廈門街派出所(川端町派出所)

음성 가이드
무비 링크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集章資訊,請隨時至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廈川玖肆/川端藝會所
2022年 老屋新生大獎 整建維護特別獎
2021 2022年 打開台北
2019年 台北市老房子文化運動
2015年 台北市定歷史建築

川端町派出所於1936年竣工,屬日治時期臺北南警察署轄下。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二層樓,走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為臺北市1930年代興建派出所之代表作。曾先生將建築所承載的記憶持續堆疊,激盪出屬於當世代使用者的火花。為了充分運用這個場地,積極與各方接洽合作機會,規劃繪畫、講座、手作體驗工作坊,邀請民眾在日式西洋老屋中,創造不同的回憶與體驗,賦予老屋新生的新意義,讓文化與建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詳細開課日期與報名請關注 臉書粉專: 川端藝會所

*空間介紹影片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0/folders/1QPYEz6dvZKe5C41mU1Z81nw6Z5RuGZvL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南海書院入口服務臺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神秘小禮物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曾是台灣表演藝術重要的發表場地,為1950年代戰後中國古典樣式新建築風格,2006年12月20日登錄為中正區的歷史建築。

賞‧悦‧人文藝術 盡在藝教風華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以下稱本館)設立於1957年3月29日,為我國首座公立藝術館,也是唯一以推動「藝術教育」為核心業務的政府機構。館務以「人與藝術」的關係為中心理念,配合教育部政策,推動學校藝術教育扎根工作,並結合各界共同推展美感教育,以陶冶國民品德、豐富大眾精神生活、美化社會文化品味,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全民「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目標。

本館位於具有自然與人文特色的南海學園園區,館舍屬1950年代建築,為戰後中國古典樣式新建築風格,包含南海劇場、南海書院2大建築體,辦理與推動學校藝術教育相關活動,是藝術發表、學習及培育創意人才重要的園地。

*藝教館下半年活動資訊: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thNARy3-TVPZhpHOzj7HWY3BUP11YPAR/view

蒲添生故居(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음성 가이드

*本場館可事先預約,免費入場參觀!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蒲添生故居為中正區歷史建築。
蒲添生是台灣雕塑界的先驅,自二次大戰後期,從日本學成返國,即致力開拓台灣雕塑界的遠景。蒲添生一生浸淫雕塑藝術,對藝術創作熱情從不衰減,造詣日益精湛,藝術創作譽滿寶島,深受眾人推崇敬仰。蒲添生逝世之後,留下的藝術作品高達數百件,從偉人塑像﹑政商名流的人像﹑唯美的人體和趣味小品,風格多樣性呈現,將雕塑藝術發揮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基於台北市政府近近年來大力推廣文化藝術,提升台北市藝術化與現代化的高品質城市風貌,蒲添生家屬為響應政府重視文化藝術的政策,並紀念蒲添生一生奉獻藝術的成就,特將蒲添生居住寓所及工作場所,整建為「蒲添生故居」並在文化局輔導下對外開放,予市民多一個欣賞藝術的空間,更首創可以觸摸藝術品的紀念館,讓大眾分享蒲添生精采豐富人生,感受藝術文化之美。

獻堂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음성 가이드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獻堂館二樓推廣組辦公室入口處右側桌面
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7:00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教育電臺紀念徽章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教育電台聲動全世界-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粉絲專頁、「 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如使用IG:請貼文標記「@ner.gov.tw」,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民國46年教育部為籌建學術研究機構辦公處所興建「東方文化館」,由修澤蘭建築師設計,46年1月動工,後彰化、華南、第一商業銀行及台灣省合作金庫為紀念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先生為臺灣教育與公益付出的重要貢獻,發起籌建林獻堂先生紀念館,教育部爰將東方文化館改為「獻堂館」,經上述各行庫認攤建館經費,於46年10月25日落成。

