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高中校園植物生態地圖

麵包樹

學名(Artocarpus incisus (Thunb.) L. f.)
台灣地區麵包樹目前普遍栽植於蘭嶼島及東部地區。多是庭園樹、遮蔭樹、行道樹、防塵樹。
麵包樹屬桑科,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 10~15 公尺,全株含有乳汁。它原產在波里尼亞、馬來西亞、大溪地,土著以其果為主食。
清代由南洋引入台灣,各地普遍栽培,是公園、庭園之綠蔭樹,因其樹冠傘狀、葉大、濃綠色、遮蔭效果甚佳,果可供食用,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海島居民以此為獨木舟。
麵包樹每個部分對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常用品,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其是島民的主要食物。研究Marquesas島的原住民極為深入的外國學者Handy,E.S.C.說:「1-2棵麵包樹就足夠提供一個人一整年所需的食物」。

大葉欖仁

學名:Terminalia catappa Linn.
欖仁屬落葉喬木,因為果實可以藉由海潮傳播,因此廣佈非洲、亞洲、大洋洲、澳洲熱帶及亞熱帶濱海地區,並已歸化美洲。樹高可達15m以上,園藝栽培通常約10m高,樹形開展廣袤。樹皮黑褐色,老皮縱裂而剝落狀,老樹基部會略呈板根狀。枝平展,合軸分枝,枝端有明顯葉痕,冬季葉片轉紅後掉落。開花期春至夏季,結果期夏季。
  除此之外,大葉欖仁的葉子還能泡茶治肝病。欖 仁 葉 中 的 成 分 具 有 抗 炎和 保 肝 的 活 性 , 以 動 物 實 驗 的 劑 量 換 算 為 人 體 所 需 , 一 天 若 取 一、 兩 片 的 欖 仁 葉 泡 茶 喝 , 是 具有 保 肝 效 果 , 但 若 增 加 分 量 則 會 傷 害 肝 臟 。

酒瓶椰子

學名(Hyophorbe amaricaulis Mart.)
毛里斯島及馬達加斯加。台灣引種年代:1909、1973、1974。1909 年由熱帶美洲引入台灣,現廣植於各地庭園,僅適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栽培觀賞,適庭院、公園,亦適盆栽。
常綠小喬木,單幹,地表處較細,全株高可達 3 公尺。羽狀複葉,全裂,小葉 40~60 對,披針形,葉柄呈紅褐色,堅硬,葉鞘圓桶狀如竹,樹皮緊被樹幹部,葉長 1~1.5 公尺。基部不隆腫或稍隆起,淡綠色,葉鞘圓筒形,葉柄長 30~45 公分。雌雄同株,漿果成熟呈金黃色。種子橢圓形,徑長約 1~1.5 公分。

羊蹄甲

學名(Bauhinia variegata Linn.、Bauhinia alba Buch.-Ham. ex Wal)
中國大陸及印度。台灣於 1896、1900 年分別引進。各地均有栽植,是庭園常見的觀賞花木。是庭園常見的觀賞花木,常用作行道樹、園景樹、圍牆外籬樹。
落葉小喬木,株高 4~6 公尺,枝直立性,原產中國大陸及印度,是庭園常見的觀賞花木,葉片像羊蹄,葉端鈍而圓,表面帶粉質,葉肉厚,葉脈不太明顯,花色像洋蘭,果實豆莢狀。另因其花形酷似嘉德麗亞蘭,故又稱「蘭花木」(Orchid Tree),亦名「南洋櫻花」。
羊蹄甲於每年3月至5月落葉後開花,花有5枚粉紅色的花瓣,其中1枚有深紅色條紋。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是樹中一大特色,每年更會舉辦攀樹比賽呢!
原產於中美洲地區,材質堅硬,帶有紅色且紋理美麗,故中文稱為桃花心木。用來做傢俱及壁板品質高雅,材質堅硬不易彎曲變形耐磨損,很容易加工製造,且成品帶有華麗的紅褐色或金褐色,是一種非常好的木材。
西元1901年日人田代安定氏由日本引入台灣,其後亦多次由其其他地區引種。由於生長快速,台灣林業界廣為推廣栽種,成為校園常見樹種。
三月中旬,大葉桃花心木光禿禿的樹幹開始長出新葉,葉子一開始是紅的,很快長大變成綠色。四月時高高的枝頭上,在濃密綠色樹冠上開出綠白色的小花。

