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總說

語音導覽

本展覽,介紹文學的「性別」走在社會變革之前的故事。曾有寫作者不屈從陳年的兩性舊規,拋出男女權力、愛戀、情慾的新思維,來轉動社會的方向感。回望臺灣,曾是個只容許男尊女卑、男歡女愛的穩定框架,經過綿延的奮鬥,才造就現在多元豐富、彼此尊重的世界。

故事最早從古老時代說起,那時女性的自由仍受困禮教桎梏,唯有寄託超自然的傳說才能抗議。而後日本殖民時代,女性的壓抑稍得同情,可惜零星發言,多半還待男性聲援。後來,戰後的大量移民,女力文學大隊為臺灣示範出娟秀才華,少數不乖的情慾和同性書寫,也翻越父長權威的高牆。終於,各種嘗試在解嚴後開放,辦雜誌、上街頭、立法律,盡情的寫作迸發成社會的力量。

性,可讀,也能動。「可讀.性」特展,說起臺灣文學對於生理器官流轉在父權、婦權與賦權之間的感受,從暗黑到光亮,改變得來不易。

--
圖說1、2:展場實景照

圖說3:《清明夢》藝術裝置(黃至正|2021|複合媒材)
清明夢是指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所做的夢。創作者認為,社會運動即是一群人有意識地作夢且實踐的過程。藉由挑選了多種紙材與性別文學中的各種摘句、譬喻,裁剪出各個時代的衣物。而在紙上車縫、拼貼的過程,都是在複寫當時人們的想望。如同我們難以想像當時壓抑、封建的情況,當代性別運動前沿的訴求或許也會成為往後的日常,端看我們的視野。

那個時代,當鬼才能平權

語音導覽

清末以前,女性受制於「三從四德」的期望,纏足不識字。婚嫁由父長安排,遇人不淑或家暴霸凌,並不稀奇。俗語「女人,油麻菜籽命」,是傳統社會女性的極佳喻示。由於女性生前地位卑微,只能寄望超自然的復仇。所以,民間傳說中,法力高強的厲鬼幾乎是女鬼。

「林投姐」、「陳守娘」及「椅仔姑」,皆是女性生前被欺凌致死、化身為鬼、洗刷冤屈的傳說。那時,現實上的平權還不可能,只好化作「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警世寓言。這些「女鬼復仇」的傳說,是社會無力的投射,也是本土幽冥的平權想像,吸引著後來的藝術家,在小說、音樂、電影、漫畫裡,不斷賦予女鬼新性格,一波波顛覆男性中心的大敘事。

--
圖說1、2:展場實景照

圖說3:《校註海音詩全卷》。作者劉家謀為清代臺灣府學教諭,著有《海音詩》描繪臺灣風土民情。此處記載關於「陳守娘」的敘事。

圖說4:《追昔集》手稿。作家吳漫沙《追昔集》的手稿,與其刊載於《臺灣時報》的撰文剪報。內容皆為描述閩南婦女裹小腳的風俗。文中提到當時選媳婦的重要條件即是首看女方腳的大小,其次才是才能女德,突顯當時民間氛圍,對女性三寸金蓮的迷思與傳統束縛。

--
【從手稿到底片(3)】蕭詒徽:過時的新意:從《玫瑰瞳鈴眼》迷因化,談吳漫沙《落花恨》
https://vocus.cc/article/5fc72c56fd897800017b3f59

日治殖民,女權種籽飄落地

語音導覽

以往書寫女性、女性書寫,都少見。除了仕紳家庭出身的女子,勉強有機會接受漢文教育、以漢詩傳達心境。不然便是接受日治新式教育的女學生,接觸現代思想後,才開始反省女性的處境。而且即使能接受學校教育,卻可能在十三歲就被迫中斷學業,轉習刺繡、裁縫,準備成為賢妻良母。

直到1920年代,漢字在日本被推崇,以漢詩聞名的女詩人,如:石中英和名藝旦王香禪等人漸漸被看見。蔡碧吟為首的「芸香詩社」,還成為臺灣女性書寫的先驅團體。而文風自由的當時,行動上,有解放綁小腳的「天足運動」。經濟上,有踏出家門工作的「摩登女性」。思想上,有「新文學女性」,如:彰化婦女共勵會集體發文勇敢追愛,公開挑戰傳統。1930年,更進入文化突破的「跳舞時代」,出現第一批新女性舉凡評論家葉陶、記者楊千鶴等人。