獻堂館為紅柱綠瓦兩層四合院式典型之傳統建築,屋角飾以脊獸。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於96年2月9日正式將獻堂館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目前獻堂館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北總臺現址,一、二樓設有聲音故事館展區,歡迎民眾參觀。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官方網站 https://www.ner.gov.tw/

南海學園科學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음성 가이드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市定古蹟「南海學園科學館」於民國48年(1959)落成,外觀設計仿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宮殿式重簷攢尖屋頂特色,呈現傳統北方中原建築樣貌,內部空間為盧毓駿建築師表現現代主義建築的實驗場域,自總統府沿重慶南路方向南望,為當年高度僅次於總統府的臺北市城市地標性建築並堪稱臺灣現代建築之代表。
本棟建築自2008年由工藝中心正式接管並著手進行修復,建物已成為臺北市市定古蹟,透過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入駐,以「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全新姿態華麗轉身,臺北分館除了再現建物的昔日風華,也將自己定位為當代工藝資訊交流的平臺,定期策劃國內、外工藝專題特展,設置主題工坊、開辦工藝學堂等活動,並獎助青年工藝家參與國際競賽和交流,以展現新興工藝思維及趨勢。期許民眾透過親身接觸、體驗與消費,將美的設計元素和理念運用於生活中,創造更愉悅的生活環境,期透過工藝「漫活SLOHAS」啟動社會的「漣漪效應」從工藝活動與民眾互動,讓人感動,引發大家一起行動,感受、學習工藝技藝與匠師頂真精神。

*114年下半年活動資訊:
06/01-09/21位來‧2025臺灣工藝展
10-12月 臺灣工藝百年常設展
原住民編織展
12月 陳景林天然染織特展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網站:https://reurl.cc/VWpR55

監察院

음성 가이드

* 監察院開放參觀完全免費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本院1樓服務臺
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

監察院國定古蹟為二層鋼筋混凝土磚造,興建於1913年,1915年竣工,日治時期為「台北州廳舍」,是北臺灣最高行政機關,轄區包括現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民國四十七年監察院進駐至今。

這棟建築由臺灣總督府的官方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負責設計,在日本明治維新西化風潮下,把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元素大量引進臺灣,為臺灣目前保存較完整之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主體建築揉合了各種風格,包括扁平的銅製圓頂、華麗巴洛克風格的「破縫山牆」、「三聯拱窗」。大門、大廳的立柱用改良「托次坎式」,二樓為改良「愛奧尼克式」。兩翼則引進「馬薩式」屋頂,外牆運用紅磚與灰白仿石營造出帶狀滾邊…各種建築結構紛呈,相互輝映。


*監察院開放參觀之時間、方式:
1.個人參觀:每星期五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開放個人參觀,毋須事先預約申請。但應於參觀日攜帶身分證明文件向本院服務臺辦理登記。
2.團體參觀: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開放10人以上團體參觀,須於參觀日之7個工作日前,至監察院網站預約,提出申請。
3.拍攝婚紗照:每星期五中午12時至下午2時及星期六、日上午9時至12時,開放拍攝婚紗照,須於拍攝日之7個工作日前,至本院網站預約,提出申請。
4.如遇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含連續之例假日),暫停開放院區參觀及拍攝婚紗照。