台灣欒樹

學名:(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
台灣特有原生種。分布於全島低海拔的闊葉林中,從北到南都有。多是園景樹、行道樹。
落葉大喬木,小枝密佈皮孔,樹皮灰褐色, 是本省特有的植物。紅色的椿象滿布於樹枝上,而空中往往可見成群燕子盤旋捕食椿象,形成完整的食物鏈。
為台灣特有樹種且名列世界十大名木之一,至於為何稱四色樹,因為四個季節有不同顏色,從紅色花苞,到滿株綠葉,再到開花時呈黃色,直至冬天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共有四色,觀賞期特長,所以被稱為四色樹。台灣到處都有栽植。
每年初秋開花時柔黃色的圓錐花簇密生樹頂,遠望就像金雨灑落。台灣欒樹有個美麗的洋名,就叫做「台灣金雨樹」。

檸檬

學名:Citrus limon,為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
大約10世紀左右傳入阿拉伯,被稱為萊姆(limun),後來傳入西班牙後,檸檬就變成萊檬(limon),這也就成為英語lemon與法語lemonade(檸檬)的語源。
在歐洲地區,檸檬果實被證實有益於身體健康而廣受歡迎,15世紀起就大量種植,尤其西西里島的義大利與西班牙更視為重要經濟果樹。

茄苳樹

茄冬
學名:Bischofia jabanica Blume
台灣低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老樹中有四大天王,那就是榕樹、樟樹、茄苳和楓香。其中,茄苳能入菜泡茶,因此也與台灣人的情感有著深厚的獨特關係。
茄苳是大型喬木,樹幹粗糙不平。 茄苳是本地樹種,分佈在低海拔地區。長成高大的樹木時,樹冠為傘形,極具遮陰效果,為優良的行道樹。
茄苳因土生土長且壽命又長,常可生長成巨樹,而與榕樹、樟樹一樣,成為鄉里百姓膜拜的神樹。茄苳壽命長,可生長成巨樹,常成為民間信仰膜拜的樹公、樹王。茄苳也是台灣原住民邵族的聖樹,象徵祖靈和子孫世代繁衍。鄒族傳說天神「哈莫」(Hamo)用樹葉創造人類,其中茄苳樹葉變成平地人。
茄苳的老樹,其濃密的樹冠以及褐色粗糙的寬大樹幹,就像一位歷盡滄桑的長者,所以茄苳又名「重陽木」。在每片葉子的柄端都伸出三片小葉,這樣的葉子,我們稱為「三出複葉」,葉緣有鈍鋸齒。其葉子曬乾可代茶用,果實成熟後,也可以拿來醃製成漬物,味道甘甘甜甜的。

柚子

學名:Citrus maxima 是芸香科柑橘屬果樹,為芸香科柑橘屬喬木。
嫩枝、葉背、花梗、花萼及子房均被柔毛,嫩葉通常暗紫紅色,嫩枝扁且有棱。葉質頗厚,色濃綠,闊卵形或橢圓形;總狀花序,有時兼有腋生單花;花蕾淡紫紅色,稀乳白色;花萼不規則5-3淺裂;花柱粗長,柱頭略較子房大。果圓球形,扁圓形,梨形或闊圓錐狀,橫徑通常10厘米以上;種子多達200餘粒,亦有無子的,形狀不規則,通常近似長方形;子葉乳白色,單胚。
花期4-5月,果期9-12月。 中國長江以南各地,最北限見於河南省信陽及南陽一帶,全為栽培。東南亞各國有栽種。 果肉含維生素C較高。有消食、解酒毒功效。

白千層

白千層
學名:Melaleuca leucadendra Linn
桃金孃科白千層屬
白千層屬常綠喬木,原產澳洲至新幾內亞。主幹健壯挺直,樹高可達20m。木栓質樹皮灰白色,質地鬆軟,會片狀如紙般剝落,每年木栓形成層都會向外長出新皮,並把老樹皮推擠出來,但老皮仍然層次分明地一層貼著一層的留在幹上,不久後會自然的掉落。
披針形葉互生,搓揉有濃郁香氣。白色花密集于枝端成穗狀花序,長約15cm,形如瓶刷。春、秋兩季開花。蒴果近球形,直径0.5~0.7cm,種子細微如灰塵。