此外,臺灣男作家也關注起女性權利,不乏有同情女性的作品,如楊守愚〈女丐〉等等。

--
圖說1、2:展場實景照

圖說3:《金川詩草》。臺灣女性古典詩人黃金川的詩集,出版於1981年。〈女學生〉一詩描述詩人的胸懷壯志,但因女性身份關係,感嘆其生涯發展受到限制。

圖說4:《運河奇案新歌》(上本)。1935年由臺中瑞成書局出版之歌仔冊,作者為大甲人林達標。其內容是以發生在日本時代臺南運河為舞臺的殉情故事。此故事集結藝旦、養女、婚配限制等枷鎖導致悲劇的結果,也成為當時重要新聞事件,以及對民間制度的檢視批判。而後改編成多版歌本和戲曲作品延伸等。

--
【臺文天文臺】謝宜安:日治文藝少女的錐心之戀——楊千鶴與她的N
https://vocus.cc/article/5f4da463fd897800014e7a9c

威權凛冬,女性平權小萌芽

語音導覽

1949年,不少女性作家隨國民政府來臺。這些具有五四運動才氣的新知識分子,各自在專長領域發光,拓寬了島嶼女性的寫作視野。當時「臺灣省中國婦女寫作協會」成立,名家雲集,蘇雪林、張秀亞、童真等成員多達上百人。創作文章不再是大江大海的大敘事,而是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思考起家庭內部的權力關係,是臺灣性別平權的新一頁。

雖然六零、七零年代,臺灣的威權當局仍全力在打壓政治異端,但女性在威權體制的寒冬裡,一方面恪遵「反共救國」,書寫國仇家恨;但另一方面,也在追尋「自我意義」,試探著閃躲父權、關心女性的人生。這是臺灣第一波的女作家寫作潮。

性別意識,有如思想寒冬中靜待的梅花。這期間,林懷民也發表了〈安德烈・紀德的冬天〉,在現代主義文字中偷渡同性戀的情節。白先勇的《孽子》,則寫出男同志的幽微情感和家庭矛盾。性別的各種新意識,零星冒芽,卻也象徵著風雨欲來。

--
圖說1、2:展場實景照

圖說3:譯者前記。1973年張秀亞翻譯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時的翻譯後記手稿。

圖說4:皮質水壺。三毛常於旅居國外期間,藉由蒐藏物件代表不同時空際遇中與人的相遇。而這是其中一件,皮質的水壺,與三毛在〈我的寶貝〉中提及的酒袋有些類似,都是用在旅途行徑中。當時許多讀者也都藉由三毛的旅遊冒險與其蒐藏物件其中深藏的故事,隨著飛行漫遊世界各地。

--
【臺文天文臺】李宣頤:幸福幻夢——三毛的彩盤紀年
https://vocus.cc/article/5dad2910fd89780001d8fe9e

解嚴初春,性別運動枝葉綻綠

語音導覽

1979年,美麗島事件的民主烽火,引爆性別運動的開枝散葉。女性作家活躍竄起,透過犀利的筆,傾吐女人心聲,批判父權結構,如袁瓊瓊〈自己的天空〉的深層情感、廖輝英《油麻菜籽》的悲女哀愁、李昂《殺夫》的駭俗反擊。多元性別也跟進搶攻,凌煙《失聲畫眉》、邱妙津《鱷魚手記》接連寫出不受祝福的愛,掀起大量討論:是當事人或社會有問題?

李元貞帶頭創辦了《婦女新知》雜誌。曹愛蘭等人也創辦「婦女救援基金會」,力推性別運動及法律改革,例如「救援雛妓大遊行」、《民法親屬篇》夫妻財產制修法等。文學創作與社會運動,相互協力促成了性別議題的推動。

而解嚴後,威權稍鬆動,文學也碰觸起禁忌素材。陳燁《泥河》以女性觀點寫二二八事件;李昂〈彩妝血祭〉同時寫出二二八受難者與男同性戀的議題。當時,除了雜誌在開拓多元性權的發言管道,「反性騷擾大遊行」也喊出社會驚駭的口號:「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逼促著性別運動望向邊緣人物。