臺大醫學院舊館(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음성 가이드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NTU Museum of Medical Humanities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本館大門入口處木桌上
時間:週一至週五09:30~12:00,13:30~16:30,請留意中午12:00-13:30未開放參觀(可蓋印章),週六、週日與國定假日休館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臺大醫學院限定院徽徽章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請貼文標記「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場館介紹: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位於醫學校區,館舍建於1907-1913 年,由近藤十郎所設計,採用法國風格後期文藝復興樣式。
本館之保存與修復,以注入人文精神於古蹟建築為主,並彰顯其長期伴隨臺灣本土醫學教育及醫療發展的珍貴歷史價值。啟用後,主要做為本院醫學人文教育、醫學文物展示及校友師生交誼之中心。
館內的展示主題包括:臺大醫學院120 週年院慶展「上醫醫國」、臺大醫學院的寄生蟲與蛇毒研究、郵票上的醫療照護、演化與人、臺灣衛生醫療發展、高齡社會健康照護藍圖2.0。希望藉由本館展示內容,發揮教育功能,除了期盼能夠激勵本院師生,傳承醫學院景福校友精神,也期待引導一般民眾、學生,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各面向對於「人」這個主體,有更全面性的關注與理解,並建立以人為中心的關懷精神與文化。
Located at the Downton campus, NTU Museum of Medical Humanities is housed in a building complex built up between 1907 and 1913. The architecture was designed by Mr. Kondo Juro adopting the French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late Renaissance period.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building, there was a reconstruction in 1995. The pre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building is in honor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local Taiwan medical science development. The Medical Humanities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center for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exhibition of medical culture artifacts, as well as social center for alumni,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The current exhibitions include:
"The special exhibition for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NTUCM – The best doctor heals the country",
"The NTUCM researchers on parasites and snake venom",
" Postage stamps about medical care",
" Evolutions and humanki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infectious disease management in Taiwan",
"The blueprint of geriatric care for a healthy aged society".
We expect that the exhibitions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from respectful doctors and alumni of NTUCM across generations, carry on valuable traditions, and bring into full play of its potential educational function.
Through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with a more 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way, the exhibition will lead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and care about human beings and human welfare.

更多資訊在官網:
網站連結:www.mc.ntu.edu.tw/mmh/Index.action
臉書連結:www.facebook.com/NTUMedicalHumanitiesMuseum

*開放時間:
週一~週五 9:30~12:00、13:30~16:30,
請留意中午12:00~13:30未開放(週六、週日與國定假日休館)
「開館時間請以本館網站、FB公告為準」
電話:(02)2312-3456分機262188

NTU Museum of Medical Humanities
Hours: Tuesday to Sunday 09:30∼16:30  Closed on Monday and national holidays.
Tel: +886-2-23123456 Ext.262188

※受限於館舍限制,本館目前缺乏無障礙設施。 Apologize for the lack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寶藏巖

음성 가이드

*本場館可免費入場參觀!每日開放時間8:00-16:00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寶藏巖為中正區直轄市定古蹟,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當時漢人初入墾臺北盆地,有部分僧人隨之進入盆地建寺弘法,此為重要歷史見證。寶藏巖主祭觀音佛祖,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又稱為石壁潭寺、觀音亭。寺前的新店溪古時可通舟楫。歷經多次修建,目前所見雖多為晚近時期改建之物,但仍有些石柱、石垛、石雕、木雕與石碑仍為清代原物。嘉慶三年(1798)所立之「觀音亭碑」詳述建寺始末。特別是楹聯多為泉州安溪移民信眾之落款,為安溪人開拓公館及景美一帶之見證。

郵政博物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只要蒐集到本景點的電子章,即可獲得郵博館紀念L型資料夾活動(請於兌換時間至中正區公所兌換,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郵政博物館館廈位於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2段45號,1至7樓展層均對外開放,展示內容以郵政歷史、文物及郵票為主。1樓「營業廳」除介紹郵博館沿革外,並設有服務台,販售精美郵票、郵摺、專冊及文創商品,歡迎購藏。

2樓「經典郵博」,以「中華郵政大事紀要」引領走入郵政殿堂,藉由珍郵、珍封及諸多文物,回顧郵政歷史與時代印跡,另有「郵務士大體驗」、「行動郵車」等趣味互動設施,讓大小朋友體驗。

3樓「郵政歷史」,以「郵遞」為主軸,規劃「古代郵驛」、「現代郵政」、「軍郵」及「郵遞之旅」等展區及環形劇場,以沉浸式展場氛圍,帶領大家品味郵政歷史的雋永文化。

4樓「兒童郵園」,以信鴿家族繪本手法,將「寓教於樂」教育理念融入展覽敘事、空間設計及資訊科技交互運用,係能讓兒童了解郵局服務的有趣多元學習展場,且每月雙週六下午舉辦「聽鴿鴿說故事」活動,親子家庭千萬別錯過喔!