南洋杉

南洋杉(樹中校園裡大笨鳥和喜鵲的窩都在這裡~2021.01)
學名:Araucaria cunninghamii
原產於澳洲,側枝輪生於主幹呈水平展開。末端枝條密集排列,圓錐形樹冠。葉細長柔軟,尖而不刺手。樹幹通直,株高可達 30 公尺,側枝輪生,水平開展,呈羽狀。幼葉線狀針形,微彎,老枝鱗狀葉呈三角形卵圓形。雌雄異株,亦有同株異花者,毯果球形,果鱗先端具反曲尖刺,在台灣較少開花現象,可以側枝繁殖,但成活後僅能匍匐生長,不能成直幹。樹冠自然成圓錐塔形。由於樹型美觀,生長快速,被列為世界著名四大庭園觀賞樹木之一。

美人樹

美人樹
學名:Chorisia speciosa St. Hil.
落葉喬木,幹具短刺罕無刺,幹基擴大,樹皮著生疏瘤狀刺,側枝成斜水平狀開展。掌狀複葉;小葉 5~7 枚,長橢狀倒披針形,細鋸齒緣。
花常先葉而開,紫紅、紅色或偶粉紅,萼杯狀,花瓣長橢形,基部常有乳白色斑點。蒴果長橢圓形,長約 20 公分;種子具棉毛。
美人樹與木棉同科,由於樹幹造形奇特有如日式陶瓷酒瓶因而有「酒瓶木棉」的稱號。開花的時後景觀壯麗,粉紅色大型花掛滿樹冠,映襯著秋天的青空白雲,就像矗立在大地的美人一般。由於木棉的葉子比較大、樹型較陽剛,所以有「英雄樹」稱號,相較之下,葉子較小、樹型較柔美的就是「美人樹」了。美人樹的花期在秋至初冬或夏至秋季,在台灣越往北部越早開花。

光臘樹

光臘樹(甲蟲咬痕):
學名:Fraxinus griffithii木犀科
光蠟樹為木犀科常綠半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幹上留有雲形剝落痕跡。因其材色具有油蠟色澤,材質堅軔優良,很類似雞油,但顏色較白,所以又名為「白雞油」(台灣櫸)。
葉為奇數羽狀複葉,葉對生,羽狀複葉先端漸尖銳;葉小光滑全緣,秋天葉片會轉黃。花序明顯,花黃白色,圓錐狀花序。果為翅果,果形狹長呈片狀生長,成熟時褐色。樹形優美,適合作為庭園樹、行道樹。臺灣光蠟樹樹姿優美,結果期時一個個長線形的翅果掛在樹上隨風飄曳,令人賞心悅目。
樹液則是獨角仙成蟲喜愛的食物。每年6~8月間會出現許多獨角仙圍著光蠟樹生活。獨角仙會以垂直啃食樹皮,而不是水平式對樹木進行環狀切皮,所以光蠟樹不會死亡。這就是自然界動植物相互依存的關係,此外,由於光蠟樹汁可能具有特殊的味道,蜜蜂和蝴蝶也經常會被吸引到樹幹來吸食剛剛被獨角仙啃開的樹皮。
圖4為樹中光臘樹與光臘樹上啃食樹液的獨角仙與吸引而來的蜜蜂(網路圖片)

木棉

學名:Bombax ceiba木棉科
原產南亞及東南亞,枝幹與輪生葉高約 10~20公尺,平出幼樹時數皮和枝條具有短而粗的圓錐狀刺,老時脫落,為一種自衛武器,可防止動物摩擦,損害樹皮樹幹直立,側枝輪生,作水平伸展木材質輕而軟。初春時,花朵呈橘紅色或者橘色,花大,肉質,花徑達 8~10公分,簇生於枝頭。
木棉樹特性之一是先開花,後長葉。木棉開花時,樹上一片葉子也沒有,完全是靠樹本身在前一年所累積的養份來完成的喔!故此木棉花盛放時,豔紅直衝樹頂,遠望猶如火炬。開花期3~4月,果熟期夏季。
由於木棉花樹形高大壯碩,又加上春季開花賞心悅目,過去經常被選作為行道樹與園景樹的好選擇。近年因為落花車輛碾壓造成溼滑,以及果實內棉絮飛散影響觀瞻與人體健康,亦有反對使用木棉作為行道樹的聲浪。

