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廊帶/1920城北古地圖

建成小學校/藝術古蹟/教育古蹟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藝術古蹟)
全臺灣小學校中,唯一仍保有校友會的,就是建成小學校。
建成尋常小學校,設立於1919年,館舍建築落成於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與少數具高社經背景的臺籍學童受教育的小學校,臺北市八所小學校之一。1945年後,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建成小學校廢校,原來的校舍被轉用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臺北市政府遷入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為止。
1996年,臺北市政府舊廈被登錄為市定古蹟,基於古蹟再利用,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不僅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也被視為是台北市孔廟到保安宮這一條歷史文化軸線的延展,而當代藝術館也象徵了帶動大同區再發展的一個新契機。市定古蹟活化成為國內唯一的「當代藝術館」,臺北文化地圖上的一個新地標。
建成國中(教育古蹟)
學校、古蹟、藝術館,三位一體共構,扎根在地邁向國際的幸福學校,浴火重生的建成,現今為教育古蹟的代表。三樓校史室內,仍保存部分日治時期的教科書、制服、老照片、畢業紀念冊、TR磚,可供學生參觀與研究。二樓圖書館(遇見建成),將走讀課程擷取的社區元素,融入圖書館的設計中,例如日星鑄字行、中山藏藝所、光點台北、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大溝等等。
歷史軸線,從空中鳥瞰臺北盆地,當代古蹟的鐘塔與建成校園的鐘樓,由南向北延伸,形成一條軸線,經過圓山飯店(前臺灣神社),直奔臺北建城時,最重要的靠山,七星山。如果反過來向南延伸,會經過總統府前的北一女,再往南,會通過植物園前面的建國中學。

職業紹介所/中山藏藝所/社福古蹟
中山藏藝所(社福古蹟)
興建於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因為靠近臺北車站與大正街站的地緣關係,兼具有三合一的社會福利功能,職業紹介所、簡易宿泊所、公設質鋪,也就是,介紹職業、青年旅館、公營當鋪,三合一的社福機構。歷經日治到現在,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2000年,本古蹟轉由社會局管理,接著成立身心障礙者會館,提供身障者活動交流,後來更名為臺北市身心障礙服務中心。2015年,社會局委託喜憨兒基金會承辦本古蹟的空間規劃與經營。
藏藝所,2017年,替古蹟重新命名、定位與宣傳,共同為老古蹟注入新的生命。取「藏」的「珍藏」與「寶藏」之意。「藏藝」不只表示這個空間藝文活動的豐富度,亦暗喻了創作者含光的才華。對民眾來說,鄰近繁華街道,這裏彷彿一處可以藏身之處;而「藝」除了強調本處的「藝文」空間性質,同時也有身障者能在此地學習技藝之意,不只侷限在藝品的展現。
本建物屬2層樓磚造建築,基地抬高,外觀造型簡潔,立面外牆用洗石子與瓷磚飾帶相間,側面則紅磚外露。古蹟後側,興建大樓相連,為臺北市身心障礙服務中心。

御成町市場/中山市場
中山市場(御成町市場)
御成町,隔著敕使街道(御成街道,今中山北路),與大正町相鄰,望向條通區。御成町市場,設立於大正6年西元1917年,屬公有市場,供城北一帶日人消費採購。一如新起街市場(西門紅樓),供城內日人採購,千歲町市場(南門市場)供城南日人消費。大稻埕市場(永樂市場),專供漢人採購。公有市場的興建,代表政府對城市規劃、公共衛生的重視。
御成町市場,攤位的品項,根據建成小學校校友回憶,鮮魚、肉屋、豆腐、野菜(蔬菜)、果物(水果)、花屋(花店)、菓子(糕餅)、小間物(女用什貨)、雜貨、茶碗、玩具、下馱(木屐)、自轉車、天麩羅、中華料理等等。
原為木造建築,紅磚牆體,木質樑柱,歷經改建,成為綜合大樓,除1、2樓市場外,3樓以上供臺北市立圖書館長安分館、民安里辦公室、臺北市動產質借處總處等等做為政府機關聯合辦公大樓。