5樓「郵票世界」,展示世界各地120多國逾8萬枚郵票,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是一個可滿足視覺享受的郵趣天地。

6樓特展室,不定期舉辦各項主題特展,內容豐富多元,兼具美感與教育內涵,運用多媒體提供有趣之互動體驗,或安排手作教學活動,深獲大眾喜愛。

7樓為郵政專業圖書室,提供舒適且安靜的閱覽空間,並備有郵學書刊及參考書籍,歡迎大家多多利用。

另中華郵政公司近年陸續於臺北北門郵局2樓、高雄郵局站前大樓2樓及臺中民權路郵局3樓設立郵政博物館臺北館、高雄館及臺中館,與在地郵局協作,辦理各項展覽與活動,提供豐富的藝文饗宴,促進地方休閒觀光,歡迎蒞臨參觀。


*郵政博物館114年7月至12月展覽活動資訊:
一、郵政博物館本館2樓「郵樂園地」部分展牆,自114年6月20日展出鹽月桃甫設計第2批臺灣風景名勝紀念郵戳(台灣名勝便スタンプ)14枚戳圖(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授權),並將相關戳圖製作為趣味郵戳,供參觀者現場蓋戳留念。

二、郵政博物館本館6樓特展室舉辦「數學郵樂園」特展,以數字探險森林、數學大師殿堂主題單元,打造一座結合郵票與數字的奇幻樂園,展期自114年7月15日至11月9日止,歡迎大家一起來體驗數學的魅力。
本展覽期間舉辦下列免費參加親子活動,請至郵政博物館官網/郵博快訊/活動報名項下預約報名,每場限額12組(每組:1大1小/小朋友限6~8歲),需自備活動當日參觀門票。
(一) 動感摺紙工作坊:8月2日(星期六)14:00-16:00(7月21日12:00起開放報名)

(二) 摺向未來工作坊:8月16日(星期六)14:00-16:00(8月4日12:00起開放報名)

(三) 數學探險隊-手作直線花卡片:9月14日(星期日)第1場11:00-12:00、第2場14:00-15:00(9月1日12:00起開放報名)

三、配合臺北館114年7月5日開展之「FUN玩具–童玩郵票特展」, 展覽期間凡入館參觀者於展場打卡或拍照上傳至FB、IG或Google Map,經導覽人員確認,即贈送郵政L型資料夾1個,展覽期間分梯次(7月5日、8月1日、9月2日、10月1日、11月1日及12月2日起)限量贈送,送完為止。


*郵政博物館官網(https://museum.post.gov.tw )

國立歷史博物館

음성 가이드
무비 링크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是政府設立第一個國家級博物館。建築前身為一座日式木造建築,是日本殖民時期為舉辦1916年臺灣勸業共進會所建之「迎賓館」,後作為總督府商品陳列館,政府遷臺後於1955年撥交給史博館。

1950至70年代,歷經數次大小規模擴增及改建,成為今日鋼筋水泥之傳統北方宮殿樣式,見證戰後為復興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2007年經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登錄為「歷史建物」。

國立歷史博物館開館之初並無館藏,1956年教育部撥交戰後日本歸還古物及河南博物院原藏文物各一批,成為史博館館藏的重要基礎。此後陸續經由政府機關撥交、各界熱心捐贈、館方購藏、民間發掘出土文物等多項管道,使藏品日益豐富,至今已達6萬餘件。樣貌多元,古今兼備,深具民間性與生活性。

*「在這裡與你相遇」簡介影片:https://imedia.culture.tw/channel/nmh/zh_tw/media/142572

*更多最新展覽請上官網查詢:https://www.nmh.gov.tw/

行政院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行政院每週五開放參觀,參觀申請須於2天前(即星期三下班前)至本院網站完成申請。