水黃皮

水黃皮:
學名:Millettia pinnata
豆科黃皮屬
半落葉性喬木,單幹,直立,樹冠傘形,深根性,樹皮灰褐色,上常有瘤狀小突起,株高 6~12 公尺。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革質,小葉對生,有柄長橢圓形或卵形。葉片搓揉後有豆類的臭腥味,俗稱臭腥仔。
花腋生,總狀花序,蝶形,淡紫色;開花期春、秋兩季,結果期夏至冬季。莢果木質,長橢圓形,略呈刀狀,扁平。種子扁球形,黑色,富含油脂。種子和根部毒性較強,誤食會頭暈嘔吐,所以可以用來催吐。屬於蝶形花科喬木,葉面光亮潔淨,葉茂盛,往往重壓枝條,使下垂生長,花簇生紫紅色,春、秋季開花,莢果似豆,種子提煉之油脂可治皮膚病。抗風、耐鹽性特強,為台灣特有之優良海岸樹種。
水黃皮根系深,超能耐風,故稱『九重吹』,台中梧棲沿海多見植為行道樹,生長良好;野生之水黃皮大多沿著河流或溪谷生長,其果實具漂浮性,可藉水流傳播,因此又稱『水流豆』、『野豆』;莢果長橢圓形略呈扁平刀狀,成熟後不開裂,掛在樹上猶如黃色的清代銅帑(ㄊㄤˇ),所以又稱為『掛錢樹』;因葉似「黃皮」而稱「水黃皮」。
下圖為樹中校園的水黃皮與掉落的果實

桂花

學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
原始的桂樹都生長在岩壁上,所以又叫「巖桂」。常綠權木,高度可達 10 公尺,全株平滑,木質莖,多生枝椏。葉密集對生,革質,橢圓形,先端尖銳,邊緣有細鋸齒。花腋生呈簇狀,花梗長、花萼短小,花冠四裂,銀白色,盛開時芳香四溢,具有濃郁香味且經久不散。由於連續綻放不斷,花期頗長,每年 5~10 月開花。
木犀在園藝栽培上,由於花色的不同,而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不同品系的名稱。銀桂花生性強健,很適合本省風土氣候,可用扦插法繁殖。
台灣的桂花樹由於百分之 99 以上都是開雄性花的植株;因為雌雄異株的關係,所以我們只見桂花,很少見到桂花的果實。台灣嫁娶習俗以桂花陪嫁,象徵高貴多子。

琴葉榕

琴葉榕
學名:Ficus lyrata
桑科榕屬
原產西非熱帶地區。樹高可達12m,園藝栽培一般在6m以下。樹幹直挺,天然分枝較少,分枝角度狹小。樹皮褐色,有縱裂痕。開花結果期夏季。
台灣於 1901 年首度引進,後又多次引進。栽培作為庭園造景之用,庭栽觀賞及行道樹:樹姿潔淨青翠,一般栽種為盆栽、庭園綠化行道樹或造景的主題樹木。
單葉互生,向上翹起,常叢生於枝條先端,葉片大形,提琴狀的葉片外型,又被稱為「提琴榕」。 一般琴葉榕要長到很高的時候,才會開始結出隱花果,所以很難發現果實。

榕樹、大笨鳥

Ficus microcarpa桑科
榕屬常綠喬木,廣佈東、南亞至大洋洲、澳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樹高15~25m,傘形或圓形樹冠開展,有發達具纏勒性的氣生根,氣生根深入土中會發育成支持根,常形成一樹成林的景象。
互生薄革質橢圓形葉,葉長4~8cm、寬3~4cm。隱頭花序常成對生長於葉腋或小枝上。隱頭花序成熟時黃或淺紅色,扁圓形,直徑0.6~0.8cm。雌雄同株異花,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隱頭花序內,藉由隱頭花序蜂寄生癭花時協助授粉。開花結果期春至夏季。榕樹耐修剪,天然樹形可作遮蔭樹,或修剪各種造型佈置庭園。
榕樹形龐大,常受人所崇敬愛護,因此台灣各地都有榕樹巨木,被尊稱為「榕樹公」。我們經常在公園裡或馬路邊經常看看得到它。葉多、枝繁、樹冠大,很容易辨認,樹下通常是遮蔭乘涼的好地方。