米國領事館/光點台北/電影古蹟
台北光點(電影古蹟)
美國領事館,1926年昭和元年,美國向「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租用在台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今台北之家所在地,建立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本建築歷經駐台北領事館到駐華大使的官邸,外觀為白色的二層樓洋式建築,風格類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平面略成方形,入口朝北,設有停車處,免受日曬雨淋,東側有迴廊可供遮蔽之用,迴廊採方柱圓柱混搭,室內則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屋頂上的煙囪,非廚房用,而是客廳起居室取暖壁爐之煙囪。
光點,電影投射出的最小單位,代表電影文化的DNA。一處原本荒蕪的美麗庭園,在古蹟活化、再生的理念下,舊物加新意,夢想在此完成。「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將台北之家的經營主題定位為「結合古蹟魅力與電影藝術,成為創意交流的場域」。希望為國內藝文創意產業工作者提供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的發生點。透過影展、講座、工作坊等各種活動,讓跨領域的意見得以交流,進而激發更多創意。期待古蹟空間與電影結合,產生新的樣貌,讓古蹟的歷史意義結合影像藝術,增廣文化視野,並涵養文化深度。

條通區(大正町)
條通區(大正町)
大正町,町名源自大正街,本區域為大正時代所規劃,因紀念而得名。三市街發展受限,日人只好往城南與城北,人煙稀少,特別是漢人尚未開發區域發展。歷經都市改正計畫,仿效京都棋盤式規劃,東西向街道稱為「通」,規劃獨門獨院的住宅為主,成為台灣第一個民間開發的高級現代化社區。每戶均設有壁櫥,廁所,提供電力與自來水,連接下水道,相當注重環境衛生。近還有小學校、幼稚園(台灣第一家,大正幼稚園)、公園及市場,生活機能完備,連北淡線鐵路都配合設置乘車處大正街站,為當時臺北市住宅區地價最貴之區域。此處名人頗多,台灣首富林熊徵、林家林松壽、歷任最久影響頗大的營繕課長井手薰、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勸業銀行分行長宿舍。

線形公園(北淡線)
線形公園(北淡線)
北淡線,台鐵淡水線,是台灣第一條鐵道支線。縱貫鐵路通車前,基隆港尚未進行現代化設施改造前,台北的外貌仍須倚賴淡水港,因此有了北淡線的誕生。1901年全線開通,因拆除清朝就有鐵軌鋪設而成,節省不少經費。隨著淡水河口淤積嚴重、基隆港設施完備,淡水港逐漸沒落,北淡線從經濟運輸功能,轉變具有觀光功能。台北車站往北行,圓山附近台灣神社,芝山奇岩,北投溫泉,淡水夕陽。直到1988年正式廢止。1997年,台北捷運淡水線正式通車,成為台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為捷運的路線。台北車站到圓山站,捷運採地下化,從圓山站開始為高架路段。北淡線,成為大同區與中山區的區界。
鐵路,猶如一道切口,鐵道兩側的發展,南轅北轍,東西有別。東側,中山北路一帶,宮前町、御成町、大正町,日人文官宿舍與高級住宅區,都市規劃巷道,格局方正,街道整齊清潔。西側,赤峰街一帶,屬下奎府町,大稻埕漢人居住區的邊陲地帶。民生西路靠近雙連站附近,鐵工廠林立,即是最好證明。
線形公園,捷運地下化,綠色廊帶成為鐵軌兩地縫合的窗口,「心中山」的改造,從美學規劃、都市融合、綠色生態、人本中心,創造南西商圈文青新基地。心中山分別向南北延伸,向北,心雙連的綠地,向南,南京西路到長安西路,此段的線形公園,是台北市公共藝術密度最高的公園,加上建成國中4件公共藝術,共10組藝術品,值得觀賞與品味。

