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影像展】草山·臺北400年古地圖及老照片展簡介

Audio tour

  歡迎來到草山·臺北400年古地圖及老照片展,我是這裡的導覽員小草,偷偷告訴您:這是一個如果沒有我的導覽,您將只能看懂一半的展覽!本展透過陽明山區的古地圖、舊影像文獻及衛星照片等,呈現自荷西、清領、日治、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至今,在這段期間陽明山上發生過哪些大事,地景又是如何變化、以及多元的先民產業變遷。待會看展的時候,請大家發揮偵探般的精神,找找看陽明山區在古地圖上的哪裡呢?如果想更加了解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人文歷史風貌,就由我來為您帶路吧!
  PS:本導覽有很多內容都是展場裡超難找到的獨家秘辛喔!敬請一邊看展覽,一邊聽我介紹吧!

陽明山大事記

Audio tour

  陽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這一帶的山區。清朝康熙年間,郁永河(1645-?)奉命來陽明山採集硫磺,並寫下了《採硫日記》,也就是我們國文課本中熟悉的《裨海紀遊》。
  日治時期,日本人開始在草山開發溫泉,並將泡湯文化移植過來,因此稱草山為「日本的箱根」。其中,最知名的溫泉公共浴場就是1929年興建的「草山眾樂園」,其周遭還興建了療養所、溫泉旅館等,是當時最興盛的溫泉樂園,同時草山也發展農林業,帶動了臺灣觀光業的發展。1932年日本政府成立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將大屯山地區列入國立公園的範圍。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1950年總統蔣中正為紀念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將草山一帶改名為「陽明山」,總統官邸「草山行館」也整修完成。同年,韓戰爆發,美軍於臺灣成立顧問團,部分美軍眷舍區就設置在陽明山上,當時的陽明山儼然成為我國國政推動的決策中心。
  經過多年時空背景的變革,以及國人對生態環境的復育及重視,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終於正式成立,其範圍以大屯火山彙的中心地帶為主,另外增加了七星山彙地區,但並未包含日治時期所劃設的觀音山以及北海岸,總體而言,目前國家公園的涵蓋範圍實際上比日治時期規劃的國立公園還要大一些。

大屯山彙鳥瞰圖

Audio tour

  《大屯山彙鳥瞰圖》為昭和十年(1935)金子常光(生卒年不詳)所繪,是以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風格繪製的鳥瞰圖。跟一般有經緯度的定規地圖不同,這張地圖上兩地之間的距離,跟實際情形有很大的落差,這樣的變形能將廣大的區域納入地圖中,功用類似現在的觀光地圖,主要是讓遊客以俯看的角度,理解地圖上旅遊景點的相對位置;但如果真的照著這張地圖走,可是會累壞的喔!
  從臺北市區向北眺望,能看見七星山、小觀音山、大屯山、面天山四峰並列,其中以七星山最高。現在可以開啟AR進行比對,你將會看到:大屯山彙北面的公路以基隆為起點、淡水為終點,離開淡水行經的「小基隆」,即是現在的三芝;繞過最北端的富貴角後,離基隆不遠的「瑪鋉港口」是現在的萬里。地圖上的紅色線條是當時的鐵路路線,也可以對應到現在的淡水捷運路線。
  此外,您有發現地圖上黃底紅框的部分代表什麼嗎?沒錯,那些都是有溫泉的地方!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臺灣的溫泉資源。1935年有一條柏油路從士林直達「草山溫泉」,並在此處種植櫻花,目的就是讓日本人如同置身於母國一般,因此草山可說是「日本的箱根」,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傷兵也在此地療養。山上有棟「貴賓館」,立有「東宮駐駕紀念碑」,東宮即是皇太子之宮,是為了接待裕仁皇太子(昭和天皇)而建,他曾在此處短暫停留。
  有趣的是,這張地圖上有很多當時的建築物到現在都還看得見,現在可以搭配第二個AR,可以發現:地圖上的「眾樂園」是現在陽明山的教師演習中心,「臺灣神社」是現在的圓山大飯店。另外,圖面上「大本別院」(今臺北市士林區格致路70號)的位置,在臺北市政府積極招商下,建物得到新的利用方式的同時,也保存了當地文化資產。

