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火車站

頭城火車站日治時期稱為「頭圍驛」,大正9年(1920)4月25日於礁溪、頭圍間通車開始營運時為一木造站房。國民政府來台後,西元1948年6月16日改稱頭城站,西元1962年木造車站已多處毀壞,鐵路局將木造站房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站房。西元1984年擴建為雙線時,延長第一、第二月臺長度,並增設雨棚及闢建地下道,西元1995年擴建候車室、辦公室、廁所。
以上資訊轉自蘭陽博物館76期 文:宜蘭縣文化局/圖:莊雅惠整理
部份資訊:莊漢川先生提供

基本上1963年開始,主建體大致沒太大改變,大部份是在車站前廣場修改與整理,直到約2014年開始,頭城車站的主體不變,但外觀拉皮改建成現在的仿日治時期辰野金吾式風格建築。其實就是把頭城老街南門段主要建築意念,加上與蘭博一樣的半面山造型。目前的也是大家公認好看的,更甚是許多網紅的打卡點。頭城鎮是目前全台灣最多車站的鄉鎮喔~由北而南包括石城、大里、大溪、龜山、外澳、頭城和頂埔共有7個火車站。

照片來源:
1.頭城鎮誌 1986年莊鍚財版 六-二
2.頭鎮鎮誌 1986年莊鍚財版 六-二
3.維基百科
4.頭城天主堂

阿壽伯古早味-站前店

影片連結

觀光資訊分享、旅遊導覽路線、在地文史閱讀、藝文活動推廣、異業合作,
飲料咖啡吧、點心輕食、閱讀空間、空間租借、音樂現場表演...等。
現逐漸以在地青年文創基地為發想,從事地方社區營造及自然共工等文創活動
除了推廣東北角自然景觀及海洋共生、人文走讀、地方導覽與親子手作活動外
也以拍攝地方記錄片方式,「介紹地方、推廣地方、分享地方、守護地方」
讓我們愛護家鄉的心情,真正的去實踐、去創造、並實現!!!

頭城文創園區

以前小編就住這批鐵路職員舊宿舍對面,從小看著他從很舊的房子,變成很爛的房子。不過終於政府開始正視文化的保留,改建成現今的頭城文創園區,不過改動的地方還不少,跟我小時候的印象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停車場的那個空地,以前是一個大籃球場,以前小編媽要找小孩回家的時候,來這裡拎孩子回家準沒錯。背對馬路面對文創園區,最右手邊為鐵路站長宿舍,其它為職員宿舍。

田塬藝文咖啡館
預約電話:0982 224 867
營業時間:通常五六日一會開
中午12:00點~下午6:30
https://www.facebook.com/tianyuancoffee

日和圖圖
營業時間:通常五六日一會開
上午11:30~下午5:30
https://www.facebook.com/hiyoritoto

魚季 Sashimi&丼食
預約電話:0912 593 104
營業時間:上午11:00~下午2:00
https://www.facebook.com/fish.season.sashimi

照片來源:
3.未改建前舊照片來源:莊漢川先生
4.日治時期舊地圖來源:台灣百年地圖

頭城魏家食府

魏家食府前身是中園一品客棧,第一代負責人是頭城早年總舖師界四大天王之首的總舖輝魏順吉,有五十年的總舖師經驗。所賣的產品以宜蘭道地特色小吃,所使用的食材以頭城在地農漁產,份量足價格合理,是一間連當地人都雙手比讚的我家灶跤。
蘭陽傳統古早味小吃: 糕渣 / 棗餅 / 肉捲 /西魯肉(什錦羹)

地址:頭城鎮纘祥路38號
電話:03 977 1785
FB:https://www.facebook.com/%E9%AD%8F%E5%AE%B6%E9%A3%9F%E5%BA%9C-877243282454721

照片來源:魏家食府

喚醒堂

頭城喚醒堂,為位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之臺灣民間信仰廟宇,主祀隆恩真君等五聖恩主(隆恩真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岳武穆王、司命真君等),分靈自宜蘭新民堂。除了信仰之外,主要開辦私塾、詩社,鼓勵民眾戒除鴉片等。前宜蘭縣長盧纘祥、林才添等,都曾是喚醒堂門下弟子。日治時期盧家從事鹽業貿易,也藉由貿易將鸞堂傳播到台灣各地,而喚醒堂便擔此重要的角色。

頭城吳祥煇(又作祥輝,號春麟),時常在宜蘭新民堂扶鸞解惑。1895年臺灣割讓,當時人心惶惶,又加上各地兵火,瘟疫頻傳,吳春麟將自己在太陽莊(今烏石港附近)的書齋改為鸞堂,奉祀新民堂神靈,稱作喚醒堂,奉祀隆恩真君等五恩主,而後知名士紳莊國香、楊士芳、吳炳珠等人亦寄附香火錢,不久因乙未之役焚毀。
1896年,當地檀越陳志德捐資,在武營莊(今頭城國中附近)附近重建,繼續扶鸞。
1897年,盧廷翰等人捐資,遷廟於現址,斥資白銀六千多圓起造。

照片來源:
1.2.喚醒堂

頭城酒廠

沒錯…就是眼前這塊左口邊的空地上,在頭城鎮清代民間曾有二間酒廠,這裡是其中一間,主要是以黃酒為主要產品,而另一間在頭城大溪。後來日本統治台灣後,成立了總督府專賣局。而後陸續將台灣鴉片、樟腦、鹽、菸、酒、火柴、度量衡用具、石油等品項,列為日本官方專賣。於是在這時期民間的釀酒廠,便陸續關廠。而戰後台灣國民政府來台,酒類始終維持著公賣制度,直到直到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才開放民間成立酒廠。

日治收為公賣後的酒廠,宜蘭以宜蘭酒廠為主要販製出張所。現今頭城最知名的民間酒廠為位於梗枋頭頭城農場後方的「藏酒酒莊」

藏酒酒莊
261宜蘭縣頭城鎮更新路126-50號
電話:03-9778555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jwine

照片來源:
2.宜蘭縣史館
3.4.藏酒酒莊FB

頭城英靈祠

在這小小巷弄裡,小小的祠堂,但對頭城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英靈祠沿革以漢人主觀意識編寫而成,碑記大意是:1796年吳沙率漳泉粵三籍墾殖進據頭城,漢人鄉勇傷亡遍野。死傷靈骸集奉於「英靈祠」。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很有爭議的,兩方對戰並不可能僅有單方族群死傷,而以各方文獻與耆老所述,亦有多方出入,以下提供相關文獻供參考,以期能充分還原當代之時況。PS.以下「番」字用語為古文獻用語,實為不敬但非本導覽本意,但為表達文獻原始內容,還原歷史用語,若有冒犯,敬請見諒。

臺北州理番誌
出版於大正十三年(1924)在臺北州理番誌亦講述清代理番誌亦有講述到,乾隆59年,柯有成、何繪、趙隆盛、賴柯登…等漢人,招募佃人約1千多人,由滬尾(淡水)乘舟出發,烏石港上陸。欺騙原住民,聲稱為官兵,捉拿海盜駐屯於此鎮守。而後漸漸入據南門仔、芧市仔、及天后宮、十三行築起柵圍,因漢人已多次欺騙掠取蕃地,地廣人眾之噶瑪蘭族之「哆囉妙婉(囉多美遠)社」為主,糾合各蕃社,乘蟒甲會於水路,一舉進攻「南門仔」(開成寺現地周邊),時值隆冬,漢人返回淡水海陸已斷,後得與漢人來往之「打馬煙社」幫助,指引改由山路潛逃而去,共失敗二次。

嘉慶元年柯、何、趙、賴四人再度策劃開墾事宜,並信任吳沙之才幹,請託他擔任總股首,由陸路進入。柯、何等四人由上海接濟補給,於嘉慶元年9月16日(陰曆)抵達烏石港。吳沙所統率之佃農及流民於前年故址再構築房屋,並建築土石牆壁。此地周邊同時分布哆囉妙婉(囉多美遠)、達瑪嫣(打馬煙)、都美都美簡、幾立穆月(奇立丹)等社,哆囉妙婉(囉多美遠)主謀通知各社圍攻頭城,唯打馬煙社未參與。但本次吳沙亦失敗返回三貂角。次年嘉慶1797吳沙以治療天花為由再次進入頭城.....

本島の盆祭と普度
日治時期文獻「昭和12年(1937)臺灣時報214期,日本人鈴木清一郎曾撰有「本島の盆祭と普度:竝全島一の頭圍の搶孤に就て」便有不同說法,重點譯文如下:在經過多年後,有許多當時戰死的生蕃枯骨,四處曝露無人奉祀。民眾認為這是孤魂作祟,而以「林乾瑞」為首,將那些枯骨集中起來普度祭拜,以祈求平安,這就是搶孤的由來。

本島の盆祭と普度內容參考:
2020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 頭城鎮公所出版

照片來源:
2.宜蘭縣史館
3.臺灣日日新報

開成寺/城隍廟

小編後記:
任何廟宇的沿革小編都抱持保留態度,依古文獻所示,1796年吳沙入頭城本意並非攻打海盜,而是以海盜為藉口取得原住民信任,始而入蘭。但武裝入蘭後漢人漸露本性,以久居之姿而令原住民不滿,於是哆囉美遠社為主,號召蘭陽平原各社攻擊漢人駐柵圍城區域。漢人大量傷亡後吳沙敗逃退出頭城。隔年1797年吳沙再次號召大量漢人武墾頭城,成功侵入原為宜蘭平埔族傳統場域之蘭陽平原。詳閱:臺北州理蕃誌 雖開成寺以單方面以漢人主觀意識稱頌吳沙所領等漢人功績,但以現代史觀,這是一段侵略下「勝者為王」的故事,由勝利者所主導寫下的史觀。本來小編後記會放在最後面,但廟宇介紹這麼長,能看到小編後記應該是少數,所以以下文字我放在最前面,因為這是小編真人導覽的重點所在。

開成寺/城隍廟
俗稱佛祖廟,在新建里,奉祀觀音菩薩,建於開拓之初,廟址原在福德溪鐵路橋下附近,同治三年( 1864 ),廟址為大水沖毀,遂遷至現址,廟貌古雅,廟內有同治五年( 1866 )「慈雲廣被」匾,同治十一年( 1872 )「法雨培蘭」匾,明治三十五年( 1902 )「圓光普護」匾。改建前左殿供奉吳沙等人祿位,對聯:「三六社內蕃族輸誠堪欽智略;二百年前蘭疆墾闢永沐恩波」。

開成寺因年久貌頹,遂於民國七十七年組織改建委員會重建,期間增購二百六十餘坪土地,新廟建坪達六百六十坪,於八十三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舉行晉殿安坐大典。如今二樓奉祀城隍,三樓奉祀佛祖,左右間則為吳沙及楊廷理祿位。頂樓奉祀觀音菩薩。

沿革
據說本廟之觀音菩薩佛像,乃嘉慶元年(1796年),先賢吳沙由唐山攜來之佛像,在頭城福德坑溪附近設庵奉祀,號稱「佛祖廟」。吳沙入蘭翌年即逝,民人深感吳德,故在嘉慶四年〈1799年〉於開成寺右建殿奉祀吳沙先賢,稱作「吳沙祠」,數年後,再建左殿奉大眾爺,稱「 大眾爺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二十四日,移民入蘭夜見福德坑溪旁林投樹有光,遂步近之,乃見一神像,於佛祖廟奉祀之,一日該神附身於人示乩,自述曰「城隍爺」,後設廟奉祀。同治三年〈1864年〉洪水氾濫沖毀位在福德坑溪附近的原廟,於是地方人士鳩資在今日頭城鎮吉祥路一帶重建,取名「開成寺」。1989年為改善廟貌,開成寺與附近的頭城城隍廟開立信徒大會,決議合併重建,於1995年完成,全稱頭城開成寺城隍廟, 高達四樓,廟地六百餘坪,廟貌壯盛。