玉蘭花

學名:(Magnoliaceae)烏心石屬(Michelia)。源自爪哇、中國南部、喜馬拉雅山、印度。
台灣栽培歷史悠久,大約有三百餘年,多被種為庭園香花景觀植物。庭園樹,香料,胸花,頭飾,葉可做葉脈書籤。
玉蘭花是由黃玉蘭(學名:Michelia champaca)和山含笑(學名:Michelia montana)自然雜交得到。玉蘭花亦稱白蘭,但事實上,白蘭(玉蘭花)並非玉蘭屬植物的玉蘭。玉蘭花為常綠中喬木,株高可達 30 公尺。葉互生,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葉端漸尖,葉緣微波狀;有托葉,枝上每一葉皆留有托葉遺痕。花腋生,苞片佛焰狀,花瓣乳白到微黃,雌蕊各心皮分離,為原始花。
台灣因氣候溫和很適合白玉蘭的栽培,對土質並沒有多大的選擇性,很容易培養,以表土深厚而富含有機質肥沃的微酸性壤土最適合。

香蕉

學名:Musa sapientum Linn.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屬(Musa)植物,又指其果實,熱帶地區廣泛栽培食用。
香蕉味香、富於營養,終年可收穫,在溫帶地區也很受重視。植株爲大型草本,從根狀莖發出,由葉鞘下部形成高3~6公尺的假杆;葉長圓形至橢圓形,有的長達3~3.5公尺,寬65公分,10~20枚簇生莖頂。穗狀花序大,由假杆頂端抽出,花多數,淡黄色;果序彎垂,結果10~20串,約50~150個。植株結果後枯死,由根狀莖長出的吸根繼續繁殖,每一根株可活多年。
多分布於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危地馬拉等地區。台灣擁有「香蕉王國」的美譽,且一年四季都有盛產!

紅心芭樂

原產於熱帶美洲,由西班牙人傳至歐洲,然後傳到其他地區。台灣是1694年由大陸引進栽植,但剛開始僅限於野生品種,先民稱之為「拔仔」,因果實多籽類似石榴又是由南洋傳入,稱為「番石榴」,後來以其閩南語音譯美化為「芭樂」。
紅肉番石榴在美洲非常普遍,由於其鮮豔的色彩、獨特的香氣,常被用作果汁或果醬用途。紅心番石榴隨著成熟度提高,果心開始轉為紅色漸漸向外擴展,成熟的果實其果肉應呈現均勻的紅色,而外皮呈現綠色,當果實熟透表面葉綠素退去後,能隱隱約約察覺從果肉為透出的紅色。
紅心芭樂目前在台灣最大的產區在宜蘭員山鄉、高屏地區,彰化地區與台東地區則有零星種植。

柳丁

學名:Citrus sinensis
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橙樹的果實,亦稱為柳橙、柳丁、甜橙。是一種人類種植了很久的混合品種──它本來是柚子與橘子的雜交品種。

柳丁是全世界產量最大的水果,品種很多。按果實成熟期有早、中、晚熟之分。依果實型態分為一般甜橙(晚侖西亞、柳橙、錦橙等)、血橙(紅肉柳丁)、臍橙、無酸橙等四大類。
台灣以晚侖西亞及柳橙栽培最廣,其中柳橙早在1930年由廣東引進台灣,由于果頂有凹陷的圓環,又稱“印子柑”,已是台灣秋、冬季經濟果樹。果實香甜多汁,是製造果汁的主要原料。
常綠小喬木,高3-8米;圓形樹冠;橢圓或卵圓形葉片,微尖,葉翼稍小,有波狀鋸齒;白色花朵,花期4月;球形或卵圓形果實,皮較厚,一般表面光滑,不易剝離;中心柱一般充實;種子多胚,胚白色。