《國立公園與十大勝景圖》和《昭和八年大事紀圖》

Audio tour

【國島水馬】
  以漫畫插圖聞名的國島水馬(生卒年不詳),是日治時期在臺的日本人,著有《漫畫臺灣年史》,這本書以一張又一張的漫畫紀錄了日本政府對臺的各項政策思維和時代大事,透過誇張的人物姿態與逗趣的圖像,讓人對這段歷史更加印象深刻。

《國立公園與十大勝景圖》
  《國立公園與十大勝景圖》以大魚的姿態,呈現臺灣的國立公園與十大勝景。1936年,日本人選定大屯山、雪山(次高山)太魯閣,新高阿里山為國立公園預定地;可惜到了1941年時,因為戰事吃緊,成立國家公園的相關活動全面停止。十大勝景包含:草山、基隆(旭丘)港灣、淡水港口、八仙山原始林、日月潭、阿里山、鵝鑾鼻燈塔、太魯閣峽谷、高雄壽山和澎湖明月,其中草山以溫泉、公共浴場、旅館設備齊全而聞名,且臺北-草山之間有定期自動車(公車)往返,是當時北臺灣居民全家一日遊的最好景點。

《昭和八年大事紀圖》
  從國島水馬的《昭和八年大事紀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當年對臺制訂的種種政策:如臺灣總督府不顧農民反對,實施米穀統制法,並獎勵農民改種其他農作物,造成臺灣米價上漲、農民慘遭重大損失,臺灣農民也因而對總督府的措施展開了為期數年的抗爭運動。另一項「專賣制度」則是從1922年(大正11年)發佈臺灣酒類專賣令之後,臺灣總督府陸續將麥酒、啤酒納入專賣,成為當時日本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大臺北古地圖

Audio tour

  荷蘭人攻佔北臺灣後,於1654年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簡稱大臺北古地圖),可說是後人在研究西班牙及荷蘭在北臺灣殖民歷史時相當珍貴的文獻。這張地圖著重於當時已經開發的基隆與淡水,對八里、臺北也有相當精準的描繪,堪稱是歷史上最早描繪北臺灣的地圖。
  此地圖的方位是南方朝上,左下方有一個島嶼,就是現在的和平島,圖右下為淡水河口,淡水河的中段呈90度向左轉處,為基隆河與交接處的關渡。沿著基隆河傍水而居的平埔族村落,由下而上依序為北投奇里岸社、士林社子地區的麻少翁社,大直搭搭攸社、內湖里族與松山麻里即吼社。而圖中向上延伸的河流為淡水河末段,這裡居住著板橋武撈灣社、萬華雷裏社、中永和秀朗等平埔族部落。
  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這張古地圖上以相當生動有趣的符號呈現田園種作、森林、山脈,以及未被平埔族開墾的情形,為我們留下文字以外的豐富資料。歷史學者翁佳音針對此圖的聚落、地名、獵場、漁場、堡壘等標示進行考證,並逐一標定原地名和番社名,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查看喔!