特色
本寺吳沙神龕中,陪祀臺灣知府楊雙梧長生祿位與其他開蘭先賢祿位,為臺灣歷史古物,頗值一覽。楊為官清正,於任內設噶瑪蘭廳,頗為宜蘭人所重,另外也有「楊雙梧奉敕敗地理」的臺灣民間傳奇。
本廟匾額眾多,不乏宜蘭名匾,有同治五年(1866年)「慈雲普被」匾,同治十一年(1872年)「法雨培蘭」匾,日治時代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圓光普護」匾等。另,頭城城隍廟每年與頭城東嶽廟輪流舉辦「頭城大拜拜」活動,先為農曆正月初六由城隍廟舉辦,次年為農曆三月二十六日由東嶽廟舉辦,為頭城鎮每年之宗教盛事,不遜於頭城搶孤。

頭城搶孤
頭城的宗教盛事有頭城大拜拜跟頭城搶孤。而所謂的「頭城搶孤」,實際上是屬於頭城開成寺中元祭典的一個最後活動。開成寺舉行中元普渡用意與頭城開墾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嘉慶年間,吳沙率眾開墾頭圍時造成眾多傷亡,加上傷亡者大多隻身來此開墾,歿後無後代祭祀,地方人士有感於此而舉辦

廟前之昭績碑
此為復刻品,原品已遺失
昭績碑係清咸豐8年(1858)3月頭圍縣丞王兆鴻鑴刻,表彰吳沙入蘭地墾拓的事蹟。福建漳浦人吳沙任俠好客,於嘉慶元年(1796)入頭圍開墾,有計畫、有組織,與人相處和善,開墾順利。其後吳化繼武,到嘉慶15年(1810)始收入版圖,頭圍縣丞王兆鴻乃立碑誌記,以褒揚吳沙公以匹夫之微,深入荒陬,拓土闢疆,張大版圖之偉績。

昭績碑的字體為楷書,高92.6公分,寬34公分,此碑原來放置在頭城鎮烏石港前,媽祖廟旁的「接官亭」,其後不知何故,移至頭城盧宅庭院中,今佚,僅存拓本。

民國94年(2005),頭城鎮開成寺管理委員會為了讓珍貴的歷史重現,特地按照原文再刻新碑,立在開成寺廟埕北側,並由主任委員莊錫財撰寫「昭績碑由來」刻於碑石背面,說明設立昭績碑的原委及始末。另外,吳氏家族聚居的礁溪鄉吳沙村,亦有復刻版的昭績碑,說明了此碑在宜蘭開發史上的重要性。

【原碑價值】
(1)透過此碑,更肯定吳沙父子及楊廷理之歷史地位。
(2)海盜被吳沙父子擊敗,此段與史實不盡相合,值得深入探討。
(3)敘述開蘭初期之過程及先住民的生活習性。
(4)記載梁上國曾為吳沙向嘉慶爭取褒揚之史實。
(5)本縣所存清代舊碑中,以此碑文辭最為優美。
(6)為記錄吳沙開蘭功績僅存之碑,甚具歷史價值。
(7)整部漢人拓墾宜蘭之歷史,自此碑而開其端緒。

【碑文】
布衣而建開闢之功,纖民而創不朽之業,生無一命之加,殁享千秋之祀,稽之史冊,偉績如吳公者絕無僅見者也,臺灣得後天之氣國初始入版圖,涵仁沐德垂二百年,比戶絃歌,居然文物之邦矣!惟噶瑪蘭僻在山後,番人所久居,茹毛而飲血。
吳公名沙者,漳浦人,居近三貂,慕義而任俠,力不足供客,則予以糧糗斧斤,使抽藤伐木以自贍,日久人眾闢地益進,三貂草嶺之開,髣髴如有神助。嘉慶元年起,自三貂開至四圍,十餘年中和番肅眾,皆係吳公及子光裔之辛勤,從子化之繼武也。海寇蔡牽朱濆相繼窺伺,賴其父子策羣力以擊敗之;梁少詹曾奏蒙仁宗睿皇帝,恩旨褒查,而太府覆奏未及,以致褒功之典久湮,未免輿情仰望,蘭地之闢雖成功於楊雙梧太尊,而開磽确成膏腴則全賴吳公父子經營血戰之力,吾願蘭民之安享太平者,食毛踐土,無忘所自,虔薦烝嘗之祀,則吳公之庇佑蘭民,生死豈有二致哉?景仰之餘,泐貞珉而為之記。

大清咸豐捌年桐月 日 署頭圍縣丞事錢塘王兆鴻 敬立

【參考資料】
1.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左羊,1989,頁144-146。
2.維基百科
照片來源:
1.宜蘭縣史館
2.宜蘭縣史館
3.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左羊,1989,頁144-146。

頭城鎮公所/舊頭城國中

現看到的頭城鎮公所,為民國106年遷至此處,本處原址為「舊頭城國中」故我們以舊頭城國中為主要介紹導覽。新頭城鎮公所由頭城市場遷過來,別急…後續導覽便有介紹。

日治時期曾為「頭圍公學校」戰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夏,初奉准為台北縣立頭城初級中學,招收學生三班,首任校長盧纘祥先生接收武營里日本小學高等科為校址,三十七年因國民學校人數激增,換遷至開蘭路校區,三十九年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四十年春,全省行政區重劃,宜蘭改為縣治,更名為宜蘭縣立頭城中學。四十五年增設宜蘭、礁溪二分部,翌年再增壯圍、員山二分部,四十八年春,奉縣府指示辦理短期師資訓練,招收學生30人刺繡訓練,四十九年奉廳令辦理教育學科一期,畢業分發國校任教。五十年秋,復奉令辦理實用技藝訓練中心,分設汽車駕駛、簿記、珠算、編織、電器修護各科。

五十七年秋,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本校奉令改制,原有高中部全部撥交省立頭城高中(即今頭城家商)接辦,本校遂易名宜蘭縣立頭城國民中學。於八十九年六月搬遷至頭城運動公園旁的現在校區。

照片來源:宜蘭縣史館

荷里豆腐 HOLY TOFU

荷里是頭城在地的手工豆製品店

致力提供天然、純淨、美味
的非基改、純天然鹽鹵豆製品

更多關於荷里的介紹

頭城天主教會

頭城天主堂(聖伯多祿堂)
創建:1960年
設計:荷蘭籍高德貴神父

因為編寫這個網頁的契機,我第一次走入這個伴隨著每個頭城人長大的教堂。步入教堂時...第一幕讓小編驚訝不已的是"神主牌位",天主堂裡有華人祭拜先人用的"神主牌位"。於是我請教正在清潔整理會場的教友,有關頭城天主堂的種種相關問題。因地置宜…原來我一直誤會天主是不拿香的,也曾因此不認同。不是我非常尊崇華人拿香禮拜習俗,而是認為一個新的宗教、習俗或文化引入,不該消減原本固有的文化。而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我能重新認識"頭城天主堂"。

以下本文所有資料及照片,轉載自燦景 古建築研究工作室
(本想自自己執筆,但他們寫的實在太好了)

半個世紀前(民國四十九年),有個長的很高的神父遠從他的家鄉-荷蘭募了款來到遙遠的異鄉-台灣宜蘭的頭城,蓋了一座有著圓屋頂的天主堂。在頭城還沒長出高高房子的舊年代裡,頭城天主堂是街上最雄偉的建築,遠遠的在「二城」就能望見她,看到她,我們就知道「家」近了...。這張照片很美且年代以久,感謝莊漢川老師的提供,貼切的說著頭城人對家鄉的心情。

而你是否也曾感覺到,過去的當時所做的事情,是為了未來所做的準備...。
2011年1月時,為了頭城文風第三、四期的街弄小旅行社區報,在頭城街上遊盪了好幾天,當時拿起相機拍下淡雅的天空映出了銅皮圓頂,圓頂下的空間傳出彌撒聲帶點神祕感...

資料來源:燦景 古建築研究工作室
照片來源:1.莊漢川

和平街3號/水泥窗花

水泥窗花/水泥花格磚。
花窗是因應海島型氣候(炎熱、風多)而誕生的產品,一方面夏天可遮陽,冬天可阻擋季風兼具採光及通風。也另有紅磚花窗及上釉窯燒。常見於女兒牆及廁所通風窗,特別是1970年代左右的建築,水泥花窗犯濫到不要不要的。讓我們一起看看老街裡有那些水泥花窗。這可是台灣建築滿特別的產物唷~接下來一路走在老街上,看看我們能夠看見多少款式的窗花喔。

水泥瓦片
另同時期還有一款用到不要不要的建材「水泥瓦片」也算是台灣建築演進裡,工業興起的另一項代表作。 清代/紅瓦→日治/黑瓦→戰後/水泥或石綿瓦→現代:瘦嘎(塑膠)或金屬鋁板。Ps.以上所言為時代主流建材,但非絕對。例如:盧宅前廳即是日治黑瓦,但後方廂房即閩式紅瓦

和平十字窄巷

今日小巷在過去即是條條大路。
在過去頭城,水陸比馬路更加盛行,也沒有汽車爭道問題,於是像這種寬度達2米以上的小巷,通常為人力拖車主要拖行的道路。在這條介於頭城主要道路間安靜的巷道,再往前走你可以感受到道路漸漸下坡,而下坡的那端便是南門碼頭。

在1914年 大正三年頭城初步的市區改正計畫設計圖完成後,便逐步進行市區改正,而後開闢而成的開蘭路,漸漸取代了舊有的頭圍街(和平路),路寬有八米以上,並以可行車的道路設計,更可曾在此建立輕便車鐵道供與通行。自此後…和平街便慢慢走向落沒,形成今日民居為主的住宅區。

照片來源:
1.鉛筆馬汀 黃興芳作品
3.桃園市大溪區大溪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鳳萊市

影片連結

這裡在清代時俗稱鳳萊市茅市仔、南門仔市,主因南門渡頭在前方不遠處,南門老街主要為五殼雜糧或南北貨為主,此地為市集方式,早期蔬果、生活用品及各式貿易集散地,現已改成住家使用為主。尤於此地早期為頭圍港南邊沼澤地邊緣,所以…在本十字路口巷內,尚可見到高於腰部設計的房屋基石為舊房舍之建築結構,上方再加層層之三合坌土,現証曾為海港年代的頭圍街。

照片來源:
1.老照片純屬示意圖,長清年集市https://j.17qq.com/article/ddholkcpv.html
4.2020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 頭城鎮公所出版

13溝面磚與戰後面磚

日治未期,時為殖民地的台灣,在日本政府的倡導下,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陶質面磚,1930年代開始大量用於台灣建築外牆上,從原來的白/紅小口面磚演變成,釉色有褐色、綠色、橄欖綠等多種,當時國防色盛行,為避免反光,乃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約有十三道溝痕,故名。另也有七/九溝之製品。如:台北郵局、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台北公會堂、行政院、帝國大學、剝皮寮…等。有興趣可以數數看是不是有13溝。另還有布紋、馬賽克紋、刮條紋…等。有趣的是…門聯上的文字為現任屋主阿公的名字,用他的名字直接寫上門聯。
另右側顏色比較淡象牙黃磚面有上釉,這批磚為戰後所燒製而成。戰後國民政府接受日治時期的生產機具,此時的面磚和日治時期相去不遠。