木瓜

學名Carica papaya Linn.番木瓜科 (Caricaceae )原產地為熱帶美洲,17世紀自西印度群島引進亞洲,台灣直到清末才自中國引進。
番木瓜科的半草本常綠植物,通常長成小喬木狀,植株可達數公尺高。木瓜的植株一般可分為雌株、雄株及兩性株等三種類型,雌株結果多為球形或短橢圓形,俗稱「母瓜」,雌果的果肉較薄,而兩性株的果實則為長條狀的橢圓形,俗稱「春瓜」,兩性果的果肉較厚,風味佳,比較受歡迎。
莖幹單生成直立狀,葉片很大,掌狀分裂,集中生於莖幹頂端,下方脫落的葉片會留下明顯葉痕,並以螺旋狀排列,構成木瓜莖幹的特殊圖案。花朵單性,雌雄異株或同株,像風鈴的花形十分特殊,花冠乳黃色,雌花的柱頭呈流蘇狀。果實屬於長橢圓形的漿果,切開呈瓤形,果皮肉質,果肉厚,呈橘黃色或紅橙色。
木瓜的栽培容易,全年開花結果不斷,是台灣非常受歡迎的水果種類之一,還可加工醃漬、打果汁、釀酒或是做成果醬、蜜餞,也可純化出木瓜酵素做為肉類軟化劑,還可應用於毛織、皮革、醫療及化妝品等行業,可說是用途多多的好水果。

鵝掌藤

學名(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ata)
五加科鵝掌蘗屬。熱帶、亞熱帶地區、台灣山麓、海南島、兩廣。台灣全島平地山野至海拔 1,800公尺之岩壁及樹上。
葉為掌狀複葉,互生,小葉6~12枚,葉形酷似鵝掌得名。其果實球形,成熟時黃紅色,甚為壯觀。生性耐旱又耐濕栽培容易,故多出現在室內盆栽、花壇、行道樹。
鵝掌藤為著生攀緣灌木。果球形,黃紅熟,徑 0.5 公分,有 5 或 6 縱溝,種子 5~7 個。修剪後是優良之籬垣;也是室內觀葉植物,本屬有 150 多種。
人類的膚色,曬太陽會越曬越黑,可是鵝掌藤的葉片卻大大相反,日照充足時是亮綠色,日照不足則會變成較深的深綠色。

樟樹

學名:Cinnamomum camphora 樟科
樟屬常綠喬木,原產東亞亞熱帶地區。樹形高大壯碩,樹冠開展濃密,樹高可達30m、胸徑可達3m。枝、葉、木才有樟腦氣味。樹皮褐色有縱裂。互生卵狀橢圓形葉,長6~12cm、寬2.5~5.5cm,葉面綠色或黃綠色,葉緣略呈波狀。圓錐花序自葉腋伸出,花白色或淺綠、淺黃色,花瓣6枚,花徑約0.3cm。核果球形,直徑0.6~0.8cm,成熟紫黑色。開花期春季,結果其夏、秋季。
樟樹是一種長壽的樹木,台灣各地與中國、日本,都有樹齡百年甚至千年的巨木古樹。常生長於村落宅院或寺廟旁,因為受保護免於被砍伐製作樟腦而留存。樟樹是南投縣縣樹。

大安水簑衣

學名:Hygrophila pogonocalyx Hayata
台灣中部台中縣臨海鄉鎮、中國大陸。大安水簑衣目前僅發現於台中縣大安、清水及龍井等臨海鄉鎮,生長於田圳、河溝及池沼邊緣。
由於棲息地受到人為的大肆破壞,本種瀕臨滅絕,目前僅剩分布於台灣的臺中市大安區、清水區以及龍井區,而在苗栗縣與彰化縣的族群已不復蹤跡。野生族群估計少於1000株。為臺灣瀕臨絕種之珍稀植物,因而常被學校種植作為指標性水生植物。

黑板樹

黑板樹
仔細看看樹中校園,校門口的人行道與機車棚前面都可以看到一整排筆直高大的黑板樹。
1943年日治時期引入台灣,由於該植物生長快速,約需3年就可以長到約9公尺高,10年高度可達25-30公尺。從外觀來看樹幹挺直、樹形乾淨素雅,成為園林造景者的喜好。當花季過去後,可以發現樹上開始掛著一條條長長的果實,好似菜豆,另外其種子也會藉由風力等空中散佈的方式進行傳播。
原產於高溫多濕的南亞,木材的材質鬆軟細緻,可為黑板材料,故稱黑板樹。枝葉折損的地方都會分泌有毒的白色乳汁,每年11月到12月為開花時期。
【是充滿危機的行道樹】
黑板樹因為生長快速、無病害,成為各地方政府種植行道樹的好選擇。但栽種約10年後陸續出現對行道樹的反抗聲浪,黑板樹的淺根會造成人行道面或路面破損、颱風來襲容易吹折,且冬季開花氣味會讓不少過敏民眾不適。