康熙中葉臺灣輿圖

Audio tour

  《康熙中葉臺灣輿圖》是清領時期為了讓皇帝認識臺灣這塊新領土而找人繪製的。本來藏於清宮內府,但是在八國聯軍時流落到歐洲,後來輾轉到了清代進士鄭用錫的家族手中。於1902年轉讓給臺灣博物館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為典藏。
  現在可以開啟AR來搭配地圖,可以看到:地圖上所畫的「茅草屋」為原住民的屋舍建築,赤裸上身的人物便是原住民。而虛線是原住民走出來的道路,可以看出此時期他們的活動範圍為平地,並非一般我們認知中的山地;紅線是康熙時期可以管控的範圍,可以看出此時期清廷採取沿邊管理的政策。《地理志》提到:臺灣北路營守兵940人,僅佔陸軍總額的1/10,水師的部分,管轄區域從左營北到淡水河南岸紅線為止,但實際上只到彰化鹿港而已,由此顯示當時清廷並沒有很積極地治理臺灣。
  現在可以點開導覽中有一個放大的地圖,此圖便是陽明山一帶的範圍,看得出來干豆門、磺山指的是哪裡嗎?干豆門是現在的關渡,磺山則是現在的北投區,而圭柔山就是我們熟知的「大屯山」喔!
  現代的地圖幾乎都是透過大地基準測繪而成,方位、距離非常精確;而這張輿圖則是承襲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法所繪製,以半立面的畫法呈現山川地形,較為主觀,目的就是方便康熙皇帝直接了解臺灣在地住民的生活情形。因此輿圖上不但有山川地形、行政官署、兵備部署,連平埔族捕鹿、捕兔的狩獵活動也都詳細繪出,可說是記載了當年臺灣先民生活風貌,也是清廷理解臺灣地理知識的縮影。

全臺前後山輿圖

Audio tour

  此圖為1878年(光緒4年)刊行的《全臺前後山輿圖》,是清帝國第一次繪製包含東部的全臺灣地圖。由當時擔任臺灣兵備道的夏獻綸(1837-1879),派員到臺灣各地考察、繪製。此圖是因應行政與軍事需要所繪製的卷軸式地圖,因此採用「計里畫方」與經緯度合併的繪製法,以傳統中國計里畫方網格為主,並註有「每一方格準地平十里」的說明。
  此時開啟AR來搭配,可以看到:「京師偏東經線」的說明,類似今日的經線,只是這張地圖是以北京為0度子午線,與今日以英國倫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為本初子午線不同。
  除了標明地理位置外,地圖上還繪有各地海岸、溪流、衙署、汛塘、番社及內山路徑等資訊,十分精細。此外,您有發現這張地圖的臺灣跟實際比例不太一樣嗎?它的西半部、內山佔的比例比東半部大很多,是因為當時漢人對內山、東部仍不了解;地圖上的澎湖群島也特別被放大,顯示了澎湖在臺灣海防上的關鍵地位。不過,這張圖在清代臺灣全圖中算是比例尺控制較好的一幅。

雍正中葉臺灣輿圖

Audio tour

  您有想過今日繁華的臺北市,以前有可能是個大湖嗎?圖中可以看見臺北盆地浸泡於大湖中,關於這座「消失的臺北大湖」,郁永河於《裨海紀遊》寫道:海水從淡水河口倒灌而入,這場景讓緣溪而居的「番人怖恐,相率徙去」,很快地該地區完全「陷為巨浸」。三年後,郁永河見到的是「渺無涯涘」、竹梢露出水面、平靜的康熙臺北湖,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當時的隨行通事向郁永河表示,是1694年的康熙大地震讓此地下陷成為大湖,然而《裨海紀遊》寫的這段描述卻是有關那次大地震唯一能找到的文字紀錄,之後所繪製《乾隆臺灣輿圖》,就看不到臺北湖的蹤影了。這座現身於《雍正中葉臺灣輿圖》與《裨海紀遊》的大湖是否真的存在過,仍未定案。
  現在可以點開導覽中有一個放大的地圖,此圖便是陽明山一帶的範圍。看得出來麻少翁社、金包里社指的是現在的哪裡嗎?提示你一下,這兩個地區在現代都非常有名,都有很多美食──麻少翁社是現在的士林區,金包里社則是現在的金山區,而「雞柔山」就是大屯山喔!
  本地圖採用橫軸式的山水畫法,整體以灰藍色為主色調,對山水的描繪十分細緻;但妙的是,地圖上僅有少數幾座城池是以半立體的圖例呈現,大多聚落如「庄厝、市街、社」等,都沒有畫出圖例,只有用文字註記,「汛、塘」等軍備要地也是如此。此外,這張地圖還有一個有趣的功用;因為康雍乾三代都有繪製《清代臺灣輿圖》,所以如果把這張去和康熙、乾隆兩代的做比較,就可以發現三個朝代中漢人與原住民在拓墾區域上的變化喔!