照片來源:
4.馬可孛羅出版《老屋顏》電子書)

添大興業

影片連結

添大興業
1938年創辦人林才添成立蘭陽窯業株式會社。主要生產紅磚、紅瓦、黑瓦。
1950年台灣光復後蘭陽窯業株式會社改制為添大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1961年添大生產營業項目由磚瓦轉為製造各種電瓷器,是當時全台生產高壓電瓷
器的二家工廠之一。另一家為中榮電瓷工業,座落於中壢市,成立於民國 62 年。

曾經撐起半個頭城鎮的「添大興業」由已故前宜蘭縣長林才添創立,早年生產磚
瓦,後來製作高壓電桿絕緣體「礙子」,近年因電線地下化而式微。孫子林士傑
105年返鄉創業,再轉型為居家無障礙環境服務,去年在老家重新掛牌,老鄰居
爭相走告「老招牌回來了。」

宜蘭縣頭城鎮知名大廠的蘭陽窯業株式會社,是宜蘭老縣長林才添民國27年所創
,過去出產紅磚、瓦片,台灣光復後更名為「添大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隨著產
業變遷,林家第二代習得高壓電瓷礙子技術,添大興業轉型為礙子工廠,製造出
一顆顆玉白圓潤的礙子,作為高壓電桿上的絕緣體。

林才添之子照顧員工 ,是「從不裁員的好老闆」,直到民國90年代電線桿
逐漸地下化,「添大興業」才關廠。林義剛高齡76歲,喚回了林家第三代林士傑。
「想讓爸爸過好一點、舒服一些」,林士傑原本在上海行銷銀髮族輔具,105年底
返鄉陪伴父親。

林士傑為了行動不便的父親著手改善居住空間,也同步做起銀髮族輔具生意;深
入每一戶人家家中,從門前階、樓梯扶手、衛浴設施到臥床設備,他檢視每一個
居家角落,將階梯裝上斜坡板,床邊加裝扶手,加寬浴室門,為客戶營造出更
「親老」的居家無障礙空間。

林士傑決定變更營業項目,從過去生產礙子,轉型為居家無障礙改善服務,將古
厝當成辦公室,還把過去公司圓形的LOGO稍作修整,完整的圓變成半圓,「半
圓意象是一把保護傘,守護高齡長者。」農曆年前,他在和平街70號的古厝前,
掛上添大興業的招牌,喚醒了鄉親們的記憶。 資料來源:添大興業

林才添(1903年4月12日-1989年11月13日),字達庵,號博敏[3],臺灣宜蘭縣
人,在日治時期結束後,擔任數種公職,於民國四十九年到五十三年(1960年-
1964年)間擔任宜蘭縣長。此外他也是蘭陽窯業株式會社[註 7]與私立復興工業學
校的創辦人。林才添出生時生母因難產而失去意識,由宜蘭頭圍儒醫林應魁所醫
治,後來並被他收為養子。於七歲時進入頭圍公學校就讀,畢業後未升學就讀中
學校,而是向其養父林應魁學習漢學。而在他十五歲時,開始過著晚上在頭圍區
長役場向劉騰輝學習漢文,白天在「金石香號」工作並學習簿記、珠算、刻印等
技能的半工半讀生活。

而到了大正七年(1918年)時,他在參加於宜蘭公學校舉辦的代用教員養成講習
後,成為頭圍公學校的雇員,於任教期間曾做為大谷公學校[註 8]的代表去參加宜
蘭郡教學研究發表會,並在《臺灣教育》雜誌發表文章。除此之外,他還曾被推
舉為頭圍青年會長。後來林才添在昭和二年(1927年)的1月辭去教職,專心擔任
頭圍信用組的理事,並使頭圍信用組合成為當時的模範組合。

至於公職方面,林才添在昭和五年(1930年)時被選為官派頭圍莊協議會員,後
來又連任二屆,而在五年後(1935年)他辭去官派職位,以民選方式當選並連任
至日治時期結束為止。而在他擔任內協議會員期間曾爭取建設大溪漁港、二圍公
學校的遷校。此外他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擔任宜蘭郡保甲協會會長與頭圍保
甲密合會會長,三年後(1940年)赴朝鮮、東北、華北、京滬一帶考察,之後在
十七年(1942年)成為頭圍莊警防團團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由首屆頭城鄉民代表
會選為第二屆頭城鄉鄉長[註 9],三年後(1949年)又獲選為宜蘭水利委員會主任
委員。他在民國四十年(1951年)時以全宜蘭縣第一高票當選首屆宜蘭縣議員,
之後連任第二、三、四屆議員,並在第三、四屆時還膺選為宜蘭縣議長。民國四
十九年(1960年)高票當選為第四屆宜蘭縣長。

晚年從政壇退隱後,仍繼續擔任中華民國紅十宇會臺灣省分會宜蘭縣支會支會長、
仁濟救濟院常務董事,以及頭城登瀛吟社社長。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擔任
《頭城鎮志》的編纂委員,並開始撰寫回憶錄。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11月13日
,於頭城病逝,享年八十七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照片來源:宜蘭縣史館

南門福德廟

南北門福德祠是「北門福德祠」與「南門福德祠」的合稱,祭祀土地公與土地婆,
2006年12月1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兩間土地公廟分別位於頭城老街(和平街)南北兩
端,均蓋於道路中央,面前街心,背對街口,即所謂的「街頭街尾土地公」。
當地居民相信如此布局可以讓土地公為居民把財,期許這條商業街永遠商業鼎盛。

南福德廟
在城南里,祀福德正神,建於同治年間。神壇聯曰:「次天子位一,守諸侯寶三。」
並有一「降爾遐福」匾。廟左側有一小園,供民眾休憩之用。南門福德祠與北門土地
祠間的和平街,為本鎮最古者,頗多古老紅磚建築,尤其是圓拱形的「亭仔腳」,遊
客每喜駐足瀏覽。
照片來源:
1.宜蘭縣史館
2.頭城鎮志 1985莊鍚財版九-八

陳春記商號

陳春記商號 年代:日治大正時期,約1920年代
有沒有發現,這裡跟頭城火車站的設計概念很像。沒錯…頭城火車站便是取自南門老街街屋的設計意象。本設計風格主要特徵為紅白相間之紅磚柱之裝飾,源於日本第一代留學自英國歸國之辰野金吾,故有人稱之為辰野式風格,雖與臺灣總督府(台灣總統府)、東京車站規模難以相比,但建築風格特徵非常容易示別。(這真的不是巴洛克) 本建物早期未列入古蹟時,正面牆上擁有美麗的花磚與裝飾,可惜在屋主得知可能列入古蹟後搶先一步拆除外牆花磚,至今…你亦能在外牆上清除看到破壞後的痕跡。至今…台灣文資法不明確且難以合理補償屋主對建物之靈活性,使的現今的陳春記建築依然斑駁不堪。

1.陳春記屬磚造洋樓式之街屋,面寬3開間,進深2進。第一進僅高一層,上有樓拱頂(即閣樓),並於騎樓面開設小窗。第二進高2層,為主要生活空間。
2.西式方形磚柱形成之磚造拱廊上有洗石子橫帶及女兒牆之彩釉,為當時建築常用之裝飾手法。
3.立面上帶有連續之圓拱,並於寬敞深遠之騎樓內造成光影交替之韻律感。
4.第二進背面之泥塑鰲魚洩水口,施工精緻,頗具巧思。

【參考資料】
1.陳登欽,《頭城鎮文化史蹟勘查測繪報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2,頁37-43。
2.蘭陽技術學院建築系歷史建築研究室,《宜蘭縣九十二年度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宜蘭縣文化局,2003

源合成商號

源合成商號 年代:日治昭和初期,約1926年代
屬於日治昭和初期的建築,該時期的建築傾向西是的三連弧拱磚牆立面,有紅磚、拱柱列,搭配豐富的雕飾或以洗石子來仿效石材的效果,讓整體外觀顯得較為華麗。 源合成商號為當時的米商,經營小賣的文市商貨交易為主,也是現今僅存頭城藍染販賣之商舖。其建築形式為單近三間,左右邊間後側有一窄長一層坡矮厝,建造為硬山擱檁,紅磚牆上擱楹仔、桷仔、瓦養及及屋面瓦,亭仔腳則採磚砌圓拱與圓柱。臨街立面三連拱與洗石子圓柱相互輝映,女兒牆作泥塑牌樓,有花草裝飾,本花磚彩繪來自於宜蘭知名花磚彩繪世家「景陽」作品,顏家燒花磚你能在宜蘭重要的廟宇,皆能看到顏家彩繪,並以「景陽」為其商號。

西元1853年 「噶瑪蘭廳志」
「臺地毛烏布最擅彈染,雖蘭在萬山之後,亦不減於牛罵頭諸布,無非水土之所宜乎。」

和平街,清領時期因河港而興盛的老街,當時主要以米、豆、藍為主要貿易出口。
1902年日治時期宜蘭廳製藍狀況,以頭圍堡(今頭城)製藍戶數最多,約建於日治1920年代的源合成,為目前頭城僅存的藍染商號建築。19世紀初德國BASF公司開發的化學染靛普及後,藍業漸漸退出歷史的舞台,改由高經濟價值作物「茶」漸漸取代「藍」業。

台灣的採藍植物主要是山藍(大菁)與木藍(小菁),大菁生長在低海拔背陽潮溼的山坡地;小菁喜好向陽的平地與河邊。以上的種植條件,咱家頭城、礁溪正是醬醬好的好所在。
「菁礐」(礐,音同「卻」)是浸泡、沉澱大菁的石砌水池,用於生產藍靛染料,在台灣以「二圓一方」類型最為普遍(即2個浸泡池配1個沉澱池),而本次的研究在頭城福德坑溪發現六圓二方菁礐遺跡,是目前台灣發現規模最大的類型。菁礐的類型與大菁產量多寡極有關係,目前在宜蘭仍有許多大菁植物的蹤跡。
很難得的是在台灣已找不到的踏石磐卻出現在宜蘭;踏石磐是傳統碾布重要工具之一,已消失約60年的傳統碾布工法,雖然後來德國人造藍靛研製成功,使台灣藍染產業漸走下坡,今日已鮮為人知,就連小編從小到大生長在頭城,沒有蘭博的特展,完全不曉得頭城也曾有這一段輝煌的歷史。

資料參考:宜蘭藍染特展 記者:謝月琴、蘭陽博物館
照片來源:4.蘭陽博物館

Hito石花凍

石花菜來自東北海岸的天然藻類,隱藏著海岸居民對故鄉的歸屬感,也是婆婆年邁歲月裡,最熟悉的天然家鄉美食。石花凍處理及製作過程繁瑣,而市售上有些為了降低成本,以洋菜粉混入,破壞原有的營養價值及口感,因此懷抱著對石花凍的不捨與熱愛,再加上闆娘親自熬煮各式各樣的,當季天然果醬,形成了100%無化學添加物、純手工熬煮的天然飲品,不再是,腥味重/較甜膩的口感,也不再是,只有單一味道,更打破大家對石花凍的刻板印象。
不論您從哪裡來,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起品嚐,真正東北角的熱帶風味。當您下次經過宜蘭頭城老街時,不妨也來一杯『吸的』石花凍吧。