水蕨

學名: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Brongn.
臺灣、中國華南、日本、沖繩、海南島及其他熱帶各地。臺灣全境平地池塘、沼澤、水田濕地廣為自生。以台北、台中、高雄較為多見。常被做水生綠化植物用。
一年生草本,蕨類植物,水草類,質軟,高 20~50 公分,全株綠色,多肉質;根莖短。由莖發生葉七、八枚,伸出水面,葉分營養葉和生殖葉,營養葉柄長 20~40 公分,圓柱形,肉質,葉片斜立或浮漂,狹矩圓形,長 10~30 公分,寬 5~15 公分,2~4 回羽狀深裂,最末裂片為披針形。

台灣水韭

台灣水韭(學名:Isoetes taiwanensis),是水韭屬的一種草本植物,葉長7至24公分[2]。

台灣水韭(學名:Isoetes taiwanensis),是水韭屬的一種草本植物,葉長7至24公分[2]。

台灣水韭是在1971年由徐國士及張惠珠首次發現。台灣只有此種水韭,分布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夢幻湖,這是全球六十多種的水韭科植物之中,生長倒數第二接近赤道的植物。
最早起源於距今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同時也是一種活化石植物,其相近親緣植物均盛產於恐龍稱霸的白堊紀時代,距今約6550萬年至1億4550萬年前,如Isoetites、Nathorstiana 和Stylits現均已滅絕,獨留低矮草狀的水韭至今,故在植物分類學及演化學的研究上具有相當重要之地位。
是臺灣特有種的稀有植物,大約於5000年前就出現在夢幻湖之中,是一種非常稀有的水生蕨類植物(石松類植物)。為多年沉水或挺水之水生草本植物。

艷紫荊

艷紫荊
學名:Bauhinia blakeana S. T. Dunn
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
常綠喬木,是羊蹄甲與洋紫荊的天然雜交種,首次發現紀錄於香港。主幹直,分枝多,小枝細長柔軟,樹高可達10m,一般栽培高度約3~5m。互生葉近圓形,長8~15cm,寬10~15cm,先端2裂約為葉全長的1/4~1/3,裂片頂鈍或狹圓。總狀花序自枝端或腋生伸出,花大而美麗,具有芳香。花瓣紅紫色,旗瓣顏色較深,花徑花後不結果。開花期全年,3~4月為盛花期。
豔紫荊在香港稱為洋紫荊,1880年在香港發現。因為花朵艷麗花形優美,在香港各地廣泛栽培應用,因此被公認為香港的代表花,香港區徽、區旗就是豔紫荊的圖案。

茶花

茶花
學名:Camellia spp
山茶屬常綠灌木或喬木,主要分佈東亞溫帶至亞熱帶地區。園藝栽培以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山茶Camellia semiserrata…等大花原種為主要育種親本,進行雜交與枝條變異選拔的品種群,園藝上通稱為茶花,一般作為灌木栽培。主幹直立,樹皮深褐色,株高1~3m,野生可達9m。互生橢圓形革質葉片,葉長5~10cm、葉寬3~5cm,葉緣有鋸齒,葉面光亮。花開於葉腋,單瓣種花瓣5枚,重瓣種的花瓣數目繁多。花色有白、粉、紅、淺黃之單色與鑲邊、絞斑、條紋等斑紋變化。開花期冬、春季。
茶花品種繁多,園藝品種達3000種以上。大致可分為花朵華麗碩大的西洋茶花、單瓣花雅緻的日本茶花與重瓣但花朵較小的中國茶花等系統。

梅花

學名:Armeniaca mume
薔薇科
杏屬落葉喬木,原產中國華中及西南各省。樹高4~10m,一般約3~5m。樹皮灰褐色或帶綠色,小枝綠色。葉卵形或橢圓形,長4~8cm,寬1.5~5cm,先端尾尖,葉緣常具細密銳鋸齒。花單生或2~3朵聚生,花徑2~2.5cm,香味濃,先葉開放;花瓣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核果近球形,徑2~3cm,熟時黃色或綠白色,味酸。開花期12~2月,結果期5~6月。
梅花是一種長壽樹種,樹齡越高開花越繁密。梅依品種可大分為食果用的果梅與賞花用的花梅,台灣栽培主要以單瓣白花的果梅與粉紅色重瓣的宮粉梅為主,重瓣的白梅與紅梅較少見。