*行政院院區開放參觀網路導覽 https://www.ey.gov.tw/Eyvisit/DA8D9944F824AB34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行政院珍貴史料展示館2樓(樓梯上去左手邊)
時間:週五9:00-16:00(限於行政院官網提前預約參觀者)


行政院中央大樓融合了現代主義建築風格,1998年7月30日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該大樓始建於1937年,由總督府營繕課的井手薰團隊設計,其設計深受德國包浩斯設計學院機能主義影響。內部空間強調功能區分明確,外部造型則以簡潔的方塊體與水平線條組合為主,這與同時期如監察院、公賣局、總統府及臺大醫院舊館等建築風格有顯著差異。
大樓平面呈日字形,外觀似三層樓,但中央部分有四層樓高,實際樓高達16.5公尺。屋頂採用水平設計,沒有古典希臘式的三角頂或圓頂,也沒有尖塔。大廳樓梯扶手及欄杆形式簡潔無裝飾,整體設計手法與中山堂相似,展示了現代主義建築的簡約與功能性。
行政院第一會議室是行政院長主持會議的核心空間,歷經多次整修,最近一次更新是在2023年。會議室挑高約9公尺,更新後仍保持原有的典雅風格。重大法案和措施,如「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及各項產業經貿政策、法律案、預算案等,均在此決策後送交立法院審議。另外,玉山廳位於正大門左翼,是院長接見國內外賓客的常用場所。
行政院中央大樓不僅見證了臺灣的歷史變遷,也展示了現代主義建築的魅力,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對古蹟建築有興趣嗎?本院每週五開放參觀,記得上網預約!

楊英風美術館 YUYUYANG MUSEUM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場館免費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楊英風美術館1樓與3樓
時間:每週三至週六 11:30–17:30

***本景點有AR拍照完成任務,加贈楊英風美術館DM活動(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步驟1>開啟下方AR圖示:
將出現AR圖片(圖片可放大、縮小、拖曳位置),以趣味動作,把楊英風美術館或作品當背景,人須入鏡,拍張美美的照片~

<步驟2>上傳自己的社群媒體:
將拍下的美照,寫下你的集章心得,如用臉書請貼文標記「楊英風美術館」粉絲專頁、「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粉絲專頁;如使用IG:請貼文標記「@yuyuyang_museum」,貼文須公開,再把貼文網址私訊「歷史復活節—臺北市中正區公所」即完成任務!

<步驟3>於表訂兌換時間(詳首頁或集章頁面兌換資訊),至中正區公所出示已上傳之畫面兌換


楊英風美術館成立於1992年,由藝術家楊英風的自宅改建而成。雖然館舍規模精巧,但濃縮了楊英風的藝術精髓。

楊英風是臺灣戰後現代雕塑的重要開拓者,他的創作涵蓋版畫、速寫、雕塑,探討傳統與現代文化、宗教哲學及自然環境的藝術思考。

館內常設展精選了各時期代表作,展示他如何將書法線條轉化為立體雕塑,並運用不鏽鋼等材料傳達生命力量與動感,反映社會與人文關懷及藝術創新精神。

*楊英風美術館下半年度活動資訊:
《豐韻》—藝術家眼中的身體之美展 ⟡
✦ 宇宙萬物,是生命之源。
而「人體」,正是藝術最原初、也最深刻的題材。
本展聚焦四位來自
不同生命歷程的台灣藝術家,
他們以畫筆與雕刻,將「身體」化作提問世界的方式:
▍張萬傳|描繪勞動日常的韻律詩人
▍蒲添生|雕刻動勢的節奏大師
▍陳夏雨|極簡中蘊藏深情與重量
▍楊英風|從身體走向哲思與宇宙
他們看見的不只是形體,
而是身體與土地、信仰、靈魂之間的流動與聯繫。

➤ 展覽地點| 楊英風美術館 2F、3F
➤ 展覽時間| 2025.06.18 — 12.27
(每週三至週六 11:30–17:30)
➤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協辦單位| 呦呦藝術
➤ 合辦單位|蒲添生雕塑紀念館、張萬傳網路美術館、陳夏雨家屬、楊英風美術館