Hito石花凍
電話:0935-956770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60號
每週二、三、四休息
上午11點到下午賣完為止
https://www.facebook.com/cherry7028

藝術巷/小鎮生活

小鎮生活 陳順福
巷口轉角的「小鎮生活」為設計師陳順福,將自己私人產業,供為旅人無償休息、並提供馬偕曾至宜蘭傳教的路線與事蹟。同時也用一步一腳印,親自照訪過去18世紀時,馬偕至各位傳教、行醫及相關遊記記錄。本商店現為自由書店,展覽空間,社區服務。 並提供頭城老街導覽說故事~

預約專線 0920389345 福哥
https://www.facebook.com/townshiplife


藝術巷
藝術巷主要為展示在地藝術家楊乾鐘先生其身前之作品,作品特色用色大膽,將頭城早期的街道,不起眼的巷弄,用他的筆法展現於他的畫作當中。而藝術巷也傳承他的藝術重點,利用光的折射與色彩舖陳,在這約100公尺的小巷內,沉浸在楊乾鐘先生,對於家鄉頭城的熱情與筆下的精彩。

楊乾鐘(1925-1999)老師,先後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第一屆)及師大藝術系,成績極為傑出,應盧纘祥(時任頭圍鄉鄉長)邀請返鄉到頭城初中就職,推動地方美術不遺餘力,著名畫家周澄、藍榮賢、阮義忠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其後歷任復興工專、國立藝專及文化大學教授,造就眾多美術界傑出後輩。

楊老師師承廖繼春(油畫)、張義雄(素描)、馬白水(水彩),畫風重現現代感覺的具象表現,創作觀念注重自我的主觀感受,而後並有回歸東方美學的趨向。1961年起連續10件作品入選日本光陽美展,連續5年在上野公園、東京都美術館、正二階廳展出,榮獲特別獎,成為永久會員。其亦潛心研究美術理論,致力於近代西歐各種畫風的研究,論文發表於國內外重要的藝術期刊,著有〈唐三彩概說〉、〈印象派Claude Monet與抽象主義〉、〈從我國陶瓷之演進談現代陶藝之路向〉、〈從畫面構成論塞尚之繪畫觀〉、〈表現主義之先驅─文生‧梵谷研究〉、〈西洋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研究〉等。楊老師逝世後留下百幅作品,呈現出40、50年代蘭陽風情。2014年財團法人楊乾鐘美學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闡揚「蘭陽的美與愛」精神。

照片來源:
4.楊乾鐘美學文化藝術基金會

文學巷

文學巷主要為展示本地作家李榮春作品及其它以頭城為作詩之題材的巷道。想認識更多的李榮春相關作品及文學,歡迎來李榮春文學館參觀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開蘭舊路4號

除了牆上的李榮春作品精選作品外,我們還能看到頭頂上透光的金屬鋼板詩詞,詩詞內容主要以頭城為主要的創作對象,創作者:盧纘祥、吳祥輝、康灔泉、游象新…等人,為頭城寫下句句動人的詩句。

關於:李榮春
戰後的頭城,生活十分艱困,民眾大都忙於生計,無暇顧及文學創作的靈魂工程。李榮春為戰後臺籍第一代用中文寫作的本土作家,生前沒沒無名,罕為人知,家人亦不了解。但他孜孜不倦地從事創作,只與少數文友往來。作品數量很多以長篇小說著稱。

李榮春被喻為「台灣文學殉道者,蘭文壇獨孤俠」的本土作家,終生矢志獻身文學,卻只有極少數的作品獲得發表,默默潛隱在宜蘭的頭城鎮創作,經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鍾瑞金與李榮春姪子李鏡明長期蒐集其作品集結成書,希望藉此尋求李榮春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也為頭城,為宜蘭,甚至為臺灣的文學黑暗期,點燃闇淡的曙光。

李榮春,大正三年(1914)出生,頭城鎮和平街人九歲就讀頭圍公學校,畢業後入私塾學漢文,自修英、日、中文,為臺灣戰後最早一批用中文寫作的本土作家。二十四歲時,加入「臺灣農業義勇團」,隨團至中國工作。除役後,留在安徽及江蘇等地讀書、寫作,矢志獻身文學。戰後回到臺灣,曾與鍾理和、鍾肇政等人共組成「文友通訊」,率先結成文學盟友;曾任職於「公論報」。民國八十三年元月,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
資料來源:李榮春文學館
https://www.facebook.com/leerongchun

斗砌磚牆 與 三合土

用大塊扁形的紅磚,以豎立及平放的方法組立成盒狀,中間填泥,石粒、磚瓦片之混合物,這種做法的牆體很厚實,又可以節省磚材,因此斗砌磚牆有防潮、隔熱、美觀、環保的特點,但不耐震。在古早時代,阿嬤甚至會將藏私房錢藏在中空的斗砌磚牆內,所以斗砌磚牆又有「金包銀」這樣有趣的說法。

此種磚牆依蓋法還有一平一順、一平三順等作法,當然…一平一順是最耗建材的,所以有些屋主為了彰顯財富,還在會斗砌磚牆上大作文章。另…本建物最令人吸睛的是金屬福州門的鐵窗花,在工業化的現代,這樣有花鳥窗花的鐵門已不多見。

在牆面最上方亦成看到三合土,主要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但因地制宜可能有不一樣的成份,例如在中南部沿海一帶,可在三合土裡發現蚵粉,亦有稻殼、米粳、糯米等,也可能發現破碎之瓦片、瓷器、石頭…等。

就是茶米

用心調製新鮮茶飲,現煮現泡看得到,讓您喝的安心
我們不加盟,用好的茶葉作出平價的復古飲品,
重新研發出5、6 年級生曾經喝過,
卻消失在市面上的飲料,
希望能喚醒大家心中懷念的那一杯 #手搖飲

圖資來源:就是茶米

參戰的鐵窗

日治末期隨著二次大戰戰爭的戰事激烈化,日本軍方戰略物資短缺之迫切需求,台灣社會上紛紛響應起金屬回收、代用品登場、發行國債等共赴國難的行動。到二戰末期,日本進行最後的困獸之鬥,開始依「金屬類回收令」進行非常回收,所以在昭和18年(1943年)起,全台的偉人銅像,都紛紛「應召出征」從軍去了,被熔解再製成兵器與大砲。

當然…民間也免不了被徵召,舉凡所有金屬製品的家用鍋爐、刀具、鐵窗…等,任何可能被做為武器的金屬製品,在金屬類回收令下,都免不了被徵收的命運。我們在老街的陳春記、源合成、盧宅…等老建築,都能看到這段歷史留下來的歷史軌跡。

部份圖資參考:秋海棠民國史地
https://www.facebook.com/158517831018557/posts/378000009070337/

慶元宮

「相傳」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的媽祖廟,廟名「慶元宮」,有開蘭第一廟之美稱;然則吳沙自嘉慶二年(1797)始成功入墾宜蘭,神祇的奉靈安座較可能在同年或以後,顯然創建之年仍待詳查。

PS.小編很不愛用「開蘭」這個詞,開蘭意指開墾宜蘭,但事實在漢人來到宜蘭之前,宜蘭原住民本就有農作墾植。用開蘭來還原宜蘭無人開墾,漢人是第一個開墾宜蘭,這是與史實不符的勝利者愛用名詞。

全殿建築雖歷經修繕,仍保留了相當數量的清光緒年間的石雕,取材全為砂岩,綜覽石獅、螭虎窗雕工不假修飾。根據三川殿牌樓面的石雕落款顯示光緒己丑15年(1889)曾經修築過,但中門楹聯卻寫「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
屠維赤奮若為《爾雅‧釋天》所載的年代寫法,表示已丑年,這是指光緒15年(1889),抑或更早的道光15年(1829)?

頭城老街上有一間傳聞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得名「慶元宮」的媽祖廟,廟體雖歷經修繕,仍保留大量清遺古物,其中又以石作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綜觀宜蘭清代廟祠構築常用磚木,石材集中用作柱礎、牆基及鋪面,頭城慶元宮的前殿樓面建於清光緒年間且是全石作,無疑十分珍貴。從前殿石柱上的楹聯字句中常提及昔日廟前是烏石港的水域,只是滄海桑田,港灣淤積不復見,今天的慶元宮成了標座頭城老街和烏石港遺址相互關聯的地標,延續著在陸化的水路上生活的人們對海的敬仰。


廟名慶元取「嘉慶元年」之意

清嘉慶元年(1796)由福建漳州人吳沙率漳、泉及粵三籍人士自淡蘭古道進入蘭陽拓墾,並在今烏石港遺址的南方圍地進據,此舉引起噶瑪蘭各社的恐慌,引發戰鬥,吳沙之弟吳立戰死,最後吳沙率眾轉退三貂。隔年(1977)噶瑪蘭蕃社流行天花症,吳沙施藥救人獲得各社感激,終順利獲得土地,並建立開蘭的第一個據點「頭圍」(今頭城),爾後墾民自頭圍往南入墾建立二圍(頭城鎮二城里)、三圍(礁溪鄉三民村)、四圍(四城)乃至五圍(宜蘭市),也有不少地名諸如湯圍(礁溪鄉德陽村)、民壯圍(今宜蘭壯圍),這些今日依舊耳熟能響的地名都與清代墾拓悠關。頭城位於蘭陽平原的北端,是先民開拓蘭陽平原的第一個據點,頭城遂得「開蘭第一城」之美譽。

頭城慶元宮主祀天上聖母,為頭城現存創建年代上溯最早的老廟,位於頭城老街的中心。本廟創立年代據坊間資料的說法多數都上推至嘉慶元年(1796),此年為吳沙率三籍人士入墾之年,據說同年頭城媽祖廟創建,廟名「慶元」便是取自「嘉慶元年」;然則吳沙於嘉慶2年(1797)始成功入墾,又神祇的奉靈安座較可能在嘉慶二年同年或以後,顯然「慶元」並非創建年,「慶元」是否可以解釋為紀念嘉慶元年的首墾。

石雕落款「屠維赤奮若」係指光緒15年

頭城慶元宮的三川殿的牌樓面取材全為砂岩,從現今全台眾多清代古廟觀之,保有砂岩石作的牌樓面已十分鮮見,一般來說砂岩摸起來若能感受到細粉狀的顆粒觸感,多為本質脆弱且不耐風雨日曬,又依各地環境條件不同、人為干擾等影響,石材的狀況好壞難斷,扣除自然因素外,石牆風化常見肇因不外乎鑽牆埋管、屋頂漏水、上漆不當。慶幸慶元宮的百年石作能保有原樣其可貴之處瑕不掩瑜,實為宜蘭清代寺廟的代表。

根據三川殿牌樓面的石雕落款顯示光緒己丑15年(1889)曾經修築過,但中門楹聯卻寫「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屠維赤奮若」為《爾雅‧釋天》所載的年代寫法,「屠維」是「已」的專名,「赤奮若」是「丑」的專名,「屠維赤奮若」即表示「已丑年」,但是這樣的曆法古稱不禁讓人懷疑這裡的已丑年是指光緒15年(1889),抑或可能是更早的道光9年(1829)?