《草山眾樂園》和《草山溫泉鳥瞰圖》

Audio tour

  1930年代,臺灣觀光鳥瞰圖開始大量產出,鳥瞰圖的優點在於它能直覺地表現出地勢、交通與建築之間的相對關係,較方便一般民眾理解;觀光旅遊地圖的出現,也意味著當時日本政府在臺的治理趨於穩定,島內的各種休閒活動逐漸興盛。眼前看到的這張草山溫泉鳥瞰圖,是日本鳥瞰圖大師吉田初三郎(1884-1955)的作品,圖上呈現了當時草山溫泉繁榮的景象。
  草山的發展,最初可以回朔到日治時期,日本正式領臺後,將政治中心北移,在臺北興建許多現代化街市,也把草山規劃為臺北後花園。這裡的大屯山群地質景觀多樣,還有豐富的溫泉資源,成了日本人休閒時舒展身心的絕佳場所,因此他們也積極地開發草山,興建公路、溫泉旅社和登山步道等休閒設施。
  其中,草山的公共浴場「眾樂園」就是這裡最著名的地標,於1930年正式落成啟用,內部設施除了基本的男湯、女湯之外,還有兒童浴池、撞球室、食堂、販賣部等,休閒功能相當齊全。二戰後,眾樂園曾作為陽明山管理局的辦公處,以及在臺美軍顧問團的宿舍之一;現在則為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所用。

中華民國政府時期的陽明山

Audio tour

【195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在陽明山的日本建築與土地。當時總統蔣中正選擇草山上的「太子賓館」暫居,並於1950年代將那裡整修為「草山行館」,作為接待外賓、辦公及夏日避暑的場所,連同附近其他20幾棟的日式溫泉建築,也轉為情治、軍事、國內官員宿舍及在臺外交官員宿舍等單位來使用,在陽明山管理局的管轄下,這裡儼然成為當時我國反共抗俄及推展國政的決策中心,因此更留下許多知名的歷史建物,如中山樓、中興賓館(今陽明書屋),也保留了部分軍方的護衛系統,如碉堡、崗哨、營舍、防空洞、停機坪等等;現在書屋的外圍都還保留著這些設施可以參觀,如果您是軍事迷可千萬別錯過囉!

【1950年代後】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軍顧問團成立,在陽明山興建了第一個美軍眷區。1955年蔣宋美齡籌辦華興育幼院(今華興中學),用來收容戰後的遺孤難童。隨後1962年中華學術院創立(今文化大學)。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在原有的實踐院旁邊興建「中山樓」,作為會議廳與國宴場所。之後隨著陽明山劃歸為臺北市管轄、陽管局裁撤後,陽明山從昔日的嚴格管制,轉變成對國人開放的國家公園,所以現在我們才可以進來這個昔日的「軍事重地」參觀。

臺北市鳥瞰圖

Audio tour

  1935 年臺灣總督府為宣揚政績、在全臺各地舉辦「始政40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此期間正是日本政府大力宣傳臺灣觀光旅遊的最佳時機。為此,臺灣日日新報社邀請日本著名畫師吉田初三郎以及其弟子金子常光等人,為「始政 40 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畫了眼前這張「臺北市鳥瞰圖」。
  從鳥瞰圖的標示名牌中,很容易找到博覽會場的位置。現在可以開啟AR進行比對:「第一會場」由新建的公會堂(今中山堂)延伸至小南門。公會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社」(今台灣新生報社)就是畫家吉田初三郎的招待單位。「第二會場」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此外,還有「大稻埕分場」在太平公學校(今太平國小)附近,以及「大屯山」下的「草山分館」。
  吉田初三郎式的鳥瞰圖融合了西洋畫及日本畫的特色,富含浮世繪風格、滿足日本人的傳統審美觀;並且拋棄了測量地圖應具備的精準比例尺及方位,改以多點透視及變形的手法,將廣大的地區範圍納入圖面中,讓民眾能夠以俯看的角度,查看該地區的資訊。那一年十月,全臺灣洋溢著一片博覽會的歡樂聲,這張「臺北市鳥瞰圖」作為博覽會場導覽圖,它的指引清晰、平易近人,是當時最貼近民眾生活的地圖,充分發揮了鳥瞰圖的觀光價值與功能。