立法院(原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114年9月20日世界古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開放民眾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議場門口及大門川堂
時間:配合古蹟日當天開放民眾參觀時間

立法院行政大樓(原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 1 號,本建物源起考據為日治時期大正八年 ( 西元 1919 年 ) ,原為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校舍 ,並於昭和 10 年 ( 西元 1935 年) 曾經整建 ,二次大戰時期因歷經美軍轟炸,除了1935至36 年間新築的校舍未受波及外,原 L 形紅磚建築物已半付祝融,僅剩紅磚建築體存在,因此現在的完整建築物乃戰後在僅存的紅磚建築體上加蓋重建。
光復後曾作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辦公處所,1956 年南投中興新村建設完成,省府單位陸續遷入,原址空下來的廳舍則由立法院接收,陸續於西元 1960 年進駐使用。建物為西元 1930 年代初典型的折衷式建築,外表貼國防色面磚為其特色。考量到日照,南側棟的迴廊是在南邊,而西側棟的迴廊在東、西二邊都有。目前外觀是戰後保留紅磚外皮加屋頂重蓋的。於青島東路側研判 1935至36 年新築的校舍為考量防空保護色作用而貼上國防色面磚,目前立法院把靠近內側的部分漆上紅色後,老建築也為市民們增添一筆城市記憶。
在臺北市近代歷史建築中,本建物具有西元1930 年代風格的時代性意義。而今日之行政大樓為二層黑瓦及三層平屋頂建築,作為立法院各處室之辦公處所使用部分已達 80 年之久。

*更多古蹟詳細簡介,請觀看古蹟日摺頁:https://reurl.cc/kOe2mx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09:30-17:00
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均照常開館。
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閉館前30分鐘停止售票服務。

*票價資訊:全票:30元 |半票:15元(門票可參觀本館與古生物館)

*票價優惠訊息:四館聯票 全票:130元 |半票:65元
(憑四館聯票可於購票日起一個月內參觀本館及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各一次,詳細資訊可上https://www.ntm.gov.tw/cp.aspx?n=5451)

*場館介紹:
成立於1908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是臺灣現存最早的自然史博物館,完整展示臺灣人文、地質、動植物研究發現軌跡和面貌,成為臺灣現代知識的啟蒙地。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和飾有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搭配頂端的羅馬銅皮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意象,是台北城內重要的歷史地標。

*展覽資訊:
特展
1. 「偶.多元文化之身」 特展,展期113/12/31 09:30 ~ 114/08/31
2. 「臺灣有犀」特展,展期114.06.17-115.05.31

常設展
1. 博物臺灣 常設展
2.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3. 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
4. 臺博數位導覽APP

*更多資量在官網:https://www.ntm.gov.tw/News_actives.aspx?n=5472&sms=13389

勸業銀行舊廈(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09:30-17:00
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均照常開館。
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閉館前30分鐘停止售票服務。

*票價資訊:全票:30元 |半票:15元(門票可參觀本館與古生物館)

*票價優惠訊息:四館聯票 全票:130元 |半票:65元
(憑四館聯票可於購票日起一個月內參觀本館及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各一次,詳細資訊可上https://www.ntm.gov.tw/cp.aspx?n=5451)

*場館介紹
此建築落成於1933年,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1991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1997年變更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05年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成案,土地銀行與臺灣博物館合作,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定位為自然史及金融史博物館,展覽古中新代的三葉蟲、恐龍、哺乳動物等各種化石紀錄,揭開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同時展出土地銀行行史及古蹟修復等。

*展覽資訊:
常設展
1. 古蹟探祕—勸業銀行舊廈古蹟修復常設展
2.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
3. 土地銀行行史展
4. 臺博數位導覽APP

*更多資量在官網:https://www.ntm.gov.tw/News_actives.aspx?n=5473&sms=13389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票價資訊:全票:20元 |半票:15元