筆者曾想就落款人「頭圍縣承會稽朱應錫謹題」查起,翻開《續修頭城鎮誌〈上〉》書中的〈噶瑪蘭廳頭圍縣承一覽表〉中明列各縣承的姓名、籍貫和20字以內的簡歷,籍貫出自浙江會稽的頭圍縣承據記載有2位:范邦幹、朱懋;范邦幹於嘉慶18年(1813)以羅東巡檢兼署,朱懋於道光2年(1822)由南投縣承調署,朱懋任頭圍縣承時間始自道光2年5月至道光4年10月(1822~1824);朱懋、朱應錫兩位假使為同一人,那慶元宮目前建物上可考年份應該能上推至道光9年。然則自朱懋始任頭圍縣承後到道光4年,直到道光9年朱懋不曾回任頭圍縣承,道光9年的頭圍縣承是牛壽增。受限當今頭圍縣承的資料只能上溯自咸豐年間,光緒年間空白,文史無徵下,因緣際遇的我再次注意到舊曆法「屠維赤奮若」一詞。

2011年1月30日我參訪大肚磺溪書院,終於找到答案。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為昔時大肚地區的文教中心,作育英才無數,今建築創建於清光緒13年(1887),年代落款可見於前殿步口廊的點金柱。正廳保留了清光緒15年(1889)的彩繪,落款時值「已丑臘月」,但其中一幅書卷畫,卻題「歲在屠維赤奮若臘月」,為什麼相隔兩地之遙的年代寫法會一樣,單憑這點就讓人很有想像空間,像是日本遺跡時常會出現的「皇紀兩千六百年」。「屠維赤奮若」會不會是清光緒15年又流行的一種用祠。我想關於頭城慶元宮石作的年代商確,應全為清光緒15年重修的結果。

只是有一點好玩的是頭城慶元宮全殿的石作幾乎都有年代落款,為何獨缺石獅、螭虎窗和麒麟堵沒有署名獻納者,這一點確實耐人尋味,但頭城慶元宮的石作風格統一,其粗曠雕工都像是相近時期的作品。

前殿中門石門楣刻雙龍奪珠,門楣左右收頭另刻龍馬負河圖、神龜背洛書,這樣的構圖實不多見。此外慶元宮的石雕最特別之處為:石獅。宜蘭市區內的媽祖廟「昭應宮」,是宜蘭縣內唯一一處曾經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的歷史建物,其珍貴性在於廟內完整保留清道光年間延聘內地漳州師傅精雕細琢的作品,其中昭應宮的石獅更是全台青斗石石獅經典之一。之所以會提及到昭應宮的石獅,乃是近似的造型也出現在慶元宮的石獅身上,昭應宮的石作約完成於道光14年(1834),顯然光緒15年(1889)的慶元宮石獅是匠師依樣畫樣的結果。兩者最容易辨認的共通點即是獅頭的髮鬃中間會出挑鼓起。可惜慶元宮的石獅風化嚴重,近年廟方以黑白顏料勾勒石獅和其他石雕,每回參拜看到石獅一臉畫的無辜模樣,總是讓人既心憐又好笑。
以上部份文章引用自:島上旅行

小編和以上文章作者一樣,對於媽祖廟始建於1976存著保留態度。作者很用心,還仔細推測石柱上的資訊,但小編僅以單純的,吳沙於1796年大舉進入頭城,但1976年因為當地原住民抵抗入侵,漢人死傷慘重,並同年退回三貂角,這年他是失敗的,直至隔年1797年才得以進入頭城開墾,而媽祖廟屬於漢文化,且不遠處還有打馬煙社,何以在失敗退回三貂角這年又能建立媽祖廟。PS.據了解其實早已經有不少漢人在頭城部份區域居住了(如大坑罟)
但不論是那個年代始建,可以確定的是,媽祖廟始終為宜蘭開蘭之首的第一間廟,意義非常重大。

頭城慶元宮匾額
另該廟尚祀有神農大帝、倉頡先師、大魁星君、文昌帝君等神祇,且頗多咸豐、
光緒年間的對聯,所祀之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神像,大多來自唐山,雕精砌
巧,匠心獨具,係宜蘭縣難見之佳作。
每年舊曆三月天后寶誕頭城慶元宮會邀集彰化南瑤宮、關渡宮、新港奉天宮、北
港朝天宮等著名廟宇所奉之媽祖神像共會廟中,同享香火。

部份資料參考:島上旅行 https://jimmylin46.pixnet.net/blog/post/263265868
照片來源:1.宜蘭縣史館

頭城228受難地

西元1947年3月19日,宜蘭縣頭圍鄉梗枋里民康氏兄弟康阿振、康阿裕(時年16歲),在田裡工作完畢從田梗小路走上馬路,準備回家的時候,遇到停在路旁軍用卡車,就被軍人用槍逼迫上車。兄弟上車後,兩人的手掌被軍人刺刀刺穿,手掌各被鐵絲穿過刺穿的傷口,將手捆綁在車蓬的鐵杆上。而後車子一直在宜蘭縣內繞著,沿途又陸續有人被帶上車,且以同樣的方式,手掌被刺刀刺穿,將手綁在軍用卡車鐵杆上。由於康氏兄弟不懂國語,只聽的懂台語,從頭至尾的過程中不停的被軍人暴力對待。

原欲把車開到出海邊,但因為現今的頭城橋的木橋損毀了(今頭城教會與全國超市旁或後方的頭圍橋),所以車子臨時停在頭城媽祖廟埕前。康氏兄弟先被叫下車,命令他們在廟埕上挖掘坑洞,在沒什麽工具之下,已經渾身是傷的兄弟倆,軍人還不停的用槍托敲打他們,希望能加快挖坑洞的速度。好不容易坑洞挖到他們滿意以後,卡車上的人一個個被叫了下來往坑洞走去,此時槍聲隆隆,最後…在不管有沒有斷氣,軍人將七人全推進坑裡就地掩埋,而康氏兄弟也被軍人利用完後丟棄在路旁,隨後兩人因體力不支受重傷而昏迷不醒。(有另一說是載往打馬煙海邊,是海水浴場前的路橋壞了,但小編認為頭城橋比較合理)。後記:據耆老阮元海回憶口述歷史記錄,該橋為武營橋。因阮元海先生任職於當年的頭城鄉公所建設課課員,當年亦有軍方來要求可否搶修毀壞不堪的武營橋。軍方要他去位於頭城"黃德助製材所"商借木材搭建木橋,阮元海回應僅靠木材無法支撐車輛通過。
以上阮元海口述資訊來源:宜蘭文獻雜誌1.頭城鎮耆老座談會議記錄

翌日凌晨,頭城鄉民赫然發現媽祖廟(今慶元宮)前的廟埕廣場有兩個坑洞埋著屍體,甚至有一隻腳還僵硬地突出地面(此為呂金發)。兩個坑洞總共有七個人。事件發生後,現場有軍人看守著,"兵仔"(台語)喝令不準家屬收屍,當時不論是家屬或者民眾們,心裡充滿慌張、驚嚇,但又害怕自己被牽連不敢涉入。

在地方仕紳盧纘祥出面與軍團指揮官交涉結果,特准許3月20日天黑後收屍,而遭難者家屬在晚上半夜前去偷屍。但附帶條件是必須在軍方不知情 之下被竊走屍體,而且要礁溪警察分局同時具報。其實頭城警察分駐所就在附近,但故意捨近就遠,以便家屬有充分時間"竊屍。當時因電信中斷,特由體型笨重的電信代所長"練山水"刻意騎腳踏車慢慢騎到礁溪分局呈報盜屍。再由礁溪分局向團部報案。該軍再假問原委,然後稱盜走了就算了,表示結案。

相關家屬及附近居民鋤頭把人一個個挖起來。但曾朝宜的家人不知曾已遇害,而未參與收屍。家屬在不安和傷心當中,匆促的將屍體帶回匆匆埋葬頂埔公墓。

然而康阿裕的哥哥康阿振在隔天早上被人以人力拖車載回梗枋老家,但旋即傷重過世。康阿裕在不知昏迷多少天後,當他醒來後,發現身置一處廢棄草寮中,每天有位不相識的鄉親來幫他換藥及簡單的食物,他的左臉頰和大腿被刺刀刺穿約十公分長。等他恢復到五成時,鄉親即要求他遷至深山躲藏,他先基隆投靠親戚,而後躲至八堵山區。一個16歲的男孩帶着滿身傷和恐懼,躲藏到深山過着原始生活,長達數十年之久。
此次頭城媽祖廟埕前無辜的受難者均遭五花大綁,含冤被槍殺致死,分別埋在兩坑。
詳細內容請參閱http://kanchiwu.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html

新長興樹記&老紅長興

頭城「新長興樹記」於西元1921年興建、1924年(大正13年)完工,是從事南北貨批發的商行,極盛時期還曾經躍升為頭城最大店家。每天川流不息的人潮差點要踏平「新長興樹記」的門檻,當時居民都稱「新長興樹記」為「大賣店」,因此「新長興樹記」見證了頭城的興起、繁盛與沒落,可稱為是頭城歷史的活化石。

「新長興樹記」的建築相當特別,為方便生意進行因此採街屋式建築,騎樓立面用了石子、木作以及彩繪瓷磚等三種手法製作,木雕看似樸實無華,但實則非常細緻,不但工法相當勻稱典雅,以陰刻法的木雕店號與門聯更是別具特色,出自雕刻名匠陳銀生老師之手,值得細細玩味。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隔壁的老紅長興
老紅長興為宜蘭縣頭城鎮狹長型街屋,與隔壁頭城鎮新長興樹記相同。建築分為前後二進,第一進為商業空間,第二進為居住區。面寬約6.5公尺,全長約50公尺。2010年2月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歷史背景
本建物應修建於大正10年(1921),完工於大正13年(1924),原為住商合一的街屋。 本建物與右側121號、左側125號,本係同時興建的一式3間連棟街屋。源由為來台第20世陳春榮(老紅)從事米糧生意,與其弟陳春枝合力籌建長興行,陳春枝之子分得左次間125號,後改建成4樓RC建築。長興行傳至昭和7年(1932)8月1日,陳春榮之長子陳全娥、次子陳木樹,正式分戶析產,123號歸長子,稱「老紅長興」,121號歸次子,另立店號「新長興樹記」。
建築特色
「老紅長興」與「新長興樹記」屬昭和時期建築風格,臨街騎樓的西洋式橫條山牆,建材為鋼筋混凝土及洗石子,騎樓支撐柱則以洗石子搭配紅磚。屋內則是傳統中國式木構造,兩者形成外西內中的特殊風格。除了大門的店號門聯是採用特殊的「鑲崁法」刻製外,窗戶的柵條原是銅件,後改成鐵柵欄。而在日治時期以彩繪磁磚裝飾的首面,及白色橢圓形門牌磁磚,色彩依舊鮮豔。

吳朝陽宅

吳朝陽宅 建於1930年代 日治昭和時期
吳朝陽宅又稱吳惠仁宅,因為有些人認為此棟建築應在吳惠仁的父親–吳朝陽年代就已經建造。當時的師傅是創建人吳裕特地請師傅從唐山坐船來台灣建造,建築立面簡約樸實,騎樓柱為仿希臘古典愛奧尼克柱的凹槽柱身與柱頭風格,柱頭裝飾得有如一對相連的羊角,相當細緻,女兒牆(屋頂外圍的矮牆)上則是以洗石子為材料,雕塑卷草和鮑魚飾而成,保存的相當完整。