草山市區計畫平面圖

Audio tour

  日治時期的「市區計劃」,是總督府在臺灣各地實施的「都市計畫」,主張改造臺灣傳統的城市空間,以寬敞筆直的道路、圓環、公園等公共設施,及設立對建築物的新規範,改善以往道路狹窄曲折、衛生環境不佳的問題。
  「草山市區計畫」於1935年公告,以前的士林街範圍為今日福壽橋往中山樓,轉至紗帽路一帶,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將此區域設為溫泉遊憩場所。平面圖上大致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路網劃分街廳,並區分街道層級。
二、規劃核心地區的重要公共設施,如圓環、公園道路、主要公共建築等。
三、規劃密集的公園系統;從圖中可以看到本區有五個計畫公園,這樣的規劃類似於近代英國「花園城市」的概念。

皇太子御臺與臺灣博覽會在草山

Audio tour

  西元1923 年,當時日本的裕仁皇太子(昭和天皇)光臨臺灣草山。為了迎接皇太子,日本除了重建草山上的交通要道以外,更建造了「草山御賓館」以供皇太子休憩。眼前這張「昭和太子行啟紀念」的明信片,便是裕仁皇太子的肖像,左下角是他往返臺日兩地的船艦「金剛號」;右上角是天皇旗,上頭的菊花紋章是日本王室的家徽,常作為國家的徽章出現在國際場合及政府文件。
  1935年時,日本為慶祝在臺始政四十週年而舉辦的臺灣博覽會,草山地區設立了一個佔地5000坪的「觀光館」,是當時臺灣博覽會宣傳觀光的重要設施。除了以模型、照片介紹臺灣各地的風景名勝之外,也介紹了日本國內知名的觀光景點。為此,日本政府更將士林與草山間的汽車道路鋪設完成,讓臺北往返陽明山的交通更為便利。

美軍眷村及生活剪影

Audio tour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開始協防臺灣,大量美軍人員以顧問團名義,進駐臺灣協助防務。為了解決美軍人員的居住問題,臺灣從北到南,開始興建許多美軍及眷屬宿舍,而陽明山山仔后地區成為全臺最大的美軍宿舍區。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山仔後,因環境清幽、位置獨立,深受美軍青睞,總計興建了217戶宿舍,不但是全臺規模最大的眷區,進駐住戶的官階也最高,也是當前全臺最完整的美軍宿舍群。
  有別於臺灣一般房舍的狹隘擁擠,這群美軍宿舍仿照美國鄉村別墅風格,多為一層樓式的平矮房屋,每棟至少擁有80坪的面積,以及廣大的草地庭院,房舍間並保持著10到15米的距離,使得眷區宿舍擁有理想的採光、通風與私密性。可以看見圖中眷區的房舍間並無柵欄,開放的公共草地空間形成鄰里共用、兒童玩耍的場所。
  而美軍宿舍最大的特徵,在於每棟房舍都有煙囪及壁爐;但你有發現一件奇怪的事嗎?臺灣地屬亞熱帶氣候,並沒有使用煙囪和壁爐的必要!但對居住於此的美國人來說卻能喚起對故鄉的溫馨回憶。