*票價優惠訊息:四館聯票 全票:130元 |半票:65元
(憑四館聯票可於購票日起一個月內參觀本館及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各一次,詳細資訊可上https://www.ntm.gov.tw/cp.aspx?n=5451)

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南門工場」,曾是臺灣製造並試驗兩大專賣品─樟腦、鴉片的重鎮, 70年代起公賣局在此成立南昌配銷處。
1998年指定為國定古蹟,經修復再利用後,再生作為博物館,現存古蹟有:過去作為樟腦倉庫的紅樓、原料倉庫的小白宮、四百石(ㄉㄢˋ)貯水槽及一段工廠紅磚圍牆,面積縮減至今日規模,不及原廠區八分之一。館內常設展—「煎熬時代」展示台灣樟腦與鴉片產製的產業發展史。

*特展
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展期113.08.20 - 114.08.31

*常設展
1. 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常設展
2. 臺博數位導覽APP

*更多資量在官網: https://www.ntm.gov.tw/News_actives.aspx?n=5474&sms=13389

臺北賓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開放參觀資訊https://subsite.mofa.gov.tw/tgh/cp.aspx?n=6199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假日參觀動線出口處-臺北賓館庭院露臺廊道
時間:以臺北賓館網站公告之假日開放時間為準https://subsite.mofa.gov.tw/tgh/cp.aspx?n=6199

臺北賓館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官邸,建築初建時採重視秩序與和諧的新文藝復興樣式設計,於明治34(1901)年落成;明治44年改建,大正2(1913)年完工,外觀改為較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民國34年11月28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總督官邸。民國87年8月16日,內政部指定臺北賓館為國定古蹟,民國95年6月4日重新整修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臺北賓館在總督官邸時期為迎接日本皇族及國內外來賓的場所。民國39年改稱臺北賓館,接待國內外貴賓,迎賓功能顯著。 目前,配合總統府假日開放的日期,每月開放一次。因此,臺北賓館除為我國外交儀典之舉行場所外,更具有親近歷史場景、民眾休閒遊憩之附加價值,其建築的美與歷史意義也將更為彰顯。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開放參觀資訊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
時間:

歡迎來到臺北東門,這裡藏著一座滿載歲月痕跡的歷史建築——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

走在仁愛路與林森南路交叉口,一座古色古香的鐘樓映入眼簾。這座鐘樓屬於日本禪宗「曹洞宗」,源自中國唐代兩位禪師——「洞山良价與曹山本寂」的教法,十三世紀由道元禪師傳入日本,提倡「只管打坐」的修行方式,深深影響東亞佛教世界。

1895年,曹洞宗隨著日治政府來到臺灣,不僅傳教,也積極推動教育。1908年在此設立別院,並於1930年興建鐘樓,成為當時少見的鋼筋混凝土佛教建築。別院也曾創辦佛教中學林,培養出多位本地僧才與教育工作者。

戰後,寺產變更,鐘樓一度被違建與攤販包圍,曾作為住宅、市場使用,也見證了庶民生活的點滴。其中知名的龍門客棧餃子館,就是從鐘樓後方的小攤起家,成為一段地方記憶。

所幸在文史工作者奔走下,鐘樓與東和禪寺得以保存,並於2006年整修完成,重現昔日風貌。如今,鐘樓後方現為臺北市政府青年局駐地,成為歷史與現代交會的場域,也為年輕世代打開一扇探索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臺北放送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114年2月28日重新開館後免費參觀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紀念館大門口,海報架旁邊
時間:周二至週日10:00-17:00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座落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其主棟建築前身為1931年(昭和6)所興建之「臺北放送局演奏所」,為鋼筋混凝土造之興亞式建築,反映三O年代日本殖民主義之背景歷史,設計者為栗山俊一。臺北放送局的部分空間當作為「貴賓館」使用外,除扮演活動期間的重要宣傳媒介,也提供重要參訪貴賓臨時休憩場所。
1945 年(民國34)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臺灣廣播公司。1947年(民國36)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時的廣播電臺扮演著黨政軍各界人士宣傳政令和民眾代表報告事件處理近況的重要角色。1949 年(民國38)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改為中國廣播公司。1996 年(民國 85)臺北市府基於本建築在二二八事件中的重要地位與歷史意義,選定作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館址以咨緬懷先民。「臺北放送局」109 年 5 月 14 日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作為古蹟保存。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時間:週一至週日上午10:00-16:00