這不是巴洛克...
在台灣我們很常聽到「巴洛克、巴洛克」的建築。但其實台灣並沒有真正的「巴洛克建築」的建築,只能勉強的解釋有建築裡有部份的巴洛克元素。然後…台灣人似乎也比較熟知「巴洛克」這個名詞,於是乎…你能在各地都能聽到巴洛克、巴洛克,就連我們的老街介紹指標,也寫上了巴洛克。這棟房子有羅馬圓柱它也叫巴洛克,上面有泥塑紋飾,那也是巴洛克。只要有任何歐洲風格的房子全都被叫「巴洛克」。就連台灣的總統府,也曾一度稱為巴洛克。加上台灣某位李姓大師一度的炫染,全台灣日治時期的洋樓,就全被稱為巴洛克建築了。

中文名稱:巴洛克建築風格
起源:義大利
時間:17~18世紀
主要風格:曲面和橢圓形
特點: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
緣起:反宗教改革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17世紀的義大利盛行巴洛克建築,這種現象十分復雜,聚訟紛紜,毀譽交加。

這時期,建築活動主要在教廷首都羅馬城一地,整個義大利處于衰退之中,獨有羅馬教廷因為從殘酷的掠奪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獲得了巨額的貢賦而繼續興旺。全國的藝術家、學者和建築師又一次向羅馬教廷集中。

為了對宗教改革運動發起反撲,1545至1563年,基督教世界在特倫特(Trent)召開了擴日持久的主教大會(Trent Couneil)。會上天主教獲得大勝,決定恢復中世紀式的信仰。會後,各地的天主教更具有攻擊性,竭力擴大對基督教世界的統治。在這個向宗教改革反攻的浪潮中,天主教會大事興建教堂,尤其以教宗所在地的羅馬城為最多。建築師們也在這股浪潮中,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末掀起了一個新的建築高潮,大量興建了中小型教堂、城市廣場和花園別墅。他們有新的、鮮明的特征,開始了建築史上的新時期,即巴洛克(Baroque)時期。隨後巴洛克建築流布到了歐洲各地,主要是西班牙、德國和奧地利這樣的天主教國家。但不久,得到巨額財富的天主教會便物欲化了,他們不再像最初那樣具有強烈的精神力量。巴洛克藝術也隨之世俗化了,內涵變得十分復雜,它因此便滲透到抵製過它的新教國家中去了,並且被新的文化滲透。因此巴洛克建築具有前期較為浮躁、表面和後期奇特、新穎的的建築風格。

資料參考:http://www.artfocus.com.tw/ &華人百科

老街懷舊食堂

吃喝玩樂在老街,懷舊復古好食堂。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家鄉的古早味

有50年代復古風格的老街懷舊食堂。一走裡店裡,首先能看見「防飢抗餓、增肥強身」,非常獨具創意與食堂主題。雖然50年代不屬於小編的年代,但亦能在店中感受到戰後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個時代。走進店裡就有回到屬於阿嬤的家的溫馨。裡面的擺飾也是當代的一時之選,不論是電影海報、童玩小品,都能感受到店家的用心。

媽媽號 Mom's House

影片連結

「含笑食堂」正式變身為『媽媽號』
一個親子、藝文活動以及兒童才藝課程的場地
由媽媽號所製播的「媽媽號台語兒童小主播」
除了介紹頭城在地新聞,也推廣兒童使用母語

地址:頭城鎮和平街135-1號
連絡電話:0988 458 458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oucheng.Mom.House

法藍星

影片連結

與頭城老街相鄰的白色新古典建築,是棟食藝複合式空間,早期為右邊盧宅私人招待所,中間經過種種轉折,在一次偶然中,法藍星主人被這獨樹一幟的建築吸引。喜歡歷史、喜歡古蹟、喜歡當地人文風情的主人,希望能將當地重要的歷史記憶保留,並將「美」延續下去。保存最原始的外觀雕刻,就連地板磁磚也一塊一塊保留,呈現重要的歷史印記。而原本孔雀屏風,把它變成壁畫。加上主人長期旅遊歐洲、蒐藏的古董燈飾、傢俱、管風琴等,希望在這個空間扮演傳承的角色。把原本雕花元素網上延伸,把更多歐洲元素加進來,讓整個外觀更立體,展現傳承與創新。

李幹才設計師實現了屋主的初衷,留住了歷史的記憶,將原為二層樓的白色歐式風格建築,變成現今美侖美奐的法式餐廳。三層不定期展出藝術作品,將老屋重生提昇至另一層次,表現的淋漓盡致。

午餐11:30-14:00 (最後點餐13:00)
午茶14:30-17:00(最後點餐16:30)
晚餐17:30-20:30(最後點餐19:00)
週二店休
訂位:https://www.francineart.com/
LINE@159quqnf

盧纘祥故居

盧纘祥故宅
盧纘祥故宅宜蘭縣第一任民選縣長盧纘祥故宅,由宋祖平設計之和洋式
住宅。2001年12月18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歷史背景
盧宅於1928年興建完成,盧纘祥親邀當時任職「總督府營繕技手」的宋祖平
設計興建。盧宅初建至今近90年,並仍作為盧家後代的私宅使用,近年在盧潮
衡及其家人的日常照料與維護下,整體建物的保存狀況相當良好。為宜蘭縣當
時最華麗的宅第。

依屋主說明,頭城盧宅的興建緣由乃當時陳阿定為協助「盧纘祥」的事業發展
,能有一個好的辦公、待客與生活場域,故出資興建本宅,陳阿定決定興建以
後,盧家上下便開始透過親友及政商人士之介紹四處尋找合適的建築設計人選
,在幾次的引薦與面談後,才進而認識了當時在總督府任職的宋祖平,並與其
成為好友。盧纘祥與宋祖平年紀相仿,且皆為事業小成的理想青年,故對於建
築配置、外觀、內裝、設備、構造及選材等議題上,均有獨到的要求與見解,
因此才造就本建物的特殊風格。

建築特色
盧宅在建築的形式與作法上,混合了日治時期日人所流行之和洋式建築風格並添
入台灣原有之傳統建築樣式,故整體建物在構法、外貌、裝飾語彙及材料的選用上
均十分多元,如此豐富的建築表現形式在臺灣東部地區實屬罕見,更是本建物
的主要特色之一。整體而言建築華麗,因此宜蘭當地有「有盧家富,無盧家厝
,有盧家厝,無盧家富」的俗諺

盧宅基地外側建有高約1.8公尺之圍牆作為阻隔,其牆體形式簡約大器,分作
牆基、牆身與斜頂三段,在段與段間作有水平線腳收邊,並以洗石子作為面飾
。在其東另有具鏤空釉磚並與圍牆同高之獨立柱。此對矮柱間距約2公尺左右,
且與正身玄關入口直接正對,依盧家子孫說明,這對矮柱及短牆的設置為仿效
傳統建築中「照壁」之功能與意象,為設計者參考風水地氣後所設,頗符傳統
漢人壁堵之格局要求。從1933年的照片可知,過去的圍牆型式與現在稍有不同
,過去圍牆上段採用了視覺穿透性較高之金屬格柵,現存之門柱及牆基應仍為
初建時之原件。

另外,位在基地北面圍牆上的拱頂便門,其磚造門框雖採用了牛腿、弧頂、蛇
腹線腳等西式建築語彙,但門扇作法及固定方式卻仍沿用傳統建築常見之形式
,如連楹、獸首門鈸、門環、插關等中式構件十分有趣。

盧宅基地西北高東南低,其前院與中庭之地坪高程約有1米左右之落差,因此
正身的前半部在8公分厚的犬走上方,另砌有75公分高之臺基。臺基外週是以
鑿面石板砌築而成,上方還疊加約7公分厚之石板作為收頭。據屋主表示,臺
基內部乃是以黑色黏土逐層夯實而成,非使用一般土壤或回填土。然臺基及
其建築本體的石材用量及規模極大,為附近地區少見,這些石板均為過去盧
家船隊往來兩岸貿易時,從大陸所載回之壓艙石。

此外,正身外牆正中位置,皆安置與牆面寬度等比例且與傳統建築外壁常見之
「櫃檯腳」作為裝飾,使整體建物具有西式外貌外,亦兼具中式的細節與韻味

然正身背側部分,因其地面高程與中庭相同,故建物邊緣以水溝及犬走收頭後
,即為向上升起約10公分高之簷廊地坪,並無外露臺基之設置,但其簷廊外緣
、廊柱基座與犬走本身均使用了與正面相同之壓艙石材作為主要材料。值得注
意的是在正身後側簷廊的部份廊柱下方,亦出現了與正面臺基相同之裝飾手法
,以石刻櫃臺腳作為柱礎。
宋祖平的作品主要遍佈於臺灣北部地區,如新竹、臺北與宜蘭等地,透過盧
纘祥介紹其在頭圍地區除盧宅外,尚有由頭圍信用購買販賣組合及其他信用
組合委託設計之農倉設施等建築作品。

民國80年歿,享年90歲,盧纘祥故宅及頭圍信用組合事務所及頭圍農倉皆為
宋祖平之作。盧宅完成於1928年,是當時宜蘭最華麗的富門宅第,盧纘祥與
宋祖平也僅以26歲,主持此一建築作品。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108期

頭圍港遺址(史雲湖)

日治時期以前的蘭陽平原,是一個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大時代,蘭陽平原溪北地區水路網絡的咽喉就是烏石港,也是清領時期東台灣唯一的「正口」。烏石港為一南北狹長的北向河道,其西側的碼頭區散佈於頭圍街週邊。

在日治時期頭圍港,幾乎整個青雲路頭到路尾,都是頭圍港的範圍內,由下面日治時市區改正圖可以看到,範圍就是這麼大。但目前…整個港口己不見樣貌。於是我們以現存尚存的史雲湖為代表。但在過去海港時期,史雲湖是否亦是頭圍港範圍內,小編我相信…是的。在2010蘭陽博物館針對遺址清查,出土不少船隻構件及側邊亦是十三行貿易時期的倉庫,史雲湖應為頭圍港船隻停靠的一部份。

史雲湖名稱由來為盧宅創建者-盧纘祥字史雲,號夢蘭,明治36年生
2001年縣府把盧宅劃入古蹟保護,但史雲湖並未納入。
2004年盧宅與史雲湖遭法院拍賣,新地主最近有意開發史雲湖並展開填土,引發當地人士出面不滿。縣府緊急公告為指定古蹟,和地主纏訟4年多,最後新任地主同意接受容積移轉並捐出史雲湖。2010年2月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地主將容積移轉至今烏石港旁有29樓最高樓之建案"世界灣"。

盧宅前身為日本警用守備隊駐札地,很有可能在日本人接收統治台灣前,此地極有可能為清代”頭圍縣丞署”。(小編:一般的慣性,後朝統治者通常會直接接受前朝官方所使用的屋舍為己用,鮮有初期統治就強收民房為官房。)但清代頭圍縣丞署實際座落於何處,雖很多人認為可能為現盧宅,但亦有其它說法為它處,但在沒有切確的文物出土及更清楚的文獻明確表示正確位置前,只能有待未來考証。

但宜蘭光從清朝就存在的西勢大溪從宜蘭市一路北上出海口至頭城的烏石港出海在一次又一次的污泥與山洪破壞下,現今連整個西勢大溪都能改道不見了頭圍港也是在年年變遷下多次改變,現僅能由日本人留下來的地圖來了解過去但小編相信,因為日治時期的頭圍港已經不是最輝煌的時期,在過去那個清治
東部唯一的"正口",絕對不僅此而已。

頭圍縣丞署
西元1812年 嘉慶十七年八月,噶瑪蘭設廳,下設頭圍縣丞,為專管補官。頭圍千總與縣丞同住頭圍,領兵八十名。北關外委,駐紮北關,領兵三十兵。隆隆領汛額外外委,領兵二十名。胡桂代理頭圍縣丞,八月十三日到任。大里簡、遠望坑的民壯寮改設塘,隆隆隘改為汛,置額外外委一員,管 帶汛兵二十名。

分駐城外北方,距廳治三十里。嘉慶十七年,署縣丞胡桂初蓋草房五間,以資辦公。縣丞周翰因之。旋以地震拆卸,改為倉廒。二十五年,縣丞朱懋移建於烏石港之南,凡四進,堂室花廳廂房俱皆如制。

臺灣府噶瑪蘭廳頭圍縣丞是清朝所立的官職,品等正八品,與噶瑪蘭通判並設。
歷任
溫溶(1814年—1819年)
丁嘉植(1819年—1829年)
牛壽增(1829年—1839年)
易金杓(1839年—1846年)
王霈(1846年—?)