硫礦與茶園

Audio tour

  早期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因此擁有豐富礦產資源的陽明山區,隨著硫磺的開採逐漸發展起來。
  元朝汪大淵在1349年所撰的《島夷誌略》一書中,便有臺灣出產硫磺的記載。四百年前西班牙佔據北臺灣時,也曾從事採硫,當時主要的採硫地點大約在大屯山東北側金包里一帶。而清康熙年間,郁永河曾渡海來臺,採集硫磺,足跡遠達北投行義路與陽投公路間的「大磺嘴硫氣孔區」。在當時,民間私採硫磺相當盛行,從康熙到同治間,清廷屢屢下詔封礦、禁採。直到光緒13年 (1887),劉銘傳正式奏請將硫磺開放官辦,於是設置全臺磺務總局,主管硫磺採辦事務,至此,採硫事業終於真正解禁。
  而漢人的足跡也在這段期間,從士林、北投沿著磺溪擴散到大屯山區的竹子湖一帶。當時入山的漢人,多將山坡地開闢成水田或茶園。據說陽明山出產的茶葉,都有股淡淡的硫磺味,頗具特色。而在日治期間,陽明山區有八大採硫磺區;直至戰後,因為硫磺可由石油提煉,採硫磺業也逐漸沒落。

溫泉旅館

Audio tour

  1901年,日本人在草山發現溫泉,為了能充分利用這裡的溫泉資源,於是決定開發草山溫泉,其中又以「對外交通」及「溫泉設施」最為重要。1903年,臺北至草山最早的道路是利用舊道來拓展;而溫泉設施建築,最早是從1914年的草山公共浴場開始興建,之後各單位的建築物相繼建造完成,包括警察職員療養所、遞信俱樂部療養所、基隆探礦俱樂部等單位的團體浴場,個人別墅也紛紛在此興建。1920年,草山至北投的公路通車後,北投的觀光客亦被帶至草山旅遊。而草山至北投和臺北的定期公車,於1925至1929年間陸續開始營運,更帶動草山地區的繁榮。
  隨著草山地區的對外交通越來越方便,溫泉旅館也紛紛開設,如巴旅館、樂山莊及大屯旅館等。 其中以1930年興建的「草山眾樂園」公共浴場最為著名,可說是草山溫泉產業達到顛峰的最佳例證。當時草山最熱鬧的地區,就是現在的紗帽山東側、中國飯店、中山樓、國際飯店及前山公園一帶,也就是《草山市區計畫平面圖》說明的範圍。

臺灣博覽會鳥瞰圖

Audio tour

  你能想像在日治時期,臺灣曾經有一個超級盛大的展覽,熱鬧到臺灣一半以上的人口都爭相來共襄盛舉嗎?1935年,臺灣總督府為展現40年來在臺灣實施的各項建設成果,同時為之後的南進政策鋪路,在10月10日至11月28日舉辦「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是日治時期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官方展覽。
  這張吉村清三郎(生卒年不詳)繪製的臺灣博覽會鳥瞰圖,主要用途為讓遊客能快速了解四大主展場:第一會場設於臺北公會堂附近(約今博愛路、衡陽路附近),以展示日本殖民地(臺灣、朝鮮、滿洲)建設為主,及臺灣的各項物產與交通建設。第二會場設於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展出日本在臺的各項政績與工業、專賣產業為主,並搭配展示日本各府縣的物產與各種餘興活動。第三為分會場,將原本部分館設移置大稻埕,以宣揚日本南洋殖民成果、南洋各國風土與物產介紹。第四會場設於陽明山草山分館,主要介紹臺灣的觀光景點。
  除此之外,臺灣各地方政府也舉辦小規模的展覽及相關的慶祝活動,例如煙火大會、划龍船比賽、媽祖遊行、臺博祭遊藝活動及各式的促銷日活動等。根據主辦單位統計,參觀此展覽會的人數多達當時臺灣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可見多麼盛況空前!