建築式樣屬非古典系十八世紀哥德式風格,形式採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紅磚小教堂的風格。樸實親切與精緻華美兼而有之,甚具歷史文化價值,十字架、尖頂、鐘樓及大面的玻璃窗,是顯著的建築特色。

十字架
是基督教及天主教的精神象徵,因為耶穌是釘十字架受難而死,所以常見於教堂正面屋頂及講堂上,甚至門窗或桌椅上也常以十字架為裝飾。

尖頂或小尖塔
在正面入口上方,兩根尖形的小尖塔直貫而上,強調了哥德式教堂向上拔起的效果,有指向天空的引導作用,和後方的尖頂、十字架相呼應。

鐘樓
本教堂採偏於一側的單塔樓形式,高聳直立六十尺,是醒目的標誌,亦是禮拜堂的重要特色,內部有旋轉樓梯,頂層懸掛一口大鐘,原是召喚信徒聚會之用,或是配合讚美詩歌產生回應效果。

正面玻璃窗
大門正立面為哥德式的大型尖拱窗, 1985 年以前為彩色的玻璃,上有聖經故事,仿效歐式教堂的形式,使禮拜堂內有柔和的光線照來。之後改建為素色的玻璃,使室內明亮,又可緩和直射的強光,並增添教堂禮拜的氣氛。

魚鱗瓦
日治時代建築物常用的材料之一,現在已經沒有匠師也沒有生產,目前全台灣使用魚鱗瓦的教堂只有濟南教會一座

國父史蹟館

음성 가이드

*點擊地圖左下角「集章活動」即可查看集章進度!

*導覽將陸續更新資訊,請隨時到本導覽首頁更新至最新版本

*本館免費參觀,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到下午5點,中午12點到下午1點為休息時間,週一休館

*實體紀念印章開放蓋印!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時間:週一至週日上午10:00-16:00

「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瀕臨台北車站,公園內有「國父史蹟館」乙座,館內陳設仿造當年國父居住時的模樣,除了以圖畫及照片介紹孫中山先生在台灣的活動,國父當年用過的茶几、手稿、史料與照片等文物,其中甚至遠從舊金山蒐集國父使用的辦公桌椅;並種植了松、竹、梅,池塘、迴廊、曲橋以及草皮,櫻花以及杜鵑花也競相開放,富有十足的中國庭園風味。

國父史蹟館原為日治時代『梅屋敷』旅館,建造於民國前12年,是一棟約四、五十坪的長方形建築物,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理想瓦」,屋簷與雨淋板緊密結合,四周植有矮梅樹,幽靜清雅。國父於民國2年來臺下榻於此,曾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親書「博愛」二字,為其弟藤井一郎親書「同仁」二字,以作永久紀念。民國35年政府令以『梅屋敷』原址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正門匾額係先總統 蔣公親題「博愛」字畫,房中擺有木質方桌和坐墊,則係保存國父駐蹕時原狀。

  民國72年,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正式興工。國父史蹟紀念館須暫以搬遷方式拆移,俟鐵路工程告一段落,再於原址北方約五十公尺處重建。紀念館本館先於民國75年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竣工,庭院工程繼於民國76年2月底完成。同年3月12日國父逝世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

國父史蹟館館內展覽國父來台奔走的相關紀錄,深富歷史人物事件教育價值,經本府文化局於96年10月17日同意登錄「國父史蹟紀念館」為本市歷史建築,及名稱更名為「國父史蹟館」。

미리보기 화면입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