羅漢松

學名:Podocarpus macrophyllus,羅漢松科羅漢松屬。
羅漢松屬常綠喬木,原產中國華中、華南各省與日本。樹高可達20m,園藝栽培修剪一般多維持3~6m。因果實呈青藍色被有白粉,其下有紅色肉質肥大的果托,形似羅漢佛披袈裟而得名。
小枝多。單葉,螺旋排列;葉長 8~12 公分,寬 0.8~1.2 公分,線形或狹披針形,葉基銳形,邊緣略反捲,正反葉面都平滑,革質,葉脈僅中肋明顯,葉色正面濃綠,背面呈綠色,無葉柄,無葉托。單性花,雌雄異株;春季開黃綠色小花,花小顏色不明顯,雄花長約 3 公分,圓柱形,3~5 朵簇生,腋出,花藥 2 室;雌花單生,腋出。種子徑約 1 公分,球形,綠色種托膨大,橢圓形,大於種子,呈紅色。採播種或插枝法繁殖。

樹豆

學名:Cajanus cajan (L.) Millsp.
豆科木豆屬
樹豆為豆科樹豆屬木本植物,可採其豆來食用,故有樹豆、木豆之名。原住民自古即有種植,民間習稱為蒲姜豆。灌木植物,高約 1~2 公尺,分枝多,老莖光滑,幼株密被灰白色柔毛。樹豆的花數枚成對生長,約有 4~6 對,黃色或橘黃色,背面為褐色。花期自2-11月。莢果,長橢圓形,略作鎌刀狀,先端具尖嘴。
樹豆常見於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和魯凱族的部落裡,是原住民的三大主食之一,主要食用鮮豆或乾豆。樹豆是原住民的傳統食材和重要的能料攝取來源,過去原住民勇士上山打獵時,經常把樹豆和豬腳一起烹調成「勇士湯」,以增強勇士的體力與耐力。

馬拉巴栗

學名:Pachira aquatica
木棉科馬拉巴栗屬
馬拉巴栗的名稱取自蓋亞那語,意思是「在水中」。
常綠喬木,樹高可達 15 公尺,基部肥大,肉質狀,常有側根露出地面,產於熱帶美洲,台灣普遍栽培,多作為園景樹及室內栽培,幹挺直,4~6 條側枝在幹上排成環狀輪生狀。掌狀複葉 5~7 片,有長柄。花是淡白綠色的五瓣大花,形狀有點像彗星的尾巴,白色帶有些許淡綠色;盆栽中的馬拉巴栗,幾乎不會開花,僅作為觀賞盆栽之用。每年四至十一月間中南部的馬拉巴栗都會開花。果實為球形木質蒴果,大小如番石榴,形狀呈現橢圓形或卵型,內有數十顆種子;呈現白色略帶淡褐色,可食用。

【風光一時的發財樹】
作為觀賞植物的馬拉巴栗為何特別?一段有趣的傳言曾指出,是因為1986年,彰化一位貨車司機在家中幫太太編辮子,順手將五棵馬拉巴栗種在同一個盆子裡,並把它們的枝幹編成辮子狀,五辮的馬拉巴栗因此應運而生。十年後,台商為了讓五辮馬拉巴栗打進中國市場,將五辮象徵五福臨門、結節生長象徵步步高升,才以此為名,發財樹果然打中中國市場的胃口,成為年節必備的擺飾,隨後也一步步打通了整個東南亞市場和荷蘭、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成為外銷的重點。
「發財樹」曾讓台灣一年賺進七億元的外匯,其旺盛的生命力讓不少國家引進作為觀賞使用,台灣人發明的特有「五辮」形式,更是一度將這種外來作物推向外銷頂點,成為熱賣品項,但歷經幾十年的風光後,集約種植導致土壤失衡,日益嚴重的病害讓這棵「發財樹」逐漸萎縮,總產值更僅剩下一成,在農民紛紛棄守、轉種的年代,這個曾讓人發財的產業,快速邁入夕陽。

此為預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