頭城十三行

「十三行」為清代對行郊之簡稱,頭城鎮十三行建於嘉慶年間,有一說是,因為當時為十三連棟街屋建築,但小編認為…這個說法尚待確認。因為我們在日治初期1895年文獻所繪製的戰略圖,依圖面判斷更像是個大倉庫。目前街屋的建築,歷年來已多次整修,早已無法判斷當時清代海貿時期原貌

有一個說法,清代海貿時期,十三行原為泉州人興建當海貿倉庫使用後來烏石港海貿衰退,後來泉州人將倉庫賣給當時盧家經營,盧家也是貿易起家的,於是…造就後來的盧宅及史雲湖。(以上僅為其一說法,尚未確認)

而後盧家與康家為世交,於是又把部份房產轉賣給康家,故而成為後來的康家古宅。

康灔泉古宅

說到康家那是頭城鎮上不論大人小孩都知道的書法世家,其中可從祖父輩的康灔泉先生開始說起。康灔泉先生從小便與父親學習書法,母親學習繪畫。而後更遠至中國拜師鑽研精進,還能掌握不少篆、隸、草書、正體...等。其作品遍佈了不少名山古寺,甚至在當年有"蘭陽第一筆"之稱號。在民國48年時康灔泉先生將菲律賓展覽作品義賣所得60多萬餘元全數捐出。(據小編側面了解…那時的60多萬餘,差不多可以把頭城鎮上整條開蘭路的房子都買下來了。)康灩泉先生雖如此淡薄名利捐出多年來的心血畫作,但私下始終過著樸實的生活,小編在與鎮上不少耆老聊天談到康家時,許多人都讚許康家的孩子未有紈絝子弟之風,可見康灔泉先生不僅致力於自身的書法造詣,在下一代的學習教育上,他也樹立了樸實、人文、藝術、美學的典範,而那…才是讓下一代取之不盡的財富。

小編這次拜訪的是康灔泉先生長子康介珪之第五子"康 懷",而康懷先生哥哥康濟時亦為小編父親學習詩詞唱作的指導老師,康氏家族就像是頭城的文藝種子,一代一代把人文、藝術開枝傳播出去。 聽聞康大哥介紹我才了解,在他小時候雖然爺爺已是當代相當有名氣的書法大師,但實際上家中經濟並不像外界想像的寬裕,家中除了書法外,其實還經營製作麵條與米粉為業。小編這才想起,其實在小編小時候的印象中,康家古宅轉宅處有一間製麵房,後來因為道路規劃而了拆除大半,現已不存在了。

說到書法康 懷大哥其實也無法詳確說出自己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書法,在康懷大哥印象中,他從小就必需幫阿公拉紙讓阿公書寫對聯,與其說他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書法,應該說環境使然根本無法考究。在短短的言談中,康 懷大哥總是非常客氣的回應並且對外行的小編,介紹詩歌如何帶入書法而書法又與漢學之間的淵源,而這箇中的學問我相信也不是三言二句可以說的清的,但康大哥還是會不遺餘力的為小編解釋與介紹。

現今科技與電腦化之下,許多傳統技藝漸漸被機器取代,像書法這樣千年流傳下來的技藝也走上式微之路。有多少人還願意磨墨提筆寫字,多少人會在過年前登門請書法家寫下對聯與新年祝褔語。科技雖然帶來便利,但也帶走了人與人的距離和溫度,雖然傳統就是不停的對面挑戰,所幸小鎮巷弄裡的康大哥也是一個樂與傳承與分享的前輩,在頭城鎮內大大小小的活動,你都能看到他殷切的身影穿梭其中,展現他的熱忱。這一點小編真的覺得身為頭城人是一件很棒的事,在這小小的城鎮雖然人口不多,但卻有許多有為的藝術家為這小鎮注入美麗的色彩,在他們創造個人成就的同時,我們後輩亦感到與有榮焉。感謝您們為頭城默默無悔的付出。

照片來源:https://lizejian268.pixnet.net/blog/post/44447439

兌藏 Treasure of Joy

「兌藏」源自《歸藏易》第五十八卦—麗澤兌
如是我們身處於自然界,凡心所想的「正念」願望都能實現。
「兌」同於悅,「兌藏」傳遞的是,來這裡的每一位朋友,放慢你的心,放緩你的思緒。......
以品茶、咖啡、書寫、藝文做為載體,開啟自身的覺受,
專注在當下的每一個片刻,在老屋歇憩的寧靜中,自然升起「喜悅」,蘊藏「感恩」之心。
這裡有開啟您喜悅的密碼,歡迎您來解碼!

北門土地公

北福德祠
在城東里,祀福德正神,建於同治二年( 1863 ),有土地公及土地婆各一尊,懸「澤被蒼生」匾,廟門兩側上方各有石獅一隻,雕工精美。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福德正神誕辰,里民每以外臺戲慶祝。八月十五日及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鎮內民眾參拜者尤多。

南北土地公回娘家活動
三十幾年前,南門土地公曾被信徒請回家供奉,後來卻錯置在北門福德祠,就這樣一錯卅年,都沒有人發現,頭城文化協會本週六將舉辦「土地公回娘家」活動,送土地公回家作客。而後地方人士擲筊詢問土地公是否有意回南門福德祠走走,獲得北門土地公聖筊同意,因此「土地公回娘家」活動,便成為了南北土地公之間,有趣的連結。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頭城南北土地公的廟公,都是由城東里及城南里長所兼職,光想到要當這二里的里長每天一大早就要去開廟門,小編看來是不可能當里長了!!!

懷舊年代

二戰後各國競相「增產報國」而爆發嬰兒潮,台灣也不例外,這批「戰後嬰兒潮」世代,正是台灣經濟和政治奇蹟的創造者,稱他們為「奇蹟世代」一點也不為過,他們是集所有榮耀於一身的「黃金世代」

「戰後嬰兒潮」世代 吃苦耐勞、能抗壓
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啟了台灣人口的高峰期,自1945年開始,台灣每年出生嬰兒數高達25萬人,連續20年屢創新高,一直到1950年代中期,嬰兒數還一度上達40萬/年以上。這世代早期因為戰後百廢待舉、物資缺乏,因此在成長時期多半生活貧窮,造成後來吃苦當吃補的獨特個性。

學識高 能力強 台灣各領域的翹楚
戰後因為教育普及,使得「嬰兒潮」世代的大學生人數與比例,普遍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不僅在台灣擁有大學學位,選擇出國留學再進修的更比比皆是。像晶華酒店人力資源部的李靖文副總經理,國內大學畢業選擇赴瑞士深造;台灣微軟公司法務暨公共事務處資深副總經理王秀芬自台大畢業後,則到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Tech)攻讀Computer Science學位;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則是台大醫學系畢業⋯⋯,這些人受到高等教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也構築了一整代青年學潮的社會基礎,他們在大時代的夾縫中,尋找發聲的管道及新世界的立足點。

「戰後嬰兒潮」世代在畢業後成為台灣各個領域的青年才俊,不管在產業、政治、文化上,均扮演創新改革的角色;步入中年之際,更是二十世紀末全球化過程的主要推手。台灣的民歌運動、民主運動、社會運動等,和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嚴、1988年報禁解除、1989天安門事件⋯⋯等息息相關,這些都可看到「戰後嬰兒潮」世代努力參與的軌跡,他們的成長過程經歷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與民主改革的風潮,也見證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化工業社會的過程。

出處: 戰後嬰兒潮 49∼67歲 - Paddy Republic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66275/4963609#ixzz6t1TZiPKS

李榮春文學館/頭圍小學校校長宿舍

本建築原為日治時期 頭圍小學校之校長宿舍後改為鎮史館兼李榮春文學館

李榮春,大正三年(1914)出生,頭城鎮和平街人九歲就讀頭圍公學校,畢業後入私塾學漢文,自修英、日、中文,為臺灣戰後最早一批用中文寫作的本土作家。二十四歲時,加入「臺灣農業義勇團」,隨團至中國工作。除役後,留在安徽及江蘇等地讀書、寫作,矢志獻身文學。戰後回到臺灣,曾與鍾理和、鍾肇政等人共組成「文友通訊」,率先結成文學盟友;曾任職於「公論報」。民國八十三年元月,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

民國四十二年,李榮春的第一部作品「祖國與同胞」初試啼聲,即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稿費獎勵一萬六仟元(一說二萬元)。內容是描寫對日抗戰期間,作者在中國大陸親自見聞「祖國的困苦命運,同胞的慘痛遭遇」,及「日軍殘忍的暴行」表達臺灣人受日本長期殖民統治後,蘊藏心底的抗日意識及民族情懷,為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人民作歷史見證。

「懷母」是一部中篇小說,全文六萬字,完成於民國六十六年,將喪母的悲痛和對母親的思念,以真樸文字傳,呈現世間人倫親情。

「海角歸人」是李榮春第二部作品,本名「飄」。於民國四十八年九月七日起,開始在「公論報」的「日月潭副刊」連載了一四o期,後改名為「海角歸人」,共有十八萬字,以筆名「覺黎」發表,這是他生前唯一完整在媒體發表的作品。

「烏石帆影」收集了李榮春九篇短篇作品:「看搶孤」、「教子」、「祖厝」、「狂人來了」、「頭城仙公廟廟公呂炎嶽」、「劉成與我」、「中秋夜」、「和平街」、「日本到底幹了那一椿好事了?」。內容主要書寫友情、鄉情、居家之樂。同時也描述了幾個奇怪的人物,如「頭城仙公廟廟公」、「狂人」,他們都彷佛是李榮春的分身。
李榮春的作品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他敘述去中國大陸的經過,有「祖國與同胞」,戰後返臺有「海角歸人」、「洋樓芳夢」(尚未出版),寫家鄉風光、軼事、親情,有「懷母」、「烏石帆影」,創作皆從他的生命、家庭所在地的頭城出發。

李榮春對文學的執著、熱愛,為專心寫作,他不願有家累,拒絕整整等了他八年的童養媳妹妹成婚,也不願從事固定的職業,寧願以貧窘的生活換取更多的寫作時間和自由,一輩子勤寫不輟。在親人、鄉人的眼中,他只是一個寫愛寫字的痴狂人,很少人知他在寫些什麼。從「祖國與同胞」發表、出版受挫之後,他只有在短暫的「公論報」任職期間,以及民國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間,參加鍾肇政、鍾理和、廖清秀等人的「文友通訊」,和文壇及少數文友,保持來往。一生中絕大部份的文學歲月,都是躲在頭城家裡苦思苦寫,過著文學獨孤俠的生活。很多作品都是在他去世之後,從衣櫥裡被發掘出來的,生前鮮少人知道他的文學。