赤峰街(文青古蹟)
赤峰街(文青古蹟)
赤峰街,文青一條街,低矮平房與打鐵街,從經濟上的劣勢,透過文創翻轉傳產,由黑翻紅,創意發想由然而生,成為年輕人的新聚點。聞著機油味,和著打鐵聲,喝著咖啡,看著喜愛的書本,享受悠閒的午後,別有一番「赤峰」味。
赤峰街一帶,日治時期屬下奎府町,大稻埕漢人居住區的邊陲地帶,民生西路靠近雙連站附近,鐵工廠林立,即是最好證明。同時此區域,也是大稻埕漢人與御成町日人之間的過渡與緩衝地帶。隨著臺北市產業結構變遷,赤峰街朝向都市周邊輕工業發展,打鐵街變壞鐵街,中古汽車材料,周邊零件修理買賣成為大宗,又或是廢鐵等相關產業。過往此地容易出現大淹水,更可看出都市發展失衡的奇特現象。相對地,許多城市負面意象或設施或違建,很容易在此地發生與聚集,使得該地原本就容易出現多元文化高度混雜的現象。
新舊混搭,老青並陳,文青一條街,讓赤峰街由黑翻紅,成為名符其實的赤(紅)峰街。原本鐵軌欄杆分隔的兩個世界,隨著捷運地下化,地貌地景一開始變化。一開始,低房價低租金,吸引創業青年的投入,文創小物的小店,結合書香與咖啡香的獨立書店,玲瑯滿目特色的自有品牌店,極具個人風格的理髮店,新舊動靜之間,赤峰街走出屬於自己的風華。

宮前町砌石大溝(水文古蹟)
宮前町砌石大溝(水文古蹟)
宮前町砌石大溝,是雙連埤實體存在的最後證明。
2019年10月23日,北市水利局在捷運雙連站附近進行「雨水下水道緊急搶修預約維護工程」時,意外挖出一條古圳!這條水道的底層是砌石,上層是後來加蓋的紅磚,甚至在溝底還看到活生生的土虱和鱔魚。根據當地老居民的印象,這條水道應該有百年以上歷史。
所幸在當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水利局與包商最終釋出善意,設置安全圍欄後,目前停工不加蓋,並在旁邊架設解說看板,後續也將討論如何在維護工程安全與文資審議保存之間找到最好的解方,希望能將古圳附近改造成具有社區特色的景點。
初建的大溝,見證著雙連百年來從農業到都市化的發展,雖然在追蹤大溝身世與名字的過程中,來不及阻擋它原本美麗的壁面被水泥封埋。但這條大溝引發了人們去討論水路對都市的涵義,更是勾起了在地長輩鮮明有趣的生活記憶。百年來大溝默默守護著這個社區,現在請一起來打勾勾,好好的善待這條勾起我們的大溝。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玫瑰古蹟)
蔡瑞月女士,台灣現代舞之母。因著蔡瑞月女士在舞蹈社的舞蹈教學、演出、國際交流活動,而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從「日式文官宿舍木造建築」的空間意義,轉變為「台灣舞蹈搖籃地」,也是台灣人權發展的重要基地。
浴火鳳凰,重生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以「玫瑰古蹟」為喻,呼應蔡瑞月女士的創作「牢獄與玫瑰」——在困境、苦難中仍不滅的愛。「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也將化為愛的園地,以現代舞強調的「身體解放」,讓壓抑的青春身體在舞蹈社內找回與空間與人群的親密路徑。草地上浴火鳳凰的鐵構藝術雕像,恰巧與富邦銀行楊英風的有鳳來儀相對應,重生的寓意,不言而喻。
教育推廣,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展示蔡瑞月女士與相關舞蹈史料、影像資料,推廣台灣舞蹈研究;也將追隨蔡瑞月女士的腳步,以舞蹈藝術為營運主軸,做為國中小、社會大眾舞蹈教育推廣的重要基地;與國外舞蹈團體交流,成為台灣舞蹈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地標。日式文官宿舍木造建築的介紹,對於古蹟保存與文資教育,持續發揮影響力。