九零年代,文學氛圍是「世紀末的華麗」,同志文學爆發,議題也不斷從文壇拋向社會。

--
圖說1、2:展場實景照

圖說3:《騷動》季刊創刊號。1996年6月,由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發行人蘇芊玲,主編胡淑雯。在發刊辭中強調不同於一般婦女學或女性學的學院刊物,而要回饋婦女大眾,必須奠基在女人真實需求以及解放目標的基礎上。在改造性別體制、攪動被父權社會所規範的既有秩序下,本期有對新男性的論述以及女性對國家和政黨的意見討論。

圖說4:《一輩子守著妳》漫畫 。1997年沈蓮芳所繪 ,由東立出版,是作者受北一女學生宜蘭殉情事件刺激下的創作。試著藉由漫畫作品紀錄表達這事件和社會的震撼。雖然情節中仍有主角離世,另一主角獨自面對大眾輿論。但故事最終結局仍停在向光處,預言了20年後今日臺灣。而後本書也被視為臺灣第一本百合漫畫。

盛夏光年,性意識如球莖蔓延

語音導覽

千禧年降臨,臺灣社會日趨開放,文學創作逐漸多元,男男曖昧的BL、女女情誼的百合,在文字及動漫作品競相爭豔。男女平權、同志認同,不再是禁忌。但性別書寫,看似已綻放成繁花。父權仍不時擋住光線,性霸凌、性騷擾、性侵害,欺侮著躲在角落的玫瑰少年、房思琪們。文學符號的力量,仍持續戰鬥,只為了更坦然迎向光。

2000年,國三男生葉永鋕,性別氣質溫柔,長期遭受性霸凌,倒臥在學校廁所血泊中,送醫後身亡,引來嘩然。於是,臺灣制訂《性別平等教育法》,在校園推動性平教育。而他從此成為「玫瑰少年」,在臺灣多元性別教育中劃下重要標記。

此外,衛福部也曾統計1997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施行至2017年,期間通報的性侵被害人有13萬人,其中未成年人的性侵加害者,七成是近親和熟友。而十年後,多位好萊塢女星揭露遭到電影大亨 Harvey Weinstein 性侵犯。全球女性開始在社交媒體留下「#MeToo」的標記,控訴過去被默許的潛規則。

臺灣性別文學,過去無法談論的,至今在各種文類顯露奔放,成為日常。性別議題,從狹隘的兩性衝突,淬鍊成多元性別書寫的豐饒,戳破冬夜的黑暗,顯露光芒。

--
圖說1、2:展場實景照

圖說3:AR示範照

圖說4:〈光〉
本曲收錄於《PLUTO》專輯,原為2015年為公視歷史劇《燦爛時光》創作之主題曲,呼應臺灣從過去受政治戒嚴壓迫到現今民主自由;性別平等之路也如此,終究會漸漸從黑暗走向光明。2016年此曲的演唱者鄭宜農,更因公眾人物的身分,在社群平臺說明婚姻關係、向大眾出櫃,成為LGBTQ嚮往的勇敢代言人。本影片為2019年她受邀於總統府音樂會「自由之愛」現場演唱,別具意義。同年婚姻平權法案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結語

語音導覽

頂著不同的性別意識、穿戴不同的社會衣裝,走過帶刺的林投叢、粉美易落的櫻花樹,也走過堅忍始開的梅花枝、含苞血紅的玫瑰園。我們今天,應該來到向光植物的世界了。

我們知道,性別意識開放的生活世界,才能坦然穿著最自在的衣服,面對自己的性別,獨一無二。

文學,為臺灣社會打開性別感受的開關,從自己的房間、開啟的衣櫃、旗幟飄揚的街頭,我們臺灣的今天,男女幾乎平起平坐、選出臺灣第一位女總統、訂定接納同婚的法律,無疑已是全球性別意識的前段班。

因為我們持續書寫、不停對話,所以勇敢穿越烏雲、淋著雨滴,才能在彩虹之下曬著太陽。

珍惜書寫的感受,相信文學的力量。性,不只可讀,更加能動。

--
圖說1:展場實景照

圖說2:互動區
「假設男人是黑石,女人是白石,原本所有人就不是徹底的黑或白,而是居於由黑至白的漸層當中。」——《單戀》東野圭吾。

黑和白之間本來就有無限多種灰階,因此本區提供不同色階的手環,邀請您能依照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感受,挑選屬於自己在光譜漸層中的位子。

此為預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