李榮春的生活,早期曾得兄弟協助,現實生活得以解決,晚年則由當醫生的姪兒李鏡明照顧他的生活。去世之後,也是由李鏡明著手整理他的遺稿,並成立「李榮春文學獎助會」,推出李榮春「懷母」,也因為這部七萬字小說,台灣的文學界也得以重新認識李榮春文學。

明治三十一年 1898年 第一任之公學校校長 加藤賤夫 到任。有趣的是日治時期的辨校制度,依早期文獻得知,公醫前身是隸屬於學校的附屬職位,而後才獨立出來。但在台灣早期重男輕女的社會,女性往往沒有讀書的機會,日本人在興學制度,對於女性就學尤以重視,自此女性就學才漸漸普遍於台灣民間。

資料來源: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文學館Facebook、國立台灣文學館

頭圍庄公醫館

明治三十六年 西元1902 頭圍庄公醫 魚返文修 拜令於頭圍庄
明治三十七年 西元1903 開始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首見頭圍公醫
日本統治臺灣之初,醫療機構極端缺乏,臺灣總督府為讓衛生行政上的各種措施能夠儘速有效實施,並且倡導臺灣人衛生觀念,規劃於臺灣島內重要地點配置醫師,乃在明治29(1896)年6月3日以府令第8號發布「臺灣公醫規則」。依地區差異,發給不同津貼,要求醫師在特定的地方開業,除進行一般診療外,還須輔助區域內公共衛生及醫事相關業務。諸如上下水道的清潔及改良、注意傳染病、流行病及地方病之發生、檢疫及防疫、接種牛痘、貧民治療、中毒及驗屍、公園衛生等均屬公醫協助處理範圍。
公醫是在臺灣實施的特有制度,雖然並不是正式官吏,卻受到地方首長及地方公設醫院院長的指揮監督,並且有提出當年執行業務報告及緊急報告的義務。早期臺灣總督府檔案中留有諸多地方公醫提交的報告,卻也不乏公醫臨陣逃脫及行為不檢被免職的紀錄。此制度一直繼續實施,至昭和17(1942)年全臺仍有284名公醫在臺灣各地開業。
延伸閱讀;
1.「公醫規則制定」(1896 年6月3 日),〈明治二十九年甲種永久保存第六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61010。
2.陳文添,《臺灣總督府檔案事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
3.《臺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臺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Taiwan Historica

頭城舊市場

頭城市場在1998年不食人間煙火的設計師重新設計與建造後,蓋了一間從沒被讚許過的「頭城市場」原集中的攤商販賣的蔬果肉市場,硬生生被這天才設計師給打散了。現今為燦坤與全聯商場,所有攤商反之在市場週邊。

1998.07.04舊公有市場改建工程開工
1999.11.23完工。
施工期間曾因挖地基時,影響周邊房舍安全,停工五個月 。
興建地下一層、地面兩層,共規劃七十個攤位,外形拱門等景觀設計。
2000-03頭城市場走廊綠美化,被批不合實際。
2000會勘發現:1. 過多階梯易濕滑2. 隔間牆太高阻礙視線3. 攤架鬆動
2000-07變更頭城鎮都市計畫,市場用地容積率120%調整為180%。
2001.01.01頭城公有零售市場元旦開幕,四十家攤商完成簽約承租。
2001.05.11攤販要求遷至騎樓,指稱室內生意極差。
2003頭城閒置公有市場,租給金玉堂,引進書香。
原建築物樓梯過多+過陡,年紀大者不願進入+國人購買習慣在街道上遊走、不喜室內、及內部採光衛生等問題。導致公有市場內無攤商願意搬入室內,目前公所只好將外圍的騎樓規劃攤位出租。BF租給全聯作為為超市使用,1F由燦坤3C承租、2F為停車場(倉庫)。但未來全聯將搬遷至省道麥當勞附近+後方鎮公所已搬遷,舊建築物尚未確定新用途。

資料來源:來ㄇㄟ菜喔:頭城市場五四三

阿壽伯古早味-市場店

影片連結

老板娘很健談,快找他聊天吧

阿壽伯本持著推廣健康傳統美食,本店所有食品絕不添加防腐劑、硼砂、安定劑...等,對人體有危害的添加物,你們的食安健康,我們來替你把關,讓你每一口都是安心、放心。

營業時間:上午六點到中午賣完為止
電話:03 977 4788

慶安堂

影片連結

蘭陽唯一主祀趙子龍的廟宇
俗稱恩主公廟,在城北里,主祀定遠帝君。原係鸞堂,建於明治三十四年( 1901 )。迨大正二年( 1913 ),林心婦、莊國香等人鳩資立廟。其聯曰:「慶羡高堂咸遵聖化,安居樂業共凜王章」。每年農曆五月三日定遠帝君誕辰,舉行三獻大禮。

比較特別的是,廟前廣場一旁你可以看到藍染的染布工具,砑石耶/元寶石/踩布石/布輪仔…
很難得的是在台灣已找不到的踏石磐卻出現在宜蘭;踏石磐是傳統碾布重要工具之一,已消失約60年的傳統碾布工法,雖然後來德國人造藍靛研製成功,使台灣藍染產業漸走下坡,今日已鮮為人知,就連小編從小到大生長在頭城,沒有蘭博的特展,完全不曉得頭城也曾有這一段輝煌的歷史。

舊頭城鎮公所

你現在看到的頭城鎮公所是第三代的鎮公所,第一代是日治時期的頭圍庄役所,第二代是戰後國民政府所興建的淺色底,第二代轉到第三代僅是第二代後門增建變前門,而以前的前門變後門。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原建物結構不變,拉皮一拉就回不去的慘烈現況。第四代的現在才完完全全從農會旁整個搬移至頭城國中舊址上。目前為閒置空間,雖然江山回不去,我們期待它能有重生的一天。

第一代 建於:民國40年 西元1951年
第二代 建於:民國60年 西元1971年
第三代 建物拉皮拉壞於:民國80年 西元1991年
第三代 遷至舊頭城國中:民國103年 西元2014年

桂英中藥房

桂英中藥房店名取自藥房第二代桂英阿嬤的名字,為頭城鎮內知名之中藥房及中醫診所。目前桂英中藥房為媳婦「盧素芬」所職掌,桂英阿嬤兒子「林國盟」與孫子「林柏君」為駐診中醫師,診所名稱為「仁安中醫診所」。林柏君太太「家琪」為護理師。醫藥世家守護頭城的身體健康。
且以創新的方式不定期舉辨「小藥王體驗營」、「孕媽咪大食補直播」…等各試回饋地方的活動,讓我們能更進一步認識中藥、了解中醫、延續桂英阿嬤的信念與精神。
Guei-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
— 嚴選漢方·世代傳承 —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纘祥路67-1號
電話:03 977 1442
營業時間: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 周日休息
資料來源:桂英中藥房FB
https://www.facebook.com/gueiyingTCM

蒸餃阿姨

蒸餃阿姨回來了!
來找蒸餃阿姨吃蒸餃、吃麵線、吃肉圓、吃冰!
https://www.facebook.com/%E8%92%B8%E9%A4%83%E9%98%BF%E5%A7%A8-104861214589484
圖資來源:蒸餃阿姨

頭城老張早餐吧

宜蘭・頭城・老街・美食・早午餐
食尚玩家特別推薦
來到宜蘭絕對不能錯過的美味銅板早餐
歡迎各位踴躍運用網站訂購團膳早餐、午餐。
很榮幸為您服務。
歡迎訂購~~03-9888583
https://www.facebook.com/Mr.Zhangbreakfastshop
圖資來源:頭城老張早餐吧

頭城商場台南意麵

道地的台南意麵 虱目魚肚湯,皆是由台南宅配上來,頭城僅此一間,不用去台南就可以在頭城品嚐到台南的好味道。
https://www.facebook.com/TCNoddle

圖資來源:頭城商場台南意麵

頭城 張記 甜不辣

品項
甜不辣
大腸魚酥麵
油飯
產品陸續增加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30976731079555
圖資來源:頭城 張記 甜不辣

勁好麥烘焙

伴手禮、蛋糕、歐式麵包、手感土司、點心餐盒
https://www.facebook.com/jingoodwheat
圖資來源:勁好麥烘焙

頭城北宜石牌香腸

https://www.facebook.com/Lee131358
圖資來源:頭城北宜石牌香腸

初心紅豆餅-頭城店 熟食店

目前固定口味(3個$40)
紅豆,芋頭,奶油,地瓜,起司玉米,奶油oreo,起司馬鈴薯
六日限定隱藏版($15)
黑巧克力,草莓奶油,抹茶紅豆,紅豆麻糬,珍珠奶茶,花生
固定公休日星期四哦

https://www.facebook.com/%E5%88%9D%E5%BF%83%E7%B4%85%E8%B1%86%E9%A4%85-%E9%A0%AD%E5%9F%8E%E5%BA%97-569627006825802

圖資來源:初心紅豆餅-頭城店 熟食店

NU PASTA 宜蘭頭城店

https://www.facebook.com/NupastaToucheng
好消息!好消息!現在在Uber Eats的平台上也能點我們家的餐點囉~ 粉絲們可以多加利用,在家就能輕鬆點餐、安心享用❤️
圖資來源:NU PASTA 宜蘭頭城店

轉角大腸麵線

闆娘精心研發的湯頭..「獨一無二」,老少咸宜..小小孩..老人家都喜愛~搭配復刻三輪車及用心挑選的復刻配件..皆是為了給客人一大的視覺享受�大家走過路過千萬一定不能錯過......
https://www.facebook.com/%E8%BD%89%E8%A7%92%E5%A4%A7%E8%85%B8%E9%BA%B5%E7%B7%9A-102492704507201
圖資來源:轉角大腸麵線

小春屋

樸實真心健康價值
素食可食
https://www.facebook.com/%E5%B0%8F%E6%98%A5%E5%B1%8B-100174485459724
圖資來源:小春屋

尤家炒麵

色,香,味,俱全。
一碗炒麵是傳統古早味,
一碗魚丸湯是靠海生活的鹹甜回憶。
#營業時間:
週一 ~ 週日:
上午 6:30 ~ 晚上7:00
#有其它休息日會PO在FB跟LINE官方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youjia1022
圖資來源:尤家炒麵

頭城魯肉大腸麵線

石八辣麻辣鴨血臭豆腐

宜蘭縣頭城古早味黑糖挫冰

吳銘小棧/甘蔗冰

頭城在地不一樣的甘蔗冰沙
搭配9種手工製作的配料,有綿密又滑順口感的芋泥、地瓜、仙草、紫御、珍珠、綠豆、紅豆、花豆和限量的鳳梨,每碗任選兩種,再搭配純天然的甘蔗冰沙,絕配

https://www.facebook.com/sugarcane137

圖資來源:吳銘小棧/甘蔗冰

福。壽司

沿用頭城老街古色古香的懷舊感,
創新手作日式料理,分享在地新鮮現撈海鮮。
於貳零貳壹年·伍月·貳拾伍日開幕

https://www.facebook.com/fu.shousi

圖資來源:福。壽司

日船章魚小丸子頭城店

潮麻吉-頭城開蘭店

史上最夯潮排,人手一片非吃不可 !
瘋迷全球的食尚潮排來襲! 專屬於你的潮排STYLE,跟味蕾最麻吉!!

潮麻吉-頭城開蘭店
地址:開蘭路85-1號
電話:03-9775007
https://fashion.chiu-hsiang.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order039775007

此為預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