蓬萊米竹子湖原種田之圖

Audio tour

  你知道赫赫有名的臺灣蓬萊米的發源地,就在這附近--陽明山竹子湖嗎?因為竹子湖氣候潮濕、雨量豐沛,且周邊有山能阻擋與其他稻米混種的可能性,再加上鄰近有硫磺溫泉源頭,能用來替稻種殺菌及催芽,便成為試種日本種水稻的萬中選一之地!初始的蓬萊米品種為「中村米」,是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而來。1921年,於臺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栽種成功,之後便開始大規模種植,並推廣至全臺各地。
  當三月來臨時,農民先以鹽水篩選種穀後,送至竹子湖附近硫磺溫泉場第一槽,以攝氏50度的硫磺溫泉浸泡 24小時、再移至攝氏55度的第二槽硫磺溫泉浸泡5分鐘進行催芽。這種「泉水溫湯浸泡法」,除了能殺死稻熱病及馬鹿苗病的病菌,再加上有硫磺的刺激,對於中村米的催芽有顯著的效果。
  為了育種及推廣方便,「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及倉庫」於1928年落成啟用,後來因為稻米種植逐漸式微,蓬萊米也已經推廣完成,於是在1973年停止營運,之後此地歷經國防部等各單位管轄使用。2011年正式交給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規畫辦理各項後續作業,未來也將與社區合作,保存、重現當地史蹟與文化,結合社區發展與教育意義,推動竹子湖周邊地區的永續發展。

臺北市大觀

Audio tour

  《臺北市大觀》為金子常光所繪,呈現1930年代的臺北市。重要的機關學校、公司行號都集中在鳥瞰圖上扇形聚落的中央,此地帶是日本人在臺北市的活動區。
  現在開啟AR來搭配地圖,可以看到:從南部搭火車北上,進入臺北市的第一站「萬華」,是臺北老街和本土商圈,途中經過的「臺灣製糖工場」即是現今的中國時報社。火車繼續往臺北車站行進,「第三高等女學校」是今日中山女高的前身。通過西門町後,就全是官署政廳和日本人的商業區,公共建築和事業團體也都集中在這裡。原先的日本機構,如銀行、警察局、法院、郵政、學校等,戰後都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並沿用。但其中也有很大的轉變的,如「赤十字醫院」是現在的張榮發基金會大樓,「第二高等女學校」變成現今的立法院。
  接著,通過「圓山」駛出臺北市,圓山附近的「明治橋」即中山北路拱形橋墩的舊中山橋,過橋為「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總督府視這裡為聖域,故將中山北路修葺成全臺最美麗的城市林蔭大道。藉由古地圖與現代建設的今昔對比,可以一窺城市隨著時代推進的變化,感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感。

臺灣案內圖繪

Audio tour

  《臺灣案內圖繪》為1942年1月22日ニシカハ所畫,圖中可以看到:當時臺灣的鐵路網已經環繞全島,飛機和客船正在行駛中,各種當地特產和重要觀光景點遍布整個臺灣,大屯山、次高太魯閣和新高阿里山三座當時也已預定劃定成國立公園等空間資訊。
  地圖上從北至南出現了許多有趣的資訊,例如北部的草山溫泉、林本源庭、桃園養豬、井上溫泉,中部的八仙山林場、日月潭化蕃杵歌、阿里山神木與小火車,南部的屏東東港外海與鮪魚群、恆春古城、墾丁印度牛,南臺灣海域之鯨魚,還有東部的花蓮鳳林之乳牛、知本溫泉、大湳社之原住民,以及離島紅頭嶼(今蘭嶼)的達悟族與海上獨木舟,綠島火燒島的蝙蝠與海釣等。
  此外,地圖也標示出上百個位於鐵路或公路沿線之聚落。對於三貂嶺至菁桐坑、羅東至土場溫泉、萬華至新店、新竹至上坪、豐原至八仙山、嘉義至阿里山等幾條鐵路支線也著墨許多。
  本圖利用生動活潑的各式手繪圖例,將臺灣島上與其四周海岸、海域數十個旅遊觀光景點,以象徵式的圖繪,結合成一張美術地圖。此圖可說是臺灣在日治時期最為生動活潑的「旅遊觀光案內圖」之一,當時給旅客參考的「案內」也成為現在臺灣人重新認識臺灣的指南。

